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年輕消費群體,已經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了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是不是太習慣“定義”年輕人了。
什么“理性消費”“反套路”“追求性價比”“情緒價值”……
這些詞看著都對,但問題是,說多了,全都成了廢話。
你看似在洞察年輕人,其實你只是把他們當作一個“群體標簽”。
但現實是:他們比任何一代人都更“分裂”,更復雜。
我常跟客戶說:
你永遠不可能理解年輕人,但你可以理解他們當下的情緒。
消費決策不是邏輯的勝利,而是情緒的瞬間占領。
為什么“年輕人不好懂”?
這代年輕人是互聯網原住民。
他們在算法中長大,被內容包圍,也被選擇淹沒。
這意味著兩件事:
一是他們信息免疫力太強;
二是他們表達欲極強。
過去品牌的邏輯是“我說你聽”,現在變成“你說我聽”。
他們對廣告的嗅覺比甲方還靈敏。
你一吹牛,他們立刻翻白眼。
你一迎合,他們立刻轉身。
某國產彩妝品牌前兩年請了明星拍大片、打國貨情懷,投了幾千萬。結果銷量一般。
反倒是一位素人博主拍了支“卸妝后還挺好看”的視頻火了。
那條視頻沒講品牌優勢,也沒堆功能。
就一句話:“卸了妝也不怕見人。”
評論區全在說“真實”“松弛”“這才是我想要的感覺”。
這就是現在的年輕人。
他們要的不是品牌“告訴他們該買什么”,是想要品牌“懂他們在想什么”。
他們不是理性消費,而是“有選擇地沖動”
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他們一邊天天喊“窮”,一邊又能為“那杯限定拿鐵”排隊兩個小時。
這不是矛盾,這是他們的消費策略。
這個消費群體確實變理性了,但“理性”不是不花錢,是要花得更聰明、更有情緒。
他們會用拼多多買生活用品,卻會花兩千塊買一件有態度的潮牌衛衣。
會在美團上領券點外賣,卻會沖動買一束花、一個香薰。
為什么?
因為后者能讓他們感覺活著。
所以別再說“理性消費”了,那不是真理性,是“我選擇沖動的地方”。
年輕人不買功能,他們買的是情緒補償。
品牌要學會理解“情緒共鳴”背后的邏輯
以前的品牌傳播,講的是USP——獨特賣點。
現在,年輕人根本不關心你賣點有多獨特。
他們更關心的是:
你跟我的“世界觀”合不合。
比如,為什么Ulike能脫穎而出?
不是因為光學技術多先進,是因為時時刻刻在傳遞:“取悅自己,不為誰發光。”
盡管有好幾次廣告語翻車事件,但還是精準捕捉到當下消費決策心理。
因為它踩中了當代女性心底最微妙的矛盾:
她既想自我,也想被看見。
品牌沒講科技,講的是“自由感”。
品牌真正要研究的,不是“怎么賣”,而是“他們為什么買”。
消費不再是“買東西”,而是“建人設”
現在的年輕人,消費已經變成一種表達。
買一杯咖啡,不是因為渴了,是因為這杯咖啡代表“我的生活方式”。
買一個聯名盲盒,不是因為需要,而是為了發個朋友圈:“我懂這個梗。”
他們不希望品牌替他們說話,他們希望品牌能“幫他們說話”。
這就是為什么“無厘頭營銷”能火,為什么“土味文案”“整活視頻”能破圈。
因為它們讓消費者覺得自己參與了表達。
品牌要做的是“進入文化”,不是“制造熱點”
很多品牌今天還在追“熱點邏輯”:
今天國風,明天元宇宙。
結果呢?沒有一個能長久。
真正厲害的品牌,玩的是“文化融入”。
Ulike能在年輕人圈子火,不是技術廣告,
是它和生活方式的融合。
健身女孩的自我管理、打工人“悅己”的小確幸。
品牌變成了文化符號。
你不一定用過它,但你知道它代表什么。
這才是社交勢能的源頭。
為什么有的品牌火一陣就涼?
很多品牌的問題是:
爆款思維太強,品牌系統太弱。
他們靠短視頻、靠達人、靠話題,確實能沖出一波流量。
但問題是,流量沒了,品牌就空了。
年輕消費者不記品牌,只記“感覺”。
你今天的廣告是“我懂你”,明天換個代言人講“我們最專業”,這感覺立馬斷了。
所以,增長不能靠“偶然的爆”,要靠“持續的共鳴”。
這就要求品牌從三個層面去構建增長模型:
1、定位要聚焦:你到底在解決什么“情緒需求”?
是自我認同、松弛感、自由感、掌控感?
只有聚焦,才會形成記憶點。
2、傳播要連貫:每個內容都要說同一個情緒。
一致性,是品牌被記住的前提。
3、產品要續航:復購靠體驗,不靠故事。
講得再動人,用一次不好,下次他就換了。
當下年輕消費群體變了,但生意的底層沒變
別被“年輕人變了”這句話嚇到。
其實所有變化背后,都是那幾樣東西在起作用:
人性的需求沒變:被理解、被認同、被尊重。
營銷的本質沒變:找到共鳴,形成記憶。
品牌的底層沒變:信任感的積累。
區別只是表達方式變了。
以前的品牌要“說得好聽”,現在的品牌要“聽得真切”。
當下環境,品牌要怎么做?
我總結幾個實操建議,真的是我在客戶那吃過虧、踩過坑總結出來的:
1、別急著定義消費者,要先觀察他。
看評論區、私域群、種草區,去聽他們用什么詞表達。
年輕人的語言比報告更真實。
2、別試圖去引導他們,要去共振他們。
所謂“共鳴”,不是講得高級,而是講得像他們。
語言要生活化、有細節、有真情緒。
3、產品要有“多余感”。
產品的情緒價值,往往藏在那些看似沒必要的小細節里。
杯子上的一句小標語、包裝里的手寫卡片、開箱的一秒驚喜,
這些“無用”的東西,讓品牌更有人味。
4、長期內容化,別靠短期流量沖。
流量會散,內容會沉淀。
內容不是KPI,是品牌資產。
懂人,才是新增長的起點
今天的年輕人,不缺選擇,也不缺信息,他們缺的是“被理解”的感覺。
品牌要學會慢下來、聽進去、看仔細。
當你真正懂一個年輕人為什么買,你就能理解一代人為什么變。
營銷的盡頭不是算法,是人心。
那些能走得遠的品牌,不是靠投放的力氣,要靠理解的深度。
現在的營銷越來越像談戀愛,套路一多,就沒人信了。
真心、耐心、理解力,才是品牌的終極競爭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