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孟秋時節:探秘滬上百年音樂城堡
孟秋時節:探秘滬上百年音樂城堡
文|黃培傳
孟秋時節,夏日的余韻依舊,景色更加美麗,馬路兩側,高大的梧桐樹綠蔭繁茂、遮天蔽日,猶如一把天然的“遮陽傘”。校園里彌漫著假日的靜謐氣息,顯得格外寧靜。我們一行來到了上海音樂學院(汾陽路校區),從向市民開放的淮海中路校門進入,特別尋訪了滬上這座百年“音樂城堡”,深度探秘校園內那幾棟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2025年9月18日參觀上海音樂學院特別留念

上海音樂學院(汾陽路校園)平面圖
“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德國文學家歌德和藝術理論家豪普德曼共同完善闡釋了這一藝術形式的互通性。在音樂與建筑中,當你走進上海音樂學院,漫步在這所市中心的花園學校;徜徉在星羅棋布、風格迥異的老洋房間,尋找那些屬于這座城市的故事,確實別有深韻。特殊的地理位置,折射出了上海的特有魅力,訴說著申城的過去與現在,在校園全景式美妙音符的熏陶和感染下,仿佛置身于美妙的音素之中,奏響了一曲新時代的交響樂。
創建于1927年11月,1956年起正式啟用上海音樂學院,是我國第一所獨立建制的國立高等音樂學府,是中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奠基者和孵化器,作為中國音樂教育的杰出代表,在海內外享有盛譽,被譽為“音樂家的搖籃”。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建筑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還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些建筑不僅是音樂教育的見證者,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始建于1905年至1911年間的“音樂城堡”隨拍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城堡”后檐隨拍

“音樂城堡”承擔著上海音樂學院教學主體,是上音的“音樂大師空間”和“會客廳”

栩栩如生的浮雕、精雕細刻的木飾、逼真如畫的墻紙、古樸典雅的壁爐,令人賞心悅目
走在校園的林蔭道上,一棟四層典型的巴伐利亞風格的德式建筑即刻映入你的眼簾。這棟被稱之為“音樂城堡”的建筑始建于1905年至1911年間,最初為德國僑民住宅,“一戰”后由上海金融世家“席家”購得,成為了這棟洋房的新主人。1949年后,一度作為比利時領事館,之后劃歸上海音樂學院使用。
這棟四層的花園住宅是由德國建筑事務所倍高洋行所設計,紅瓦陡坡的屋頂、希臘式的凸窗、羅馬式的柱頭、巴洛克式的山墻等多種元素與巴伐利亞設計風格相吻合。
室內的裝潢細節十分精致考究,每一個廳室、每一個過道、每一部樓梯都有著造型各異的裝飾和恰到好處的點綴,栩栩如生的浮雕、精雕細琢的木飾、逼真如畫的墻紙、古樸典雅的壁爐,令人賞心悅目。我們特別注意到:在一些浮雕、木飾上有不少“酒神”的圖案,尤其是北邊塔樓上的那三尊“酒神”雕塑,更令人遐想無限,當年的主人也許是喝酒高手;也許是品酒大師;也許是名酒收藏家,酒文化在這里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一座文化價值很高的優秀歷史建筑。2022年起,“音樂城堡”經過兩年間的修繕,“修舊如舊”、保留原貌、煥新融合,與美麗、摩登、富有情調和海派“腔調”的滬上最繁華商業街之一的淮海路“融為一體”,使這棟“洋房”煥發新生、重放光彩。成為了一個文化底蘊深厚、海派氣息濃郁、時尚新潮休閑的新景觀。
“音樂城堡”作為“優秀歷史建筑”,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同時,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依然承擔著上海音樂學院教學主體,是上音的音樂大師空間和會客廳,兼具了文化展示與公共開放的功能。當我們在徒步參觀過程中,那里正在舉辦“十年間:上音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回顧展”。據介紹:近年來,在“音樂大師空間”舉辦了“抱真:紀念賀綠汀誕辰120周年特展”“以樂為橋,用中國藝術歌曲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蔡元培美育大講堂”“文脈活化大家談——徐匯文脈活化傳承與國際文化大都市高地建設”等多次學說交流、文化沙龍和藝術活動,古韻醇厚、意境深遠,在老建筑的厚重氛圍與場景之中,聆聽與欣賞“藝術大師”的藝術活動、研究與探索文化藝術的交流活動,更有一番特別的藝術感受。

始建于1936年的“美育樓”隨拍

“金聲玉律頌中華——2025年東方樂器博物館年展”正在“美育樓”舉辦

碩大的“牛頭”與精美的“銅鼓”,記錄了壯族的歷史與傳說

“2025年東方樂器博物館年展”,向參觀者展示了古今兼納、中西合璧的各類樂器
結束了“音樂城堡”的參觀后,我們一路向西,來到了相隔不遠的美育樓。這棟始建于1936年的建筑是一棟典雅別致的紅磚坡屋頂英式假三層花園住宅,豐富的屋頂形式、外露的木框框架、別致的老虎窗造型,具有英國都鐸風格特色,網格型的吊頂與紋理清晰的金柱相互映襯,仿佛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最初是德國商人的住宅,后來長期作為猶太人俱樂部,1958年劃歸上海音樂學院,成為校舍的一部分。作為“優秀歷史建筑”的美育樓,如今已經成為校園對外開放的“東方樂器博物館”。
走進“東方樂器博物館”,迎面就是一尊赫然醒目的牛頭底座“銅鼓”,青銅材質的銅鼓布滿了精美的花紋,這些花紋像是歲月的刻痕,記錄著壯族的歷史與傳說,碩大的牛頭,力大無比、霸氣沖天。一場“金聲玉律頌中華——2025年東方樂器博物館年展”正在舉辦,進入展廳,“吹打彈拉”、應有盡有,從古代樂器到現代樂器;從少數民族樂器到國外民族樂器,真是琳瑯滿目、古今兼納、中西合璧,令人大開眼界。幾位喜歡樂器的老朋友觀摩得愈加仔細,樂聲振振、賡續文脈,在一把國樂大師陳天樂先生使用的琵琶前,不時議論起陳大師的《大渡河》《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著名曲子,更是竊竊私語、津津樂道。
“樂者,心之感于物也。樂器者,音之所有生也”。剛讀完這段結語。轉眼,我們來到了對面的“城市音樂會客廳”。

始建于1912年的“天賜大宅”,如今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城市音樂會客廳”

從淮海中路由西向東環視,“城市會客廳”后檐,形成了獨特的中西合璧風格

“金聲玉律承古韻,非遺絲竹啟新章——上音非遺專題展”正在“城市會客廳”舉辦

一件件“非遺”藝術項目的展列,令人大長見識、贊口不絕
始建于1912年的“城市音樂會客廳”,原名“天賜大宅”,據稱,原是英籍猶太富商的私人住宅,后又曾一度成為賢達富豪的私人住宅和民營醫院的所在地,是一幢典型的法式建筑。2023年完成修繕工程,作為上海城市音樂會客廳使用,建筑面積1933平方米,也是上海音樂學院校園內最大的老洋房。
這棟獨立式花園住宅,共三層磚混結構,紅瓦四坡屋頂,外部主墻為清水紅磚,主樓面朝草坪設有兩層開放式灰白色敞廊,中央敞廊凸出呈圓弧形,建筑首層和二層分別為源于古希臘的“愛奧尼柱”和“科林斯柱”,三層為平臺。精致的護墻板木雕、精美的彩繪玻璃、幾何圖形的壁爐瓷磚、多面精致考究的鏡子以及獨樹一幟的獅子頭排氣孔,顯示出了這棟住宅氣派與豪華,也無不體現出當時房屋主人的奢華與富裕。
如今,這座作為“城市音樂會客廳”的老建筑,已經煥發出新的魅力,一場場的演出、一個個的展示、一項項的活動,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精彩紛呈的主題內容,這棟老建筑已經成為市民,尤其是音樂愛好者的網紅打卡景點和集散地。
近日,城市音樂會客廳正在舉辦“金聲玉律承古韻,非遺絲竹啟新章——上海音樂學院非遺專題展”。竹笛藝術、孫文明二胡藝術、江南絲竹、浦東琵琶藝術等一個個“非遺”藝術項目展列在我們眼前,它以音樂為舟楫,載著千年江南的文化基因駛向當代時空,上海音樂學院獲批立項的非遺瑰寶在這里交織成一幅流動的文化長卷,也彰顯了上海音樂學院深耕傳統音樂現代化轉型的學術擔當。據悉:近日將舉辦“蕭友梅先生誕辰100周年專題展”以及向市民開放的“小提琴獨奏”音樂會。

本文作者與本版攝影特別合影留念,攝于:2025年9月18日

與徒步參觀活動的特邀嘉賓合影留念,攝于:2025年9月18日
我們走在校園的林蔭道上,一幅“上海音樂學院(汾陽路校區)”指示牌,引起了參觀者的關注,音樂學院汾陽路校區共有六幢老建筑,其中:音樂城堡、美育樓、城市音樂會客廳已經向市民和游客開放,另有學院的辦公樓、專家樓、合作交流樓,也是始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建筑。倘若你閑庭漫步在汾陽路校區,一邊欣賞著經典的歷史建筑;一邊感受著特有的音樂氛圍;一邊體驗著百年校園的歷史積淀,心中自然會迸發出一種特殊的韻味。
在校園里,我們漫步游覽了三幢上海老建筑,從普通“民宅”,經過近百年的風風雨雨,歷久彌新,賦予了新功能、煥發出新魅力。如今,這些建筑所在的上海音樂學院已經形成了以“教學研究、音樂展示、國際學術交流、綜合配套”的新天地,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新樂園,仿佛我們走進了一個神秘的音樂殿堂,在魔都這片最迷人的音樂街區,感受新時代的暢想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