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0月人文社科聯合書單|格倫費爾塔樓火災是如何發生的

《1788—1800年的美利堅共和國》
[美]斯坦利·埃爾金斯、[美]埃里克·邁特里克著,韓華譯,漢唐陽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1994年的班克羅夫特獎獲獎圖書。書中,兩位作者從政治、文化、經濟、外交、軍事等多個角度,對新生的美利堅共和國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梳理。在對核心爭議的分析過程中,本書追溯了聯邦黨人和共和黨人的意識形態分歧,闡釋了美國黨派政治的緣起,從而對美國現代政治的興起進行了全景式的記錄。

《阿根廷的政治經濟學: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權力與階級》
[阿根廷]莫尼卡·佩拉爾塔-拉莫斯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本書通過深入剖析阿根廷自1930年以來的政治經濟歷史,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視角,揭示了阿根廷如何在政治經濟的漩渦中掙扎前行。

《魑魅魍魎:我們的心魔和怪物的意義》
[英]娜塔莉·勞倫斯著,張鳳香、白文革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一部深入探索人類與怪物之間復雜關系的文化史與心理分析著作。作者以跨學科的視角,從史前洞穴壁畫中的獸人巫師、古希臘神話中的彌諾陶洛斯,到《圣經》中的蛇與混沌之龍,追溯了怪物在人類想象中不斷演變的形象與象征意義。

《第三帝國:一部納粹德國史》
[美]托馬斯·奇爾德斯著,楊楠譯,后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本書講述了希特勒和納粹德國從崛起到滅亡的故事,讓我們得以了解《凡爾賽條約》和經濟危機是如何促使曾經默默無聞的納粹黨攫取了魏瑪德國的最高權力,以及他們為何能在短短6個月內,就將這個功能失調的民主國家轉變為極權主義的獨裁國家,并將整個國家拖上戰爭與屠殺的道路。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傳記》
[德]恩斯特·H.康托洛維茨著,陸大鵬、劉曉暉譯,甲骨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弗里德里希二世是神圣羅馬帝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皇帝。他從1220年起在位約30年,擁有如西西里國王、德意志國王、耶路撒冷國王、意大利國王和勃艮第領主等諸多頭銜。本書展現了被稱為“世界奇觀”的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

《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
郭曄旻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在地球上,植物以其獨特的生命力,為這個世界帶來了無盡的生機與活力。自古以來,中國便是植物資源的寶庫,中國植物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等傳播渠道,走向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對人類文明的演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這些植物的世界,深入了解它們的起源、傳播與貢獻,感受它們所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內涵和魅力。

《格倫費爾塔樓火災是如何發生的》
[英]彼得·阿普斯著,崔航蔚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7年倫敦格倫費爾塔樓火災——“英國21世紀最嚴重住宅火災”——造成72人死亡。本書通過檔案、調查與聽證,剖析國家、資本與公民在災難治理中的復雜交錯關系,揭示了火如何在制度中生成、在技術標準中被忽視、在社會結構中指向特定人群——所謂災難,并非自然事件的必然后果,而是社會系統對風險的管理失敗和權力分配失衡的產物。

《亨利·貝爾坦的“中國閣”》
[法]約翰·芬利著,王子童譯,萬川|中國工人出版社
本書聚焦18世紀的中法文化交流,以法國國務秘書貝爾坦與在華耶穌會士的合作為主線,揭示了啟蒙運動時期中西文明對話的復雜性。通過法蘭西國王贈禮、圓明園記述、中國園林理論西傳、儒家思想譯介等關鍵事件,展現了器物、知識與觀念的雙向流動。

《厚土無疆:古代中國的今生與來世》
[英]杰西卡·羅森著,李晨、陳北辰譯,中信出版集團
作者以十二座墓葬遺址為切入點,以跨區域物質文化交流的新視角,綜合考古、歷史、地理、生態、藝術等多學科詮釋古代中國,重構了上下五千余年間古人生前與死后世界的鮮活圖景,勾勒中國的國家文明與世界其他主要國家文明的同步、獨到,以及跨越歐亞大陸的文化交融。

《花窗三十看“西游”》
趙毓龍著,野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在踏上《西游記》研究的學術之路小二十年后,青年學者趙毓龍決定就《西游記》的解讀交上一份新答卷。以“花窗”為喻,本書提出三十個問題,試圖以問題為窗口,從《西游記》的文本生成、“五圣”的形象演化、重要配角(如觀音、太白金星、“小妖”群體)的功能與脈絡這三個維度,帶領讀者重新觀看《西游記》文本。

《沒有民主的政治(1815—1914):英國政府的觀念與關注》
[英]邁克爾·本特利著,王皖強譯,商務印書館
19世紀,英國沒有民主可言。但在工業社會與日俱增的壓力下,它逐步從土地貴族的寡頭統治體制過渡到民主體制。英國政治發展遵循怎樣一種邏輯?如何認識這段歷史進程?歷史學家本特利挖掘同時代人的觀念,考察統治階級的“關注”所在,集中展示了統治階級如何控制、操縱,甚至反對“民主”,卻依然無法阻礙大眾民主的到來。

《舌尖上的彩虹——化學染料如何改變我們與食物的關系》
[英]卡羅琳·科博爾德著,孔慶典、杜煜、張溪芮譯,格致出版社
本書巧妙地將科技史、社會史與消費文化史融合在一起,講述了第一種工業化生產的染料如何從紡織業悄然潛入我們的食物,徹底改變西方乃至全球食品工業的故事,為理解現代食品體系的起源、當下的食品安全焦慮以及“純天然食品”迷思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歷史視角。本書不僅是一部化學工業史,更是一段跨越百年的食品安全博弈史。

《獅吼人生:奇女子巴斯婦傳》
[英]瑪麗昂·特納著,汪麗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巴斯婦艾莉森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本書作者瑪麗昂·特納首先考察了巴斯婦的生平故事,揭露了這一創作背后的文本淵源和現實聯系。繼而論述了巴斯婦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在歷史上屢遭曲解、壓制乃至禁毀,但她仍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后世小說、戲劇、電影等作品中,并在當代女性作家的筆下蛻變重生。

《圖像中的宋代女性》
程郁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對宋代婦女的社會參與進行了深入研究,關注下層勞動婦女,吸收藝術史研究及考古研究成果,著重考察宋代嬰戲圖與女教圖兩類圖像,分四章觀察宮廷女性與勞動婦女兩個群體的真實生活與思想觀念,以呈現宋代社會性別觀的嬗變走向。

《魏瑪文化:置身事內的局外人》
[美]彼得·蓋伊著,劉森堯譯,方尖碑|譯林出版社
在一戰的廢墟與二戰的陰影間,德國短暫熾烈的魏瑪共和國孕育出20世紀最激進、最現代的文化實驗。一代政治生活的“局外人”——藝術家、科學家、思想家如何在動蕩中成為德國文化的中心力量,從包豪斯建筑到布萊希特戲劇,從弗洛伊德心理學到馬列維奇構圖,不僅是歷史的回望,更是對現代性的光明與暗面的深刻剖析。

《我們為何質疑受害者:論可信度》
[美]德博拉·陶克海默著,沈樂慧譯,風之回響|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國內首部系統探討“受害者有罪論”的著作,解答不端性行為事件中的普遍迷思:怎樣判斷誰說的是真話?為何許多人不相信受害者?如何才能更公正地處理這類事件?本書基于作者親歷的典型案例,剖析了權力運作與可信度判斷之間的復雜關聯、文化觀念與法律制度之間微妙的相互作用,探討了我們的信任機制如何被系統性扭曲。

《西方諧典:二次元時代的文學閱讀指南》
曹潔然著,藝文志|上海文藝出版社
當一部作品被奉為文學經典、列入后世的必讀書目,它常常會脫離作品生產出來的時代語境,世界名著的翻譯腔又給它加了一層隔膜。本書嘗試對經典進行“二次元重制”,讓經典和作家與當代讀者耳熟能詳的二次元作品相向而行,通過動漫和游戲復現經典作品的社會、政治氣氛。

《信仰與權力:阿拉伯世界的裂變與重生》
[英]法瓦茲·A.格吉斯著,苑默文、羅康譯,索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阿拉伯世界的歷史常常被兩種力量左右,一種是以埃及前總統納賽爾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另一種是以賽義德·庫特布為靈魂人物的伊斯蘭主義。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法瓦茲·A.格吉斯教授用12年時間收集原始資料,重新呈現納賽爾和庫特布之間暴力對抗又共生共存的歷史,為了解當下中東政治和未來阿拉伯世界走向提供了參考。

《浴火溫泉關:重塑世界歷史》
[英]保羅·卡特里奇著,王靜譯;李永斌審校,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作者以史詩般的筆觸重構了這場公元前480年的血火交鋒,他強調了這場戰役對東西方歷史的重要影響:溫泉關戰役一方面體現了斯巴達人和其他希臘人與波斯人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體現了自由和奴隸制的沖突。事實上,這一戰役不僅是古希臘歷史的轉折點,而且是整個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月照崇徽:章獻劉后與宋真仁之際政治》
劉廣豐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一部全面研究傳奇女性劉皇后及其時代的政治史著作,從貧女到垂簾太后,以劉后一生為線,全景呈現宋真宗至仁宗朝的君臣互動、黨爭博弈與士風變化,展現宋代政治的復雜與人性溫度。同時,以女性視角深入其背后的時代,揭示劉后在內政、外交、法制等方面的成就,發掘出女性主政特點與智慧。

《戰時的博弈:教宗庇護十二世、墨索里尼與希特勒的秘史》
大衛·I.科澤著,王晨譯,理想國|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195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去世后,其文件被封存于梵蒂岡檔案館,他在二戰期間的經歷成了未解之謎。2020年,這些檔案終于解密。作者從檔案解密伊始就挖掘新材料,指出教宗為維護教會利益而放棄道德領導地位。數千份檔案描繪出嶄新戲劇性畫面,展現教宗為何屈從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打破了以往為其辯護的謊言與神話。

《政治哲學導論》
[美]約翰·西蒙斯著,毛興貴、施弋楊譯,商務印書館
本書是當代政治哲學家約翰·西蒙斯的代表作,也是一本難得的政治哲學入門和研究的必備書目。全書用六章討論了政治社會與政治哲學的國家合法性與政治義務、社會正義、民主和國際政治哲學問題。作者圍繞這些重大問題上的主要哲學立場和理論展開了深入淺出的論述,在結合著名哲學家的論證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思考。

《中國現代性的起點:戴震的新古典世界》
[美]胡明輝著,常春蘭、董建中、彭繁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戴震為中心,探討清代儒學士人與耶穌會士的數理天文學之爭。戴震以理性方法重構儒學與西學,為乾隆朝科學派在儒學框架內研究科學提供可能,從而化解耶穌會士的文化威脅,推動西學本土化。這一整合被視為中國現代性的思想起點,啟動了至今約250年的歷史變動。

《忠臣之變:大宋989—1051》
吳錚強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書為作者十余年潛心研究北宋政治史的力作,以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寇準極言邊事被拔擢為樞密院直學士為發端,訖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詔撰《旌忠之碑》。通過對史料爬羅剔抉,書中既展現了以寇準為中心的北宋朝堂群像,又呈現出各方勢力如何圍繞對寇準的“忠奸”敘述爭奪話語權,開啟影響深遠的“黨爭”時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