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昌 “小店經濟”點燃老社區煙火氣
咖啡店、甜品店、書店……如今,走在南昌城區,不難發現,許多鐫刻著時光印記的老社區,正悄然出“新”:一批新業態陸續入駐,許多年輕人來此逛街消費和打卡拍照,形成獨特的人文氛圍,不僅改變了社區的面貌,也重新定義了社區的空間功能,為老社區帶來了不一樣的活力。

年輕人為何愛上老社區?新業態與老社區如何共生?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走訪,了解南昌老社區里的“新經濟”。
新老對話
從“不違和”到“共生息”
走進位于八一廣場旁的原省府大院,午后的陽光均勻地灑在路面上,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的緊迫感,靜謐又松弛的氛圍讓原省府大院成為citywalk的絕佳之地。
來自青海西寧的張文濤是第一批來到這里創業的年輕人。此前他曾在圖書行業經歷過圖書編輯、圖書發行員、書店營業員等多個崗位。2022年他懷揣著“自己開一家書店”的夢想來到了南昌。
“一次偶然機會來到位于八一廣場旁的原省府大院,覺得這里的人文氛圍很適合我的創業想法落地,念青書店便應運而生。”張文濤告訴記者,這家書店主打文藝氛圍,提供咖啡、書籍及文創產品。
如何讓書店與社區環境“不違和”?在裝修設計過程中,張文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建筑原有的結構與風貌,轉而通過植入鮮花綠植、懸掛藝術畫作以及精心搭配的軟裝,來塑造書店的門面形象與視覺基調,使新空間成為老社區“自然生長”出的一部分。
“店內將閱讀區和非閱讀區分離,營造沉浸式閱讀氛圍,鼓勵閱讀行為,如果顧客是來看書,則不需要消費。”張文濤說,每天上午,都有社區的居民來書店看書,他們通常是店里的第一批客人。“有的老人會戴著老花鏡安靜地讀一上午的報紙,偶爾也會和我輕聲聊幾句。如今這家書店已運營兩年多,這份由書籍聯結的信任,讓我覺得書店真正成了社區的一部分。”張文濤說。
來自江西吉安的“95后”晏女士和愛人汪先生在原省府大院經營著名為“山那邊”的甜品店和“白丁”咖啡店。
“原省府大院緊挨著八一廣場,人流量大,同時租金相對較低,適合我們年輕人低成本創業。”談及為何會選擇在這里創業時,夫妻二人表示。
新店裝修伊始,維護和諧的鄰里關系便成為他們的首要考量。“為最大程度減少裝修噪聲的擾民問題,我們嚴格限定作業時間以避免對鄰里休息的干擾,主動與整棟樓的鄰居進行溝通,逐戶拜訪說明情況并征得理解,最終將整棟樓居民簽署的同意書遞交相關部門備案,完成了規范化的社區融入。”晏女士表示,營業后,他們將營業時間定在了上午10點至下午6點,錯開了居民的早晚休息時段,并將音量控制納入日常管理,力求在商業運營與社區生活之間找到平衡點。
“現在年輕人有想法、有干勁,這些小店入駐后,社區更有人氣了,也不影響我們日常生活,這些新開的小店,都快成了我們社區的‘新客廳’了。”居民李大爺告訴記者。
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隨著20余家創業小店陸續入駐,原省府大院的社區生態也經歷了一場微更新。起初人流變化讓一些老居民謹慎觀望,但事實證明,這些小店用規范的管理和友好的姿態消除了顧慮。現在,居民們不僅看法變得正面,更開始把這些店當作社區公共客廳的一部分。
功能重構
“寶藏小區”變身社區“活力場”
位于會展路689號的豐和花園小區面積約9.34萬平方米,共有37棟住宅樓。這個2004年建成、體量不小的老社區,早已成為許多年輕人探索個性小店的起點。
來到B區3棟,甜覓烘焙坊暖黃色的燈光從窗內溢出,推開玻璃門,香氣便一同涌來。
“來這兒探店就像‘挖寶’!我是在小紅書刷到說豐和花園是個‘寶藏小區’,才找過來的。”正在制作奶油蛋糕的大學生小李向記者分享道。
“小區里的店鋪有一種隨性感,你可能在轉角遇到一家咖啡店,旁邊就是傳統的瓦罐湯店,這種時尚感與生活味交融的景象是小區獨有的‘風景’,各種興趣愛好和消費需求在這里都能找到答案。”在店內,常來豐和花園小區“打卡”的謝女士告訴記者。
據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以來,豐和花園里的個性小店已發展至40余家。豐和花園的蛻變,本質上是城市空間功能的創造性重構。而這樣的改變,正在南昌的多個角落悄然發生。
在東湖區民德路的背街小巷,前不久開業的民德路茶館吸引眾多市民游客、茶文化愛好者駐足打卡,感受煙火氣十足的老街茶韻。據了解,民德路茶館前身為20世紀70年代的南昌市政府大院禮堂,自去年10月以來經過“修舊如舊”和結構加固,已煥發出“新生機”。
步入茶館,仿佛一腳踏入上世紀70年代的南昌舊時光:木質橫梁縱橫交錯,手工竹椅吱呀作響,四方木桌上擺著搪瓷茶杯。銀發老人端著搪瓷杯抿著茶,孩童則好奇地撫摸著桌角磨得光滑的木紋。
“走進茶館,仿佛讓我親眼看到了上世紀老南昌的市井生活場景,親手觸摸這座城市走過的歲月痕跡。”游客小張說。
“南昌茶鋪文化源遠流長,民德路承載著南昌記憶,通過打造特色場景,引入地道小吃,契合老城區人文氛圍的同時,更推動南昌茶館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創始團隊成員劉志亮表示。
如今,這些散落在老社區里的新空間,正在悄然重塑城市的肌理。它們不再是單純的消費場所,而是成為連接人與人、人與社區的情感樞紐——既是附近居民的“第二客廳”,也是年輕人安放自我、結識同好的社交沙龍。這些生長于街巷阡陌的社區小店,用溫暖的在地性和鮮活的生命力,書寫著老社區新經濟的生動實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