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雙輪驅動、逆向孵化,讓科學家創業速度穩步上升
在全球硬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北京前瞻布局了30家標桿孵化器,以超前深度孵化模式助力硬科技企業突破“從0到1”,護航“從1到10”的成長。三年來,在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的推動下,這些孵化器已服務在孵企業超2000家,累計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等優質企業超過650家,引進海外落地項目超400家。這次,我們走進科技孵化第一線,解碼標桿孵化器,看北京的科技“哨站”如何托舉創業“新星”。
銀河通用機器人Galbot從賽場跑向生活,在銀河太空艙當上“掌柜”。

加速進化機器人TI在復雜場景中自主決策,斬獲2025RoboCup巴西機器人足球世界杯冠軍。

這些耀眼的人形機器人企業身后都站著一位特殊的支持者,北京標桿孵化器:智友硬科技孵化器。
“外掛合伙人”
想象一下,你的創業公司擁有一個“共享CTO”(首席技術官)和“共享戰略官”,他既懂技術天花板在哪兒,也懂商業模式的命門在何處。能幫助你快速準確定位公司的行業位置,也有很多資源幫助初創企業提升名氣和關注度……這樣的“外掛合伙人”誰不需要?
“在航宇智造的早期,智友硬科技孵化器不僅協助我們精準定義了產品與商業模式,更憑借深厚人脈,為我們引進了多位優秀人才。此外,在融資策略與關鍵的戰略布局決策上,孵化器創始人王田苗教授也給予了我們很多指導?!焙接钪窃靹撌既顺贴i志以親身經歷,詮釋了“外掛合伙人”如何為企業賦能。

給企業賦能,還有獨特的智友·雅瑞“雙輪驅動”模式,智友硬科技孵化器是科學家創業路上的陪跑者,雅瑞資本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助推器。中關村智友研究院副院長、智友·雅瑞科創平臺孵化部負責人英語霏說:“我們既是‘教練’,也是‘陪練’。兩支團隊在一起辦公,項目在智友完成早期驗證后,有機會直接進入基金的投資決策會?!闭沁@種雙向支持,讓智友硬科技孵化器能更早發現、更準介入那些隱藏在高校實驗室里的“未來之星”。
“科學家幫助科學家”
機器人產業界素有“南湘北苗”的說法,“北苗”指的正是王田苗——北航機器人研究所教授、名譽所長,同時也是一位穿越科研與產業界限的“創業導師”和“技術經理人”。

由于王田苗本人就是科學家,他與科研工作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信任和共同語言。“我們更善于搭建科學家與產業界之間的高效溝通橋梁,更像是科學家與市場間的‘翻譯器’。”英語霏說這樣的科學家基因也流淌在智友硬科技孵化器中。

2020年,王田苗聯合其他十余位科學家成立了中關村智友科學家基金,這是國內首批“科學家基金”,核心特色就是由科學家參與出資,參與項目推薦和投資決策。同時北京市科創母基金、中關村科學城基金以及投資機構也加持其中,形成了1期規模2.36億元和二期規模5億元的科學家基金。

(未磁科技研發的心磁圖儀)
未磁科技是智友科學家基金成立后投資的典型案例。創始人蔡賓以公司的發展成果印證了基金的前瞻性:“我們的產品已進入北京安貞醫院、長沙湘雅醫院等20家權威醫療機構進行臨床驗證,完成了從技術到市場的關鍵跨越,當前公司估值已接近20億元。這一切也得益于智友硬科技孵化器早期的認可與投資。”
“我們構建了從人才高地到產業落地的全鏈條創新加速體系,已經孵化和投資近百家科技企業,包括3家上市公司和近60家專精特新企業?!庇⒄Z霏介紹。
“逆向孵化”
與傳統“技術有什么就轉化什么”的模式不同,智友硬科技孵化器堅持“逆向孵化”的理念。
“我們的路徑非常清晰:從市場中來,到實驗室里去。帶著產業的真問題,去精準尋找科學的解題人?!庇⒄Z霏介紹,這種方法極大地縮短了從技術到產品的路徑,提高了孵化成功率。
比如,當觀察到在造船、重型機械、航空航天等領域,高度依賴頂尖焊工的經驗,但優秀人才日益稀缺、培養成本高昂,且人工操作存在不確定性和效率瓶頸。他們精準鎖定了小雨科技(用焊接領域垂類模型直接命中產業核心痛點)。當預見下一代智能設備的競爭將是“核心模組”的競爭,他們孵化了靈足科技(用一體化電機模組,以“高性能、小體積”解決了產業對緊湊動力的剛性需求)。

今年,這一理念再度升級。在2025科技創變者大會上,智友·雅瑞科創平臺聯合多家產業鏈主企業共同發起“具身智能-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中心匯聚京東方、聯想、TCL、施耐德等多行業領軍力量,創新構建“技術-項目-產業-資本”全鏈路貫通的發展新范式,助力具身智能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現實場景,加速突破產業應用“深水區”。
從戰略規劃、融資對接,到人才引進、產業資源POC驗證,智友硬科技孵化器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網絡?!拔覀兊暮诵哪芰?,不是占有資源,而是成為鏈接所有資源的‘無限接口’。”英語霏說。
“布局未來”

在新一輪智能浪潮中,從銀河通用、加速進化、維他動力、小雨智造等機器人本體公司,到靈足時代、知行機器人、藍點觸控、地瓜機器人、微分智飛、盈迪曼德等產業鏈節點企業,智友硬科技孵化器已經系統性地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上下游布局落子。
智友孵化器的實踐也是觀察北京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一扇窗口。早在1985年,清華大學就成立了國內第一個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可以說北京是我國智能機器人的發源地。如今,這里不僅匯聚了一批機器人領域的知名高校院所,更孵化培育了機器人企業40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超2400家,在創新策源與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優勢突出。尤其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北京已聚集整機產品企業超過30家,數量居全國首位,并擁有國內最豐富的開源產品、最龐大的開發者社群,以及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所構筑的堅實后備力量。
從實驗室的技術突破,到孵化器中的創業萌發,再到產業集群的協同發力……一幅科技生態拼圖在北京緩緩展開,為這座城市在未來“智能競爭”中奠定了關鍵基石。
來源:創新創業中關村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