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四五”民營經濟規模與質量雙提升
清晨的深圳前海,無人機輕盈穿梭配送貨物,智能工廠內機械臂精準舞動;長三角的科創實驗室中,科研人員為突破“卡脖子”技術徹夜鉆研;西部鄉村的“共富工坊”里,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一幅幅生動的場景,描繪出“十四五”時期我國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壯麗畫卷。
數據見證飛躍,民營經濟踏浪前行。截至2025年5月底,我國實有民營經濟組織1.85億戶,其中民營企業超5800萬戶,比“十三五”末增長超過40%。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數量超42萬,占比達92%以上。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占我國外貿總值比重從2020年的46.6%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7.3%,連續6年穩居我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地位。
“十四五”時期,廣大民營企業和企業家以“愛拼會贏”的精神,發揮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生力軍”作用。
向新而行,高質量發展多點突破
“十四五”期間,民營經濟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綠色轉型等領域實現新躍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五年來,民營企業創新投入穩中有升。以2024年為例,全國研發費用總額達3.6萬億元,其中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前1000家研發費用總額1.4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78%,一批“硬科技”成果驚艷全球。
人工智能領域技術突破日新月異。華為發布原生鴻蒙系統,打破國外長期壟斷,實現我國在操作系統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宇樹科技等企業異軍突起,研發的人形機器人技術水平躋身全球前列。
新能源汽車產業強勢崛起。賽力斯推出全新一代超級增程系統,最高熱效率達44.8%,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
傳統產業煥發新生。山西建邦集團投資40多億元實施循環經濟項目,實現鋼鐵生產全流程節能減排。海亮股份攻克3.5-6微米極薄銅箔研發難題,每降低1微米厚度就能讓電池能量密度提升3%-5%,產品成為全球新能源企業核心供應商。
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民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增長超3倍,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突破200家,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
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今年5月2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實施,共26處使用“平等”“公平”“同等”的表述,首次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法律。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9.9萬億元,其中72.9%流向民營經濟納稅人,為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注入“真金白銀”。
破壁融合,共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以前跨省投標要重復辦理數字證書,現在一張CA證書就能走遍全國。”浙江一家建筑企業負責人的感慨,道出了“十四五”期間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給民營企業帶來的便利。五年來,我國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為民營經濟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素流動更順暢、市場規則更統一。
市場準入限制不斷放寬。迭代發布5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從151項減至106項,壓減近30%;開展市場準入壁壘清理整治行動,全面清理4218件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做法。
在基礎設施領域,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加快完善,杭紹臺高鐵、三澳核電站等一批民營資本控股或參股的重大工程建成投運,打破了傳統壟斷格局。
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公平。金融支持力度持續加大,2025年6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36萬億元,是“十三五”末的2.36倍,年均增幅約20%,信用貸款占比近三成。
數據要素市場加快培育,民營企業平等獲取數據資源的環境逐步形成。在嘉興,產權交易公司依托“浙交匯”平臺,以全流程數字化推動國有與集體資產交易,破除區域壁壘,實現高溢價成交,運營以來成交金額已超1.3億元。
作為黨和政府聯系民營經濟人士的橋梁紐帶、政府管理和服務民營經濟的助手,全國工商聯通過舉辦高端峰會、政企對接會及“萬企興萬村”等品牌活動,搭建政企平臺,精準提供政策、融資與法律服務,有力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商會調解組織依托商會調解服務平臺,2024年共受理案件13萬余件,調解成功29萬余件,調解成功率69%,平均調解時長14天。
雙向開放,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
“它的強度堪比鋼絲,把160根絲捆在一塊,能拖動一輛小轎車。”在江蘇恒力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業絲生產車間里,銷售經理馮宇辰向記者展示了一卷工業絲。工業絲只比頭發絲略粗,摸上去輕盈柔軟。馮宇辰說,正因為這一特性,這種工業絲已遠銷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在東南亞市場,浙江民營企業正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帶動國產充電樁、電池等配套產品出口……“十四五”期間,民營經濟既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主體,也是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紐帶。
國內市場潛力持續釋放。2025年上半年民營經濟銷售收入占全國比重達71.7%,較2020年提升2.8個百分點。美團無人機開通64條航線,累計完成訂單超60萬單,拓展城市即時配送新場景。溫州潤新機械研發的全自動水處理控制閥,國內市場占有率近80%,滿足了民生領域對高品質設備的需求。
海外發展邁上新臺階。2025年前三季度,民營企業進出口19.16萬億元,增長7.8%,民營企業進出口已連續22個季度同比增長,增速持續領先,占我國外貿的比重達57%。200多萬浙商在全球投資創業,有出口實績的浙江民營企業突破10萬家,較“十三五”末增加1.8萬家。傳化集團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在東南亞、中東等地建多個生產基地與銷售網絡,實現從“產品”到“品牌”走出去的升級,2024年海外銷售預計增38%,業務遍及130多國,海外建設20余個生產基地。
我國對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支持,建立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網絡,向民營企業提供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服務,幫助企業防范化解知識產權風險,2024年累計為各類企業提供指導服務886次,幫助企業挽回經濟損失141.5億元。
五年來,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持續增長,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50%。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民營企業的投資額和貿易額均實現了快速增長,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力量。
富民興邦,助力共同富裕
“在家門口的‘共富工坊’做手工,每個月能賺8000多塊,還能照顧老人孩子。”在鄞州區亞大汽車管件“共富工坊”務工的當地村民道出了心聲。五年來,民營經濟在帶動就業、改善民生中發揮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間,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胸懷報國志、一心謀發展、守法善經營、先富促共富,在擴大就業、鄉村振興、公益慈善等領域主動作為,發展成果更普惠,共富底色更鮮明。
就業“壓艙石”作用凸顯。民營經濟吸納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十四五”期間累計新增就業近5000萬人。各省市聯動開展“百城千校萬企”促就業行動,僅2025年上半年,222個城市、1663所高校、15.1萬家民營企業參與行動,47.2萬名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到民營企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比去年同期增加60萬名。以成都市工商聯打造的“蓉商聘”人才平臺為例,入駐企業1800余家,發布崗位1.3萬條,累計提供就業崗位2.4萬個。
為鄉村振興貢獻民企力量。全國民營企業累計實施“萬企興萬村”項目4.2萬個,投入資金超1100億元。浙江民營企業建成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2197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10.9萬人、低收入農戶1.4萬人。重慶民營企業積極參與“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專項行動”,在巫溪、城口等縣建設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帶動農戶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
公益慈善彰顯民企擔當。在新冠疫情、極端天氣、地質災害等突發情況面前,民營企業沖鋒在前,積極捐款捐物,展現了民營企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責任擔當。據2025年4月2日發布的《中國慈善捐贈數據2024》報告顯示,我國有1766家企業/企業家基金會,其中1316家是民營企業/企業家發起成立的,占比81.18%。
創新驅動,培育新質生產力
在安徽全椒縣,亞臨晨新能源科技攻克新能源汽車整車車身構件生產技術,在手訂單達6000萬元;在北京亦莊,具身智能機器人4S店集中展示涵蓋醫療類、工業類、陪伴類、仿生類等7類50余項機器人產品,推動前沿技術加速落地……“十四五”期間,民營經濟以“敢為人先”的魄力,在新賽道布局、技術突破、生態構建等方面發力,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新賽道布局實現全球領先。我國民營企業在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量子信息等新興領域快速突破。湖北設立100億元人形機器人產業投資母基金,廣東發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項目獎補細則,推動相關產業加速發展。民營企業創新動能更充沛、未來產業布局更超前。
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申請國內專利25.91萬件,其中發明專利12.78萬件。華為以6600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蟬聯全球企業榜首,展現出硬科技領域的全球競爭力。數字安全領域,360集團參與建設“安全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推動數字安全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我國完全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鯤龍”、全球單機功率最大直驅型漂浮式風電機組等重大科技成果,都有民營企業深度參與。
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國家發展改革委建立科技型民營企業座談會機制,各地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浙江實施科創平臺“伙伴計劃”,推動“平臺+高校+企業+產業鏈”結對合作,省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與高校、企業累計共建聯合實驗室125家,互聘科研人員540名,同時重組省級重點實驗室280家。據全國工商聯2024年統計,我國研發人員總量達600萬人,民營企業貢獻了全國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50%以上的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了堅實人才支撐。
隨著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全面落地,制度型開放的紅利將持續釋放,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沃土將培育更多專精特新的種子,而“雙循環”格局的深化則將為民營企業開辟更遼闊的星辰大海。
廣大民營企業家正以“弄潮兒向濤頭立”的膽識,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勇當“尖兵”,在綠色轉型中爭做“標桿”,在共同富裕中善為“先鋒”,將企業命運融入國家發展洪流,以創新突破回應時代之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