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公共關系協會舉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習交流會

10月26日,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在京舉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習交流會,會長郭衛民,副會長張小影、王大平、夏吉宣等參加。
會議邀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與協會專委會負責人、理事、會員、戰略合作單位代表等150余人,共同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的重大意義、精神實質和核心要義,分享解讀并交流學習體會。
王一鳴強調,“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當前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越是形勢復雜、任務艱巨,越要善于把握大勢,積極識變應變求變,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他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在復雜嚴峻形勢下穩住了經濟大盤;“十五五”時期,我們既要乘勢而上,又要迎難而上,把我們已經形成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等新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效能?!笆逦濉币巹澖ㄗh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第一條,這是根據國際環境深刻變化和新時期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尤其是要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機遇,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領域積極搶占制高點,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王一鳴認為,大國戰略競爭的核心是綜合實力的較量。我國贏得戰略主動,最重要的是保持戰略定力,著力提升自身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增強發展韌性和抗沖擊能力。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大國博弈角逐的主戰場,我們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大國競爭中,超大規模市場是我國的突出優勢之一,要建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才能暢通國內大循環,進而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轉變。建設強大國內市場,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著力提高財政支出用于公共服務和民生的比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居民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拓展服務消費發展空間。
李忠杰表示,制定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政治優勢。制定“十五五”規劃建議,系統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是實現黨的二十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分階段有步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對于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十五五”時期是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制定和實施好“十五五”規劃,就能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他特別指出,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愈加緊密,五年規劃的國際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十五五”規劃建議不僅是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也將為全球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李忠杰指出,對于各類企業,要抓住和用好“十五五”規劃的重大機遇。一是要選擇和調整發展方向,確保企業發展跟五年規劃指明的方向相吻合;二是要突出新的亮點,發掘中國未來重點任務清單中的重中之重;三要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和渠道,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與全球市場共享機遇、共同發展;四要充分利用政策紅利,精準對接各級政府發布的相關政策,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項目資助、融資支持等;五要堅持守正出奇,嚴格規范企業行為,同時抓住機遇、抓住亮點,也就抓住了未來。他強調,要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包括民營經濟,充分調動全社會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笆逦濉睍r期對文化企業也有更加良好的機遇,文化企業要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搭橋鋪路,文化傳播要契合受眾心理,文化產品要抓住人心,要敢于去交流、善于講故事,原則要堅定、語言要柔和,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王一鳴、李忠杰還圍繞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外資企業投資中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惠民生和促消費、對外文化傳播等話題,與參會人員作了交流討論。與會人員表示,專家分享交流的內容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價值、既有宏觀視野又有微觀落腳點,此次學習交流會對深入理解二十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實質和“十五五”規劃建議的政策方向很有幫助。
來源:中國公共關系協會
原標題:《中國公共關系協會舉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習交流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