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0詞讀懂五年規劃丨“四五”計劃期間為何要大力發展“五小”工業?
【編者按】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是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制定的第三個五年規劃建議,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建議。
制定和實施好“十五五”規劃綱要,是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分階段有步驟實現既定戰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優勢。一部共和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接續制定和實施五年規劃的歷史,也是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戰略上不斷成熟、實踐上不斷豐富的歷史。在這個意義上,讀懂了五年規劃(計劃),就讀懂了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也就讀懂了不斷推進和拓展的中國式現代化。
繼全國兩會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關鍵詞、“百年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關鍵詞、“小常識與大道理”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等系列專欄后,2025年10月起,澎湃新聞聯合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開啟“30詞讀懂五年規劃”專欄,推出30篇理論普及文章,以14個五年規劃(計劃)為主線,結合“十五五”規劃建議的相關內容,進行系統梳理和解讀。
今天的關鍵詞是:“五小”工業。
【本文摘要】
20世紀60年代形成了以地方國營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包括小鋼鐵、小煤礦、小機械、小水泥、小化肥,簡稱“五小”工業。20世紀70年代中央出臺政策和資金支持推動縣級行政區劃建立獨立工業布局。“五小”工業為后來改革開放初期發展鄉鎮企業,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借鑒。
發展“五小”工業,即小鋼鐵、小煤礦、小機械、小水泥、小化肥,是中國“四五”計劃期間發展工業的重要探索實踐。1970年2月15日至3月21日,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計劃工作會議,擬定了1970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并著手研究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同年8月召開的北方地區農業會議,強調各地要建立自己的“五小”工業,特別強調要發展中、小鋼鐵廠。要求各地(市)、縣要建立自己的小礦山、小鐵礦、小鋼廠,形成為農業服務的小而全的工業體系,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1970年,全國有近300個縣、市興建了小鋼鐵廠,90%的縣建立了農機修造廠,20多個省、市、自治區建起手扶拖拉機廠、動力機械廠和農機具制造廠。1970年地方小鋼鐵工業的煉鋼能力較1969年增長1.5倍,生鐵產量增長1.8倍,小化肥廠、小水泥廠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0%,以小煤窯為主的南方各省煤炭產量增長70%。
1971年,全國縣社工業產值占比過半,晉城、濟源等地建成覆蓋五小工業類別的完整體系,并成為全國發展典型。1970年工業總產值比1965年增長1.1倍,1971年上半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又比1970年同期增長19%。
從1970年起的五年中,中央財政安排了80億元專項資金扶持地方“五小”工業,并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到1975年底,地方“五小”工業的鋼、原煤、水泥、化肥年產量分別占全國的6.8%、37.1%、58.8%、69%。
其中,三線建設的推進和中央下放企業管理權等措施,為地方“五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例如,下放到地方的機關干部、科研人員及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給農村地區帶來了科技文化知識和經濟信息。同時,上海、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為全國地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設備,如上海市1970年為各地制造了100多套小化肥廠的關鍵設備。
作為特殊歷史階段的地方工業發展實踐,“五小”工業吸納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培養了一批生產經營人才,為縣域經濟注入原始動能。同時,地方發展“五小”工業,也存在著諸如消耗大、成本高、質量低、污染嚴重等問題。還有部分基礎好的“五小”企業,如豫光金鉛、濟源鋼鐵等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經過轉型升級后繼續煥發生機。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