- +1
光明日報:中學課堂開啟“彈幕模式”,讓每個學生都被看見
課堂上也能“發彈幕”了?據報道,近日,沈陽一中學課堂開啟“彈幕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學生舉牌和老師互動:“沒聽懂,求重講”“So easy!我悟了”“老師,想上廁所”……充滿趣味性的互動,讓公眾印象中稍顯嚴肅的課堂不再“沉悶”。

這樣的教育方式,相當精準地契合了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達習慣:如今的中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一代,“彈幕”“表情包”等表達形式早已融入他們的日常溝通,而當這種熟悉的線上表達被搬到線下課堂,其實等同于學生們進入了表達的“舒適區”。
因此,當這種彈幕式發言被搬到線下課堂,學生們可以用輕松而熟悉的方式表達時,自然會讓課堂的氛圍活躍不少。而更進一步去看,當學校和教師主動引導學生進入其所熟悉的表達語境,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無疑是一種新穎教育理念的探索。

這種探索其實基于一個無奈的現實。長久以來,教師“單向輸出”的教學模式下,“老師提問冷場”“學生有疑問不敢說”是不少課堂的常態。尤其是在中學課堂上,于學生而言,教師角色天然帶來的某種權威性,讓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始終難以放開討論。
除此之外,如一些網友所說,一些學生之所以不敢發言,有的是因為擔心自己的提問可能會拖延課堂進度,有的則因為自身性格靦腆等因素對課堂提問持保留態度。諸多原因的交織,讓不少中學課堂始終難以突破教師“單向輸出”的模式。
這當然并非理想的課堂氛圍。在此背景下,學校以貼近學生的姿態,創新課堂上的表達方式,自然會受到各方的關注。這樣的關注或許攜帶著些許好奇,或許也帶著些許審視,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做法顯然都值得肯定。
這是因為,一方面,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能夠用更多元的課堂形式幫助老師看到每一個學生;另一方面,這可以在無形中打破那層影響學生不敢發言的隔膜,讓課堂上沉默的需求被看見,繼而鼓勵學生勇于表達。



具體看,學生在課堂上“發彈幕”的做法,其實是為學生提供了一種降低提問壓力的通道——歡樂會沖淡緊張和嚴肅的氛圍,熟悉的表達語境更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感。
當“沒聽懂,求重講”“So easy!我悟了”等貼近日常的詞匯進入課堂,成為學生實時反饋學習進度的一部分,無疑能讓教師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節奏。
當然,要想避免這樣的做法淪為“形式上的創新”,相應的探索自然就不能停留在表面。比如,教師要在實踐中明確“互動為教學服務”的邊界,同時還要根據不同課堂的性質及時引導學生的表達內容。
要明晰的是,課堂上“發彈幕”的本質,是為了引導學生學會溝通、交流和表達,而非為了在形式層面“博眼球”。

新華社記者 夏天 攝
事實上,當教師放下“傳統課堂的嚴肅感”,主動走進學生的表達語境,將“彈幕”轉化為課堂語言,學生感受到的不僅是形式的變化,還有被“平等看到”的溫暖。
不過,即便如此依舊要強調,教育創新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即便這種小而美的探索沒有取得想象中的成效,公眾其實也樂于見到更多類似的探索。
畢竟,相比于結果而言,這種探索本身其實就傳遞出了一種積極的信號: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有改變既有教學模式的意愿,并且有所行動。而這背后所展現出來的“以學生為本”的創新思路,遠比形式本身更有價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