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0詞讀懂五年規劃丨明確時代主題對我國制定五年規劃有何影響?
【編者按】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是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制定的第三個五年規劃建議,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建議。
制定和實施好“十五五”規劃綱要,是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分階段有步驟實現既定戰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優勢。一部共和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接續制定和實施五年規劃的歷史,也是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戰略上不斷成熟、實踐上不斷豐富的歷史。在這個意義上,讀懂了五年規劃(計劃),就讀懂了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也就讀懂了不斷推進和拓展的中國式現代化。
繼全國兩會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關鍵詞、“百年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關鍵詞、“小常識與大道理”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等系列專欄后,2025年10月起,澎湃新聞聯合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開啟“30詞讀懂五年規劃”專欄,推出30篇理論普及文章,以14個五年規劃(計劃)為主線,結合“十五五”規劃建議的相關內容,進行系統梳理和解讀。
今天的關鍵詞是:時代主題。
【本文摘要】
明確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使我國避免了對國內外形勢做出過于嚴重的估計。在準確判斷時代主題的基礎上,我國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為我國制定五年規劃提供了遵循。
中國共產黨對時代主題的認識,曾一度繼承了“戰爭與革命”的傳統觀點。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戰爭與革命”概念已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時代主題。
到“六五”時期,我國國內外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國內,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識,我國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在各個領域逐漸展開。在國外,20世紀七八十年代,雖然冷戰仍在繼續,局部沖突此起彼伏,但是國際總體形勢趨于緩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政治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增強。此時,我國加強了對外交往,國家領導人頻繁出訪,使我國對國際局勢有了更深的把握。
1985年3月4日,鄧小平會見日本工商代表團,指明了時代主題。他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抓住了這兩大問題,也就從錯綜復雜的國際矛盾中抓住了制約影響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把握住了時代主題。
時代主題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世界新科技革命。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國家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大大增強。在這種條件下,任何國家都已不可能單純依靠軍事力量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經濟、技術上的較量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鄧小平提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總之,生產力大發展,決定了世界各種基本矛盾的發展演變和沉浮興替,最終導致了時代主題的變化。
準確判斷時代主題,對我國科學制定五年規劃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發展才是硬道理”,其他一切工作,都要服從并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按照這個基本思路,中國共產黨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分三步走,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規劃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
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形勢變亂交織,人類再次行進至歷史的十字路口。準確判斷時代主題,對我國科學制定“十五五”規劃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