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平卡索夫說自己的照片分兩種:敘述性和視覺性
2025年10月26日,俄羅斯攝影家格奧爾基·平卡索夫(Gueorgui Pinkhassov)在上海富士X-SPACE 進行了一場分享會,主題為“攝影與形式構建”。在近3個小時的分享中,這位73歲的馬格南成員以他的作品為出發點,講述了自己的攝影生涯。從青年時期與導演塔可夫斯基的相識,到在世界各地的拍攝,平卡索夫用濃烈的色彩、由光影構建的框架乃至獨特的營造構圖的能力,見證了不同的國家文化、歷史、社會與人。當天,現場來了一百多位攝影愛好者,一睹大師風采。

2025年10月26日,平卡索夫正在分享他的攝影作品與攝影觀念。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平卡索夫1952年出生于莫斯科,其作品傾向于通過倒影或特殊的光線來探索個體細節,常常趨近抽象。他于1988年加入馬格南圖片社,1994年成為正式成員。平卡索夫視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為導師。分享會現場,他談到了與這位蘇聯著名導演的相識往事:
“青年時期,我拍攝了一系列照片,通過朋友轉交給塔可夫斯基,并希望聽到他的認可。塔可夫斯基沒有夸贊我。我問他‘攝影是什么?’他回答‘是布列松’。當時我并不知道布列松。他對我說:‘別做傻事,出門拍照就好,世界很快就會變。’我很吃驚,我是如此崇拜他,但他卻把我推開。雖然我不理解他的話,但我聽進去了,拿起相機,出門拍照。后來證明,他是對的。”

格奧爾基·平卡索夫早期作品
平卡索夫認為,攝影不是靠經驗和學習,是靠機會和瞬間捕捉的能力。他以“社會視覺”(Social Visual)形容他的照片,并把自己的照片分成兩種:一種是敘述性的,另一種是視覺性的,敘述更多是語言的傳遞與意思的理解;視覺則是視覺直接傳遞的內容,它不能通過言語傳遞,更多是自然而然的。

格奧爾基·平卡索夫作品

格奧爾基·平卡索夫作品
分享會中,平卡索夫提到的一個概念引發了討論。他把創作中的藝術性稱為“預言家”,把復制性稱為“神父”,并認為這兩者缺一不可,就像中國的陰陽。平卡索夫以幾個例子解釋了他的比喻:
“在埃及,你能看到金字塔、木乃伊、一些石頭上保存的東西,但問題是對那時的內容我們知道的有多少?可能只有5%,甚至是0.1%,一些非洲的藝術非常有創造性,但無法儲存好。我們了解的只有流傳下來的部分,我們無法想象那時候的社會。‘神父’不是宗教意義上的,而是一個比喻,比喻那些把東西復制下來,保存下來,并且使之流傳的人或者動作。”
“很多人都很喜歡我那張雞頭與人影的照片,他們不斷地找角度,試圖復刻一張一樣的照片。在這類攝影中,我可能只能排在末尾。”平卡索夫以他的一張經典照片舉了個例子,“在中國,廚師就像是‘預言家’,他們創造食物,炒菜不能焦也不能生,而冰箱則扮演‘神父’的角色,保存食物。”在平卡索夫眼里,靈感迸發的具有創造性的被他視為“預言家”,而技術以及保存傳于世界的,則被他視為“神父”。他認為自己更想做“預言家”。

格奧爾基·平卡索夫作品

格奧爾基·平卡索夫作品
平卡索夫提到了自己與中國的淵源。他的兒子正在中國上大學,而上世紀90年代,自己則曾受《紐約時報》的委托拍攝一些中國的藝術家。早年在中國的拍攝讓他體會到了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魅力:“在一張畫前,我發現如果我離得近,我看不懂,退開兩步,畫變得模糊,但我能看懂了。我前后移動,試圖找到一個完美的角度。那幅畫上有一瓣小船,船上坐著一個哲學家和一個女人。我后來有所領悟中國所說的陰陽之道。這是中國的傳統。中國傳統的秘密實在太多了,現在,許多歐洲藝術家都會來到中國尋找中國藝術的秘密,那中國本土藝術家的藝術和秘密應該會多得多,也深得多。后來在日本的時候,我看著一些花紋,更有了視覺上的感覺。這時,我覺得敘事不重要了,我明白我應該追尋的不是敘事,而是一些文字。漢字和日語文字與歐洲字母感覺不一樣,漢字其實是一種視覺上的美麗,對我來說,漢字就是照片。這讓我感受到了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親近。”他展示了一些照片,畫面仿佛在光影中透出朦朧的筆畫。但平卡索夫卻有些遺憾地表示,“但你們卻不能理解我,因為你們已經變成了歐洲人。如果我在大學教書,我會讓你們回歸中國傳統,而不是尋找歐洲的東西。”

2025年10月26日,平卡索夫正在分享他的攝影作品與攝影觀念。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分享會結束后,平卡索夫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采訪。
澎湃新聞:你的攝影作品有許多瞬間,有時甚至讓人想知道如此恰到好處的瞬間是如何捕捉的。你是抓拍?還是也會在某個擺置場景里捕捉?
平卡索夫:這是我攝影里很重要的一點。我覺得,照片像一小段短的連續瞬間,就像電影可以被看作是許多照片的集合。如果你要拍到一個瞬間,那意味著你要在空間和時間里尋找一個點,做出選擇和決斷把它拍下。但現在的拍攝和之前不一樣了。之前,我更多會選擇在一個時間段里拍下照片。現在,攝影有點電影化,我會拍一連串的照片,然后再從中做一個選擇。

格奧爾基·平卡索夫作品
澎湃新聞:你在分享中提到,中國人仿佛變成了歐洲人,你有點遺憾,你覺得中國應該更多關注自己的傳統文化。你本人出生在蘇聯,馬格南是具有法國式的人文主義精神的圖片社,之前你也接受過類似《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的委托。實際上,西方文化也有很多不同。你如何看待不同國家的文化?
平卡索夫:我在莫斯科出生,也在俄羅斯的傳統文化中長大。俄羅斯的傳統文化融合了許多歐洲文化。中國已經將一些歐洲的現代元素融入國內,但中國依然可以回顧和傳承自己的傳統。這種狀態在美國行不通,美國沒有傳統文化,但有的是教育。就好比中國有中餐,美國有快餐,快餐是很快很實在的東西,卻沒有傳統。

格奧爾基·平卡索夫作品
澎湃新聞:你提到你早期作品受塔可夫斯基的影響。在那之前,俄國攝影與藝術亦有著它的傳統,如羅德欽科等人在20世紀20年代等人的建構主義等。俄國視覺文化對你有什么影響?
平卡索夫:羅德欽科是一位綜合藝術家,他受德國包豪斯影響比較大,那個時期正好是俄羅斯融入歐洲藝術的階段,建構主義盛行。那段時間,羅德欽科和他妻子像一個設計師,他們更像制作海報,把各種圖片和照片剪出來再合成一體,也會制作一些豎向的照片。羅德欽科之前,還有馬列維奇,他是塔可夫斯基之前的俄國文化代表,至上主義發展時期算是俄羅斯藝術最黃金的一個時期,歐洲文化大量傳到了俄國。斯大林時期之后,這種氛圍就變了。我認為如果人們有興趣,這部分的俄國視覺文化值得更多展現。莫斯科現在有很多不同的視覺藝術家,我也樂意將當下俄羅斯的視覺作品與中國分享和交流。

格奧爾基·平卡索夫作品

格奧爾基·平卡索夫作品
澎湃新聞:馬格南圖片社,以及你個人是如何看待這樣一個“圖片不為實”的時代?
平卡索夫:馬格南對此沒有觀點,它是一個綜合的整體,馬格南更像一種靈魂,如果你有,他們就會把你納入團隊。
我個人認為,如果有人工智能生成,或者虛假圖片的提示,那沒什么問題。這是一個信息領域的巨大改革期,一個爆炸性的階段。最可憐的是一些受害者。你知道么?詐騙是莫斯科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特別是俄烏沖突之后,因為烏克蘭人都會說俄語,所以有時候他們會給俄羅斯一些單純的人打電話,比如老年人,然后騙取他們的錢和房子。我也是個見證者,之前我拍過一個視頻,一位老人提了錢要給騙子,后來銀行的保安阻止了他。達爾文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工智能時代也是這樣,單純的信任會把很多人淘汰,“假照片”讓達爾文又出現了。這點在中國相對安全,你把自行車放在大街上,沒鎖也不要緊,但我兒子有一次在歐洲把自行車停在大街上,第二天便不見了。我對我兒子說:你忘了達爾文了?

2025年10月26日,平卡索夫分享會現場。澎湃新聞記者 許海峰 圖

2025年10月26日,平卡索夫在給觀眾簽名時不忘使用手機拍攝他們。澎湃新聞記者 許海峰 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