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我們和原生家庭的關系
每次假期進入倒計時,高鐵車廂里大大小小的行李就會格外多。很多是離家的人,從他們的行李就看得出——大礦泉水瓶里裝滿雞蛋,大桶顏色澄亮的土榨油,隔著多層塑料袋都能聞到香味的不知名食物。我自己的背包里,也背著出門時家人雷急火急買的幾個現烤本地月餅,就因為中秋節那天夸過一句“好吃”。
在一年有限的幾次見面里,不管是否發生過齟齬,很多家庭的慣常做法,都是盡可能向要離開家的那個人示好。而土特產里有彼此心照不宣的情感和記憶,是如此貼切的道具。
車廂里,有個已經坐定的女孩,正在用方言打電話。她的聲音清脆又溫柔,在一片喧嘩中似乎自帶結界。
我聽出來了,她給家人買的幾箱蔥油餅剛送到,此刻正跟電話那頭的人安排怎么分配,以及叮囑他們要如何儲存和加工。電話里逐個提到一眾親友,讓人忍不住揣測,她應該有著融洽的原生家庭和親戚關系。這個在旅途中撥打的溫聲軟語的電話,證明她和家人們有著深厚的羈絆。
我的手機里,父母正在叮囑我下車不要忘記行李,到達后吃點東西,早點休息。而我勸他們不要再把食物和藥品囤到過期,別老玩手機到半夜。彼此都知道是些啰啰嗦嗦的話,而且大概率對對方來說都是廢話。只是此刻,它自有分量。
很多人都說,放假回家和父母只能和平相處一兩天,很快就會陷入“相看兩厭”的境地。比如對彼此生活習慣的不適應,審美和思維的分歧,對對方興趣愛好和人生經驗的不理解。諸如此類,讓年輕人窺見一代父母有一代父母的局限,以及生而為人的共同bug。
看電視劇《請回答1988》時,聽到德善父親說“德善吶,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啊”,我突然意識到,一個人和原生家庭的那些互不對付、互相指控,也許并非“禍害”,而是課題。
我們和原生家庭的關系,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的關系之一。無論如何都斬不斷的血緣,對彼此的過高期待,不講分寸乃至蠻橫地關心,以及每個個體獨自走向自己生活征途后所生的嫌隙和陌生,共同構成了我們和原生家庭的繁復關系與情感。
而工作、愛情甚至友情,成分都要純粹得多。我甚至覺得,能夠處理好和原生家庭關系的人,一定有能力處理好和其他關系。
此外,我也覺得原生家庭才算得上是我們實質擁有的關系。一方面源于最初我們都是被迫選擇這個關系的,因此才有更多彼此塑造的余地。另一方面,也只有這個關系會真正與我們長久地纏斗。其他關系,大抵都沒這種韌性。
小孩們總會在成長中的某個時刻,發現父母長輩的“無力”和“無能”,也會看到他們的不易和光輝。這是一種屬于成年人之間的平等注視。而長輩則驚詫于晚輩已經完全不再是自己眼中的童稚小兒,他們心性大變,他們的世界廣闊陌生到令人驚恐。于是彼此重新打量、周旋,并嘗試調整新的關系格局。這個過程也許相當緩慢,甚至艱難。
但我總覺得,比起動輒就叫人“斷親”,對原生家庭多一點注視和耐心,哪怕多個電話、多條信息,也許才算是真正的成年人的勇敢。
有次跟一個朋友聊天,他問我:如果你得了急癥,能找到馬上拋下一切送你去醫院的人嗎?我反問他,他仔細想了一下,說可能只有父母吧。只是很多人跟原生家庭相隔太遠,遠水救不了近火。于是他感嘆,我們應該試著建立起一些可以救命的關系,這也是最基礎的生存儲備。
我們很多成年人,遇到艱難時刻,真正的避難所,可能還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可能導致我們天然受限,但這也是一切的基礎。無論疾馳的列車帶我們奔向何方,我們都知道有個家的坐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