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凈利潤暴跌99%,保時捷怎么也賣不動了?

凈利潤暴跌99%,保時捷真賣不動了。
根據大眾集團發布財報顯示,旗下保時捷公司在第三季度,巨虧9.66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80個億了。因為虧損過于嚴重,把前兩個季度賺到的利潤,幾乎全部吞噬了。保時捷前三季度利潤總和,只剩4000萬歐元了,跌幅高達99%。可保時捷向來是全球最賺錢的豪華品牌,怎么突然就不賺錢了呢?它怎么也賣不動了?

保時捷面臨這種窘境,不是某一個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壓力聯合導致的。首先,它在美國的利潤被關稅大幅吞噬了。特朗普對歐洲汽車進口,強制征收15%的關稅。
不要看這個關稅幅度不算特別大,可汽車是一個規模化的產業,它的凈利率本身就不高。像保時捷2024年的凈利率,就是14.1%。在美國強征15%的關稅以后,受沖擊最大的就是保時捷了。為什么?因為奔馳、寶馬,在美國都有工廠,只要在美國生產,就不用額外繳納關稅了。

可保時捷呢,它在美國沒有任何一座工廠。為了沖抵關稅,它就只能漲價銷售。那漲價的后果呢?就是銷量下滑,總體下滑5%。這個幅度還不算夸張,但增量沒有了,利潤也被打薄了。
其次,保時捷在中國銷量,遭遇重創,大跌20%!為什么在中國賣不動了?核心就在于,智能化轉型太慢了!今天,你去保時捷的門店看車,你會發現,它還是原來的機械燃油那一套。從油車性能來講,它確實非常出色。

因為電車在加速性能上的天然優勢,保時捷的領先優勢也被打破了。論加速性,20來萬的電車,就能趕上百萬級的保時捷超跑了。因此,在中國,保時捷確實是越來越難賣了。中國人對進口汽車的品牌祛魅,也在全面加速了。
其三是,保時捷自己也面臨轉型的陣痛。其中,保時捷猛砸3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50億,想要自建一座電池工廠。它不想依賴于第三方供應,而想獲得自主化的動力電池生產線。
可這250億砸下去,卻以失敗告終,根本造不出電池。為什么?一個是,沒技術。二個是,成本太高了。歐洲缺乏鋰礦、鎳礦等原材料,保時捷自建電池生產線,成本比第三方采購還要貴。最終,只能放棄,這就等于250億投資,全部打了水漂。
可這還沒完,保時捷還得投入電動技術研發,推動電動化轉型。很多人說,電車也不安全啊,為什么保時捷還要造電車?電,不是關鍵,關鍵是智能化!電動化,只是智能化的前提。搞定電動化以后,保時捷才能全力押注智能化技術。而電車的安全性,也將因固態電池的出現,而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可對保時捷來說,這一切都太晚了。歐洲沒有稀土、沒有鋰礦、沒有電池、也沒有足夠多的軟件工程師,更沒有先進的算力芯片。這些上游供應鏈的匱乏,才是保時捷舉步維艱,陷入利潤暴跌的根源所在。可這一切,才剛剛開始。它不是說,保時捷今年凈利潤快被打完了,明年就能好起來。而是今年不賺錢,明年會虧得更厲害。
因為在智能化進程中,中歐之間的技術差距,沒有被縮小,而是越拉越大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