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西貝又排隊了
01
西貝又上熱搜榜了。
不是因為預制菜,也不是因為回應羅永浩。
而是因為——又排隊了。

圖|來源網絡
在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一到飯點,西貝門口就像春運。
扶老攜幼的顧客一波一波擁向店門口,叫號聲音此起彼伏,服務員一邊道歉,一邊搬椅子,連坐滿了人。
有網友發視頻:“今天取號119桌,我是87號,前面還要等40桌。”
有人在評論區調侃:“這不是排隊,是復仇。”
隊伍中最明顯的變化,是人群的組成。
帶孩子的家庭回來了。老人、小孩、年輕爸媽,整整齊齊。
小孩推車停一排,爺爺奶奶坐在等位區聊天,年輕的爸媽拿著手機刷號牌。
你看著他們,就知道這不是打卡,也不是情懷,他們是真想吃頓不被打擾的飯。
如果放在一個月前,這畫面其實挺諷刺的。
前陣子,西貝因為“預制菜事件”被罵得夠嗆,全國門店一度門可羅雀。
后來,西貝搞了個活動,名字很樸實——請您吃飯。
100塊無門檻,50塊滿百可用。
別人發券是為了促銷,西貝發券,是為了“交朋友”。
有人說,西貝這次又現排隊場景,完全是靠券堆出來的熱鬧。
也有人說,這才是西貝該有的真誠,給臺階、給面子、給一碗熱飯。
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事沒那么簡單。
發券能帶流量,但帶不來嬰兒車和爺爺奶奶。
那些排隊的人,不全是是“羊毛的人群,而是一桌一桌想吃頓安穩飯的剛需家庭。
02
現在商場里的餐廳,能讓一家三口坐下來吃飯的,真不多。
不是他們不想吃,而是沒地方好好吃。
有的地方音樂響得像夜店;有的地方桌子擠得像廉價航空的經濟艙;有的地方菜單來回翻了三遍,點菜還要研究半天。
現實是家長還沒點完菜,孩子已經坐不住要跑出去玩了。

圖|來源網絡
而西貝的路數很簡單:飯菜能吃,座位能坐,小孩能待;寶寶餐椅有靠背,勺子不燙嘴,米飯不硬;有兒童區,有游樂角,還有漂亮的姐姐陪孩子玩。
點餐時還能直接說:“給孩子做軟一點。”
這些在今天餐飲來看都不算創新,只是西貝把再普通不過的需求找了回來。
而需求這東西最貴,因為它不帶流量,不上熱搜,不好講故事。
但偏偏,能把需求堅持下去的品牌,往往活得最久。
有人把西貝這波排隊歸功于代金券,但券能買到一次嘗試,卻買不到第二次信任。
一張券讓人進門,一頓飯卻可以決定人還來不來。
西貝這次排隊的本質,不是價格刺激,而是它終于踩中了一個長期被忽視的痛點:
家長帶娃吃飯,不想被折騰。
03
帶娃吃飯這件事,沒當過家長的人真不懂。
在餐廳里,看別人家孩子哭,你也許會嫌吵;可輪到自己帶娃那一刻,就知道什么叫吃頓飯比上班還難。
飯剛端上,孩子嚷著要上廁所;你剛坐下,他把勺子摔地上;一桌人輪流喂、輪流哄,
飯涼了,菜冷了,心也碎了。
說是出來吃飯放松一下,其實更像在小心翼翼做一個讓老板滿意的項目。
所以,很多爸媽不是不想帶娃出來吃,是怕別人嫌棄、怕自己丟臉、怕整頓飯都在收拾殘局。
有時候,他們不是想吃一頓好飯,只是想有個不用太緊張的地方。
可惜,這樣的餐廳,在越來越多的商場里,卻越來越少得可憐。
因為現在的餐飲餐廳什么都講究,裝修要拍照、燈光要氛圍、菜名要起得像詩。但就沒人認真琢磨家長帶孩子吃飯,到底該怎么吃?

圖|來源網絡
絕大多數餐廳所謂的兒童餐,多半只是把大人的菜換個盤子,少點鹽、多點糖,再貼個卡通貼紙。
真正的親子難題,比如安全、空間、噪音、動線等等,一個都沒解決。
椅子太高,孩子爬上去搖搖晃晃;地太滑,推車推像滑冰;餐具太燙,都不敢放孩子旁邊。
孩子一哭鬧,全場人都盯著那桌看;父母尷尬得想鉆地縫。
而所謂的親子友好,往往只存在在菜單那頁卡通圖上。
西貝,恰恰解決了這個焦慮,把帶娃吃飯當成正經事來做。
桌子高度能調,兒童椅帶安全扣;碗勺不燙嘴,米飯能做軟;
店里設有兒童角,墻上貼著涂鴉,店員會半蹲著遞勺子,順手擦干孩子的手。
有的小孩玩積木,有的小孩趴在桌上畫畫,爸媽終于能安靜地吃口熱飯。
這些事看著都挺小,做起來其實都挺難。
只有帶過娃的人才知道,這些不叫細節,叫體貼。
別人家餐廳忙著做菜品創新,西貝忙著研究帶娃的顧客能不能安穩吃飯。
別的餐廳讓家長緊張,西貝讓他們松口氣。
因此,很多家長回歸西貝的理由其實挺簡單的,不是那莜面,也不是那盤兒童餐,是因為終于有個地方,能讓他們喘口氣。
孩子能笑,老人能吃,爸媽能聊。
所以,這些在西貝門前排隊的顧客并不都是被打折吸引,而是被理解吸引。
在餐廳都忙著營銷的時代,西貝反而聽懂了那群最難伺候、也最容易感動的客群需求。
04
一二線城市的餐飲業,眼下最大的供需錯位,其實就藏在飯桌上。
那群最愿意花錢、最講穩定的家庭客,成了被忽視的少數派。
他們周末帶孩子出門,不是為了打卡,只是想吃一頓不被打擾的飯。可這樣的餐廳,幾乎找不到。
中國0–14歲的兒童有2.45億,占全國人口17%。
在城市家庭中,每三桌顧客里就有一桌是帶孩子的。
但美團《親子餐飲消費報告》顯示,全國親子主題餐廳只占所有餐廳的3%。
也就是說,需求像潮水,供給卻像小水管。
60%的家庭每月至少帶娃外出吃飯兩次,但超過七成的家長表示帶娃吃飯是一種壓力,85%的人希望餐廳能更兒童友好。
這組數字背后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家長不是不想花錢,而是花不到被照顧的體驗上。
孩子不吃飯、老人不方便、環境太吵、動線太擠,一家人出來吃頓飯,體驗常常比加班還累。
而在餐飲供給端,多數品牌的核心邏輯仍是成人世界——設計要精致、裝修要出片、翻臺要快。

圖|來源網絡
店面越新潮,越不適合帶孩子。
有些餐廳的空間規劃只考慮拍照角度,沒有嬰兒車的轉身半徑;音樂、燈光、桌距都在卷氛圍,沒人在意家庭的舒適度。
當餐飲行業陷入裝修內卷和網紅焦慮,最樸素的就餐需求,反而成了最大的空白。
而這片被忽視的市場,其實是個穩得不能再穩的生意。
根據紅餐網數據,2024年中國親子餐飲市場規模已達2200億元,預計到2030年突破40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
相比動輒靠營銷爆紅的茶飲、快餐、輕食,家庭餐飲的消費頻次更高、客單更穩、復購更強。
從商業模型看,這門生意的門檻不在概念,而在細節。
做家庭客群的餐飲得慢,不是慢動作,而是慢心態。
你得懂孩子、懂老人、懂爸媽;得把空間、人流、服務、產品重新設計一遍。
它不像奶茶、火鍋那樣能靠流量起家,但它能靠復購穿越周期。
所以,家庭餐飲不是噱頭,而是新常態。
下一個被親自需求排隊的品牌,不一定多有創意,但一定能讓孩子坐得住、老人吃得下、爸媽不焦慮。
流量會過去,生活會留下。
能陪家庭吃飯的餐廳,才有可能陪市場慢慢變老。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