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一個十年,不賣產(chǎn)品,賣情緒
我接觸過很多企業(yè),有做餐飲的、賣飲料的、做日化的。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特別認真,天天研究產(chǎn)品。
配方、包裝、供應鏈,一點不糊弄。
但問題是——銷量上不去,利潤薄得可憐。
做了幾年,還不如隔壁賣麻辣燙的。
為什么?
因為現(xiàn)在的消費邏輯,早就變了。
過去消費者買“功能”,現(xiàn)在買“感覺”。
你看,手機都有拍照、快充、芯片,都挺好。
奶茶都有香精、果糖、芝士蓋,也差不多。
但為什么有人愿意去喜茶排隊一小時?
因為那一杯,不只是飲料,是一種“狀態(tài)”。
很多人以為品牌競爭靠產(chǎn)品力,
其實拼的是“感覺力”。
誰能讓人心里舒服、被理解、被認同,誰就贏。
以前做營銷,大家愛講“抓痛點”;
現(xiàn)在要講“觸心點”。
消費者沒那么痛了,但他們更想被懂。
他們愿意花錢買一種被理解的情緒,被尊重、被連接、被認可。
我記得第一次喝Seesaw咖啡,不是因為它多好喝。
那天路過,看見很多人坐在落地窗前曬太陽、聊天,整家店洋溢著一種輕松的氣氛。
于是我也走進去,點了一杯。
那杯咖啡像個符號,提醒我:“我也配擁有這種生活。”
這不是功能,而是情緒價值。
有這么一個觀點我認為說得很好:
“人不是為生存消費,而是為存在感消費。”
在物質(zhì)過剩的今天,我們買的不再是功能,而是“意義”。
買一種身份認同,一份生活想象,一段情緒連接。
比如:
華為折疊屏賣的不是技術,而是“掌控未來的感覺”;
泡泡瑪特賣的不是玩偶,而是“孤獨里的陪伴”;
霸王茶姬賣的是“東方人的文化浪漫”;
蜜雪冰城更絕,它賣的是“平價里的溫度”
那句“你不嫌我窮,我不嫌你土”,比任何廣告都真。
“情緒價值,是當代商業(yè)最貴的資源。”
它讓品牌有靈魂,讓消費者有理由復購。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靠情緒,
人與品牌的連接,也一樣。
做品牌,其實就是在給冰冷的商業(yè)裝上溫度。
邏輯重要,數(shù)據(jù)重要,但最后打動人的,
永遠是那句——“感覺對了”。
我認識一個餐飲老板,生意一般。
后來他把“請掃碼點餐”那塊硬板換成了一句手寫字:
“忙了一天,辛苦了,來碗熱飯。”
沒花錢,也沒打廣告。
但顧客進店那一瞬間就覺得:“這家店有人味。”
現(xiàn)在的生意就是這樣,產(chǎn)品做到極致,是“標配”;情緒做到極致,才是“差異化”。
情緒價值,才是品牌溢價的底層邏輯
“品牌溢價”,很多人以為是價格問題,其實是情緒共鳴的稀缺性問題。
你能讓人起雞皮疙瘩的那一刻,就是品牌的價值時刻。
有一次出差,我特意去了一趟胖東來。
那天人特別多,我以為只是網(wǎng)紅打卡。
但逛了一個小時后,我明白了。
他們不是在賣商品,而是在賣一種“被溫柔對待”的體驗。
員工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容、顧客間的信任感、
空氣里都透著一種“善意”。
我買的東西不便宜,但結賬時一點沒猶豫。
那一刻我明白,
價格可以被替代,情緒無法被復制。
同樣是賣水,為什么有人愿意花10塊買依云?
難道真的是礦物質(zhì)配比不同?
其實并不是。
是它那種“高貴感”和“純凈感”讓人心甘情愿。
再比如,年輕人為什么花上千塊買一張露營桌?
不是桌子,是那份“自由感”。
那一刻,他們買的是“理想生活的一角”。
所以別說情緒價值虛。
品牌所有溢價,哪一樣不“虛”?
logo、故事、調(diào)性、審美...
這些看不見的東西,才是品牌的靈魂。
功能吸引人一次,情緒留住人一輩子。
人是情緒動物。
消費決策永遠是情緒在先,邏輯在后。
買完之后,我們才用理性替情緒找理由。
你花兩萬元買個包,嘴上說皮質(zhì)好,其實心里在說:“我配得上。”
我有個客戶賣高端茶,一開始天天講山頭、講工藝,賣不動。
后來我讓他換句話說,“這不是茶,是一份你想表達的敬意。”
廣告一改,銷量翻了幾倍。
消費者買的,從來不是茶,而是那份“情感的投遞”。
“品牌溢價的本質(zhì),就是情緒的稀缺。”
產(chǎn)品能抄,情緒抄不來。
很多企業(yè)輸?shù)牟皇菭I銷,而是沒溫度。
如何才能擁有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不是玄學。
要做出來,就四件事:
1、產(chǎn)品要有溫度
消費者買的不只是功能,而是你的態(tài)度。
當產(chǎn)品能讓人感受到真誠、感受到用心,
它就不再是商品,而是“情緒載體”。
2、傳播要有情緒
現(xiàn)在的營銷都太會“講理”了。
但人不是邏輯動物,人是故事動物。
我?guī)鸵患覍櫸锲放婆倪^廣告。
他們之前廣告全是“配方更好”“營養(yǎng)更高”。
我說,這不打動人。
后來拍了一個片子:
一只老狗搬家,主人輕輕摸了摸它的頭。
一句話都沒說。
最后打出一句文案:
“它的一生,只有你。”
上線三天,評論區(qū)全是哭的人。
那就是情緒傳播。
不說理,但能讓人“心里一動”。
3、體驗要有人味兒
我去喜茶門店,店員看我猶豫,笑著說:
“要不要我?guī)湍扑]一杯不會踩雷的?”
那一瞬間,我覺得這品牌“有人味”。
哪怕貴點,我也愿意再來。
而有的店,員工面無表情、照本宣科。
你明知道東西好,但下次不想去了。
這就是體驗的差距。
產(chǎn)品解決問題,體驗解決感受。
感受,是留人的關鍵。
4、別造“人設”,要做“人格”
很多企業(yè)搞“情緒價值”,裝得太明顯。
用戶不是傻子,他們能感覺到“假”。
品牌可以有性格、有溫度,但不能虛。
李寧、江小白、元氣森林,
雖然都被質(zhì)疑過,但他們都在“做自己”。
情緒價值,是品牌的第二增長曲線
過去十年,中國消費的變化比任何時候都快。
以前人買飲料是解渴,現(xiàn)在買的是“心情”。
品牌的第一增長曲線靠產(chǎn)品,靠效率;
第二增長曲線,靠情緒,靠連接。
當一個品牌能從“理性競爭”走向“情感共鳴”,
它就真正進入了長期主義。
未來五年,AI讓同質(zhì)化更嚴重,
供應鏈讓價格戰(zhàn)更激烈。
唯一不可復制的,是“情緒連接”。
所以你要明白,情緒價值不是裝飾,而是護城河。
它決定了,你的品牌能不能被喜歡、被記住、被原諒、被傳播。
下一個十年,商業(yè)競爭會越來越卷。
卷技術、卷供應鏈、卷效率,最后都卷不出情緒。
真正的壁壘,不是你能把產(chǎn)品做多好,而是當別人降價、打折、送券的時候,顧客依然選擇你。
那個時候,他們不是在選品牌,而是在選“心里的歸屬”。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