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杭州率先為具身智能機器人立法,將明確從業者的倫理“紅線”
因包括宇樹科技在內的“杭州六小龍”爆火出圈而備受關注的杭州,將在國內率先為“具身智能機器人”立法。
據杭州市司法局官方微信公眾號“杭州法治”消息,近日,《杭州市促進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經杭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下一步擬提交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這將是全國范圍內首部針對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的地方性法規。
《杭州市促進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條例》是杭州市人大常委會2025年重點立法項目。據了解,在提交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前,為提高立法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杭州市司法局已在8月中旬通過市委市政府官網,對該條例的草案稿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公開征求意見。
近年來,憑借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創新生態,杭州在以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機器人整機研發制造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空間智能等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方面形成了先發優勢,已集聚以宇樹科技、云深處科技為典型的機器人相關企業超200家,在智能機器人運動控制算法、多模態交互等關鍵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杭州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亟待破題的痛點難點,如核心技術攻關需重點突破、政府部門職責需進一步厘清、基礎設施建設需系統布局、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機制需加速創新、產品應用場景需真實落地、標準體系與安全監管需加快完善等。

2025年7月27日,上海,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表演街舞閃耀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視覺中國 資料圖
“《杭州市促進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條例(草案)》對杭州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高地、躋身全球具身智能機器人發展標桿城市具有重要意義。要以全國首創的地方立法為契機,搶抓產業創新發展的風口機遇,為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發展提供穩定、規范、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杭州市政府常務會議指出。
根據《條例(草案)》,具身智能機器人是指以物理實體為載體,與真實物理環境實時交互,具備感知、認知、決策和行動一體化能力,支持完成特定或通用復雜任務的智能體;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是指與具身智能機器人相關的關鍵部組件及整機研發制造、模型與軟件系統研發、數據服務、運營服務等產業,以及具身智能機器人在各行業領域融合應用所帶動形成的關聯產業。這是國內首次對具身智能機器人及其產業的概念進行界定。
《條例(草案)》系統構建了促進產業發展的“路線圖”。在技術創新方面,將強化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鼓勵多元技術路線競爭,并聚焦具身智能“大腦”(具身智能模型)、“小腦”(運動控制系統)、“本體”(核心零部件和整機)以及專用芯片等關鍵環節,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同時,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創新主體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基礎設施層面,《條例(草案)》強調統籌布局與開放共享,著力提升智能算力供給能力,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推動公共數據資源有序開放,支撐技術研發與迭代;支持建設應用測試平臺,為產品驗證提供多場景、高標準的技術支撐環境。
為推動創新成果落地,杭州將有序開放公共領域應用場景,鼓勵在特種作業、工業生產、民生服務、城市治理等重點領域開展示范應用,通過“首試首用”等方式加速產品成熟與推廣。同時,搭建供需對接平臺,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條例(草案)》秉持“包容審慎、安全可控”的監管原則,在鼓勵創新的同時,明確了機器人研發和應用的倫理規范和數據安全“紅線”,探索構建分級分類監管體系與沙盒監管機制,通過采取提示、預警、行政指導等柔性監管措施,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
其中,在倫理規范上,《條例(草案)》規定,從事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發、生產、應用及服務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循以人為本、公平公正、透明可釋、安全可控、尊重隱私的倫理要求,確保在復雜交互中始終符合安全約束和人類價值觀。同時,鼓勵產業聯盟、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團體,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制定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倫理規范。
“作為一項開創性的地方立法實踐,《條例(草案)》不僅為杭州搶占具身智能機器人發展先機提供法治保障,更旨在通過先行先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杭州經驗’,為我國未來相關產業發展和政策創新提供有益借鑒。”杭州市司法局表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