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會計江湖|財務如何創造價值
學院開會,一個老師提了一個“致命”的問題,原因是他參加某個領軍班研討時,學員問:財務創造價值嗎?
這個答案似乎毋庸置疑,財務當然創造價值,不然公司要財務干嘛?要知道,CFO在西方公司中是名正言順的“二把手”,而且可以隨時接替“一把手”。甚至官方文件也肯定財務的價值,比如2022年國務院國資委印發的《關于中央企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財務管理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推動財務管理功能手段變革,其中就將創造價值作為重點加以闡述,而且還給出了路徑,即運用全面預算、成本管控、稅務籌劃等有效工具,通過資金運作、資產管理、資源配置、資本運營等有效手段,創造財務價值,促進提升企業價值。
顯然,財務創造的價值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財務價值,另一個是企業價值。前者可以簡單理解為會計“賬面”的價值增值,比如公司做出了利潤,凈資產增加,可以為股東分紅,也可以為公司未來發展提供財務彈性;后者則可以通過將公司運作上市,體現“市場”價值增值,本來值1元錢的凈資產,上市一流通,變成了10元、100元錢,價值得以變現和顯著增加。
當然,無論是財務價值,還是企業價值,都是各個利益主體共同努力的結果,要想區分清楚價值的哪一部分是由財務“創造”的,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準確來說,應該是財務參與了價值創造的過程,具體的可以看用了什么工具、采取了哪些手段。
常見的手段比如說資金運作。財務就是和錢打交道的,基本的業務活動可以總結成籌錢、花錢、賺錢、分錢。同樣的一筆錢,可以從銀行借,也可以發行債券,還可以發行股票,但這些渠道的錢成本并不一樣,比如找銀行借或者發行債券是要還本付息的,而發行股票則不需要還本,但可能需要分紅。公司把錢用得好,賺錢了,可以分紅,賺不到錢,就可以不分紅。因此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顯性成本就不一樣。即使都是借錢,財務與銀行的關系管理得好,也可能借款利息不一樣,想象一下,哪怕只差1個百分點,公司借10億元,一年可能就能節約1000萬,這能說財務不創造價值嗎?
有的公司更厲害,比如一方面找銀行借錢,另一方面則又在銀行大量存錢。吃瓜群眾不理解,這是典型的“存貸雙高”,是不是有貓膩啊?有一家上市公司,年末貨幣資金余額58.88億元,其中外幣貨幣資金高達53.19億元,與此同時,年末有息債務的余額則達到50.99億元,立即就有人質疑,里面是不是有匯率風險?有沒有資金閑置的嫌疑?賬上那么多錢,為何不實施分紅?
公司給你進行了解釋,這是“財務創造價值”的體現,你看利潤表,當年的財務費用是-2.64億,沒錯,財務“賺”了2.64億,其中僅僅年度利息收入就有2.91億元,因為有外匯,還賺了“匯兌收益”0.89億元,雖然借錢也有利息支出,但利息收入遠遠超過了利息支出。簡單來說,公司從國內銀行借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存款,因為人民幣借款的利息低于美元存款的利息,所以有了“利差”收入。
那公司是不是忘了自己的主營業務,開始玩“財技”了?這種錢有穩定性嗎?公司告訴你,存款因為主要是外幣,平均的利率水平高達4.94%,貸款主要是人民幣,平均的利率水平僅為1.94%(上一年為2.04%),因此公司付息債務平均利率不僅僅呈現下降趨勢,而且明顯低于同期外幣存款平均利率。公司生產經營活動主要是人民幣支付的支出為主,因此通過平均利率相對低的付息債務融資方式減少利息支出,同時將貨幣資金中的美元資金進行利率相對較高的存款以獲得利息收入,增加公司凈收益。
與此同時,公司在進一步加快海外生產基地的設計建設和投產,旨在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完善全球化產能布局;此外,公司也將在國內購買土地、投資建廠,這將產生較高的資本性支出需求。這說明公司并未忘了主業,之所以持有外幣是因為要在海外建廠;國內外的資本性支出,說明公司看好主業,將來有望帶來更多主業利潤。
因為未來要大量進行投資,公司在“綜合考慮長遠發展和短期實際經營發展,統籌考量中短期資金需求狀況”的背景下,進行了資金的存貸結構管理,而且由于未來有大量的資本性支出,短期內也不準備分紅。至于未來,公司將綜合考慮與利潤分配相關的各種因素,從“有利于公司發展和股東回報”的角度出發,與股東共享公司發展成果,翻開歷史數據,公司最近三年連續累計分紅11.48億元,占該三年實現的平均可分配利潤的132.38%(換句話說,公司過去三年平均每年賺了8.67億元,每年拿出超過40%的錢來分,夠意思了,只不過現在公司有新的戰略資源投入需要,所以暫時不分紅)。
真正的財務高手不僅僅通過資金運作來創造價值。舉個簡單的例子,上課時我列了一張表格,美的集團的副總裁、首席財務官兼財務總監鐘錚女士,2024年從公司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為946萬元,持有公司股份276152股。鐘女士此前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會計學學士學位,并獲得南京大學MBA和中歐EMBA。
公開資料顯示,鐘女士2002年—2015年擔任美的集團的財務經理及海外業務負責人,主導優化跨境結算流程,將海外資金周轉效率提升15%;將空調成本誤差控制在0.15%以內等等;2015-2019年擔任財務總監及審計總監,建立風險預警模型,每年為集團節省超2億元隱性成本;2019年3月-2022年12月擔任首席財務官,其中在巴西建廠期間提前鎖定了7.8億元匯率損失;此外通過推動大宗商品期貨對沖策略,在銅價暴漲時為集團節省23億元成本;2022年12月至今擔任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參與供應鏈模式的優化等。
那么多的信息,我問學員們,你看到了什么?結果聲音最大的是“年薪946萬”,難道你沒有看到鐘女士積極要求進步,不斷堅持學習嗎?有了本科不行還要讀MBA,讀了MBA還不滿足,又讀了EMBA。你以為人家是財務,編編財務報告簽簽字,但人家深入到資金管理、成本管控、風險管理、供應鏈管理,而且還成效顯著,以2015-2019年為例,“通過建立風險預警模型,每年為集團節省超2億元隱性成本”,946萬和2億元,你覺得公司這個錢花得值嗎?
表面上看,公司給員工“發工資”;本質上說,員工應該向公司“收費”,員工怎么收費,基準之一應該就是你為公司創造了多少價值。無論是發工資還是付費,站在公司的角度都是一筆開支,這筆開支需要衡量“值不值”。因此,財務部門不應該是個“費用中心”,而應該是個“利潤中心”,也就是說公司支付的開支能夠通過財務創造的價值來予以彌補。融資的成本降一降,公司的市值漲一漲,都是價值的來源。
除了可以通過資金運作體現財務的價值創造之外,資本運作也是常見的價值創造手段之一。比如有些首席財務官,通過股改、股權激勵、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手段,直接將自己的公司帶上了資本市場,股票流通讓公司從“紙面富貴”轉為市場報價,CFO手中的股票也有機會從白紙變成真金白銀。比如財務界有個高手叫謝東螢,先后將新東方、京東、蔚來、禾賽科技等公司帶上市。其中禾賽科技2023年2月在美上市,融資1.9億美元,上市首日上漲11%,市值超過24億美元。盡管謝東螢的財富權益通過員工持股平臺間接持有,但按照通常的慣例應該不低于1%,僅此一項可能收入就超過2000萬美元。那么多的公司都請他,說明他物超所值。
企業最高的目標就是創造價值,這主要體現在產品市場和金融市場兩個層面。前者落地到利潤,后者或多或少受到前者的影響。利潤主要取決于經營效率、可持續性、產品力,甚至品牌、技術、渠道等方面;而金融市場非常重要的表現是市值,市值不僅僅要求盈利,還要有發展前景,比如遠期戰略清晰、布局規劃好、符合行業趨勢等。當財務深入地融入公司的價值鏈條中去,通過合規建立信任,通過分析提供洞察,幫助公司防控風險發現機會,并將產品市場與金融市場很好地銜接起來,創造價值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資金、資產、資源、資本,和“資”掛鉤的,都是財務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財務人員要有動力參與“資”的管理中,有能力將“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在籌-花-賺-分的每個環節守正創新,幫助公司在合規的基礎上多打糧食并保證顆粒歸倉,在產品市場和金融市場中持續地創造價值。
(本文為澎湃商學院獨家專欄“會計江湖”系列之七十五,作者袁敏為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教授,會計學博士,出版有《財務領導力》《零基礎學財務報表分析》等著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