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桌|零碳園區、虛擬電廠加速落地,需求側資源如何變能源
供需協同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所在、活力所在。從頂層設計到地方試點,零碳園區、虛擬電廠等需求側新業態正加速走向規模化落地。如何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賦能挖掘需求側資源的支撐潛力,直接關乎我國未來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的速度與質量。
10月24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表示,目前我國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約11萬億元,未來5年還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長空間,特別是“十五五”時期,力爭建成100個左右國家級零碳園區,將為綠色低碳產業帶來巨大發展空間。
根據我國提出的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到2035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規模將力爭達到36億千瓦。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風光累計裝機已突破17億千瓦,比火電裝機超出2億多千瓦。這意味著未來十年,我國每年需新增2億千瓦風光裝機。但間歇性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在電源結構中的比重快速攀升,對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去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均指向通過零碳園區、虛擬電廠、微電網、綠電直連等創新機制更多釋放需求側資源的潛力。
近日在蘇州舉行的第七屆未來能源大會需求側變革分論壇上,中國能源研究會雙碳產業合作分會主任黃少中表示,推動需求側變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呼喚更開放包容的能源市場設計、更先進可靠的數字技術支撐、更多元靈活的商業模式創新,更呼喚個人能源消費觀念的深刻轉變。
經濟大省江蘇的實踐凸顯了需求側資源的潛力。江蘇的風光裝機占比已超過 45%, 2025年夏季最高用電負荷突破1.55億千瓦,高負荷與高比例新能源給該省帶來電力保供和新能源消納的雙重挑戰。此外,江蘇省內工業園區數量眾多,既是經濟增長的主要載體,也是能源活動和碳排放的集中區域。通過在重點園區和城市開展試點示范,江蘇持續探索在保障電力安全的同時提升新能源利用率。
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原二級巡視員、江蘇省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義在會上介紹,該省首創“綠電進江蘇”“綠電進園區”“綠電進企業”三大工程,推動工業、建筑等重點用能領域從“傳統用電”向“低碳用能”轉型,讓需求側成為綠色能源消納的“主力軍”;推動產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連接,讓數字技術成為需求側高效運行的“加速器”;結合虛擬電廠試點,建立“需求響應收益共享+節能效益分成”機制,引導商業樓宇、工業企業等負荷主體主動參與調峰調頻,推動需求側從“成本中心”轉向“價值創造中心”,讓市場化手段成為需求側潛力釋放的“催化劑”。
“構建以風光為主體的未來能源體系,不僅取決于增加風光裝機,更取決于賦能負荷端,讓需求側資源更加可調節、可響應、可互動。”自然資源保護協會中國區副主任游夢娜在論壇上強調,虛擬電廠與零碳園區是需求側資源的兩大發展形態。虛擬電廠通過智能化技術,將海量分散的空調、電動車、工商業可調負荷等資源聚合形成一個可控的整體,可直接緩解用電極端壓力,并極大地提升電網對風光的消納能力。零碳園區則是需求側資源協同的“試驗田”,以低碳方式實現能源供應與需求的實時匹配,不僅能直接降低園區整體的能耗與碳排放,更有機會為電網提供靈活性服務。
“虛擬電廠是電力市場開放性、規則完善性的試金石,而虛擬電廠的形態應由市場通過價格塑造。”東南大學教授、電力經濟技術研究所所長高賜威提醒稱,當前需求側產業發展中存在一個悖論:如果缺乏常態化的抓手,則意味著沒有可持續的資金投入,產業無法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因此,虛擬電廠應該是市場自發的產物,在市場收益的推動下,主動配置資源、提升收益。
高賜威認為,虛擬電廠并不生產任何新奇或新的產品或服務,它只是電力市場的新參與者,其存在的目的是拉低而非推高市場價格。“當前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讓虛擬電廠參與到電力市場中。然而,在原有的電力管理體制中,負荷和電源都有成熟的管理體系,虛擬電廠到底是負荷還是電源是當前很多問題的癥結,亟需完善現有政策和市場環境,提高對虛擬電廠的發展支持。”
在“建設零碳園區助力需求側變革”圓桌討論環節,多位業內人士坦言盡管各類園區在探索零碳園區建設方面積極性很高,包括建立碳核算體系、建設微電網和源網荷儲項目等,但整體來看,工業園區在零碳轉型方面存在難度,當下應以建設園中園作為重點項目。建議在能源供應方面加快布局清潔能源供應體系,推進綠電直連項目;在能源消費方面持續提高能效,構建綜合用能體系;在管理模式方面亟需創新機制,把園區配額和減排量轉化為經濟效能。建議加強綠電直連的產業規劃與電網規劃、電源規劃的協同,厘清綠電直連的基礎電費問題,并探索多種模式的綠電直連,比如從當前的一對一推廣到一對多,逐步將綠電接入專用變壓器打造綠色專變等,從而提高園區內可溯源的綠電供應,提升企業在應對國際碳壁壘方面的能力。
在“建設虛擬電廠助力需求側變革”圓桌討論環節,與會人士介紹,長三角三省一市均積極開展了虛擬電廠的建設和激勵需求側資源的探索,比如在虛擬電廠建設方面涌現了大量的虛擬電廠主體;在激勵方面設定了需求響應補貼,削峰響應的基本標準在3-4元/kWh之間,且響應時間越短,能獲得的補償資金越高。此外,上海對于虛擬電廠給予單個平臺每年最高補貼150萬元。
對于需求側資源的開發路徑,專家們一致認為,首先要明確各省市的需求側資源潛力何在,工業、電動車、空調、數據中心等資源潛力各不相同,且不同地方的潛力排序也不同;其次,要結合地方電力市場建設情況,將不同類型的需求側資源匹配到電力市場中獲取收益。對于虛擬電廠的常態化發展,建議虛擬電廠提升自身支撐能力,在充分了解自身資源位置、性能指標、可聚合范圍的基礎上,實現需求側資源的“可觀可測可調可控”,從而具備與傳統電廠相媲美的功能;其次應完善多類型電力市場的交易規則,比如在省內實施節點電價來反映不同節點的資源價值,在區域內協調各省確定跨省容量需求等,通過完善的市場傳遞出合理的價格信號,從而引導社會投資建設虛擬電廠,為虛擬電廠提供可預期的收益渠道。通過形成正向循環,實現虛擬電廠與傳統電廠的同臺競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