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建議財政支出進一步向消費傾斜,錨定名義增長目標適度擴大財政支出規模

10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發布2025年第三季度宏觀金融分析報告。
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數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0150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4%,二季度增長5.2%,三季度增長4.8%。
報告指出,三季度,我國經濟運行較為平穩,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過程中不乏亮點。但受多重因素影響,部分經濟指標有所放緩,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仍較為突出。
從積極方面看,三季度政策效果顯現,經濟活躍度有所提高。一是“反內卷”政策初見成效,光伏、動力電池、電子信息制造等重點行業產能治理取得階段性進展,并通過提振價格帶動工業企業整體利潤改善。二是M1和M2剪刀差收窄至2021年2月以來最低水平,顯示資金活化程度提高和預期改善。三是資本市場表現活躍,科技板塊領漲大盤,反映新質生產力(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前景向好,也體現出當前金融支持科技的能效穩步提高。
報告指出,當前最突出的問題仍是有效需求不足。從數據看,受內外需走弱影響,三季度,生產、消費和投資數據相比一、二季度有所回落。
報告表示,“以舊換新”等政策盡管支撐了居民消費需求的持續釋放,但邊際作用開始遞減,在當前“以舊換新”等政策繼續保持的基礎上,還應考慮將補貼從耐用品消費更多轉向服務消費,推動需求穩定可持續增長。
報告還強調,當前,物價水平整體仍在低位運行,需要持續關注;房地產市場疲軟拖累居民預期,相關個體機構風險仍需警惕。
報告建議,在中美博弈加劇和經濟結構性調整的大背景下,一是著眼當下、適時加力,落實落細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斷培育和鞏固新經濟增長點。二是面向“十五五”,推動存量與增量并重的宏觀經濟治理創新。
從短期看,第一,加快財政發力,將財政支出進一步向消費傾斜。一方面,中央財政抓住低利率窗口期增發國債,錨定名義增長目標適度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另一方面,應堅持擴大內需這一戰略支點,更好發揮財政對提振消費的支持、引導作用。
第二,針對美聯儲降息進展,用好用足降息降準空間。一是加大央行對科技創新、外貿等特定領域的定向流動性支持、適度擴大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覆蓋范圍,讓寬松信貸資源真正做到“精準滴灌”。二是通過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有序引導資金流入資本市場,推動資產價格修復,提升資金循環效率。
第三,切實維持房地產市場穩定,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一是穩妥應對房地產企業償債高峰,既要支持房企多重渠道化債,對出險房企分類施策,也要持續完善優化房企內部治理。二是優化暢通存量房收儲機制,包括增發專項債解決地方政府資金“卡點”,支持地方政府通過變更土地性質或項目用途等方式,盤活存量資產,拓寬房源用途,滿足市場需求等。三是加力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以“好房子”建設激發房地產市場新活力。
從中長期看,宏觀經濟治理思路應堅持存量管理和增量管理相結合,積極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著力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
第一,探索實施宏觀經濟再平衡。一是實施“財富再平衡”。將適合的政府存量財富以一定方式向居民部門“轉移”。探索國有資本更好支撐養老、托育、醫療、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領域,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解除人民群眾的后顧之憂,充分激活消費潛能。二是實施“債務再平衡”。由于我國中央政府資產負債表相對于居民、企業、地方政府更為健康,中央政府的杠桿率也處在相對較低水平,且中央政府相對地方政府發債成本更低,因此中央政府有條件充分利用國家信用,在積極妥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同時幫助地方政府輕裝上陣。
第二,優化存量管理,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面向“十五五”,一是要切實強化全國范圍內存量資產摸排統計工作,建立動態跟蹤機制;鼓勵地方政府編制政府資產負債表。二是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通過市場化方式盤活存量土地、閑置基礎設施等基礎性資產,促進要素有序流動與節約集約高效配置。三是通過做優增量進一步盤活存量。將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舊廠房升級等作為盤活存量的關鍵抓手,逐步構建起“更新賦能資產、資產支撐創新”的良性循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