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雙語普法,把解難題的“金鑰匙”送到牧民手中

在內蒙古自治區陳巴爾虎旗西烏珠爾蘇木的蒙古包里,檢察官與牧民圍坐一圈,用蒙古語講解民法典中關于草場承包、婚姻繼承的條款;在二連浩特口岸邊檢大廳,雙語檢察人員正向蒙古國公民發放在華權益保護及犯罪預防宣傳手冊;在包頭市石拐區檢察院聽證室,一場關于殘疾人創業補貼發放的公開聽證會,正悄然變成一堂生動的法治公開課。
這一個個溫暖而真實的場景,是內蒙古檢察機關踐行“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真實縮影,更是新時代邊疆法治建設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實施“八五”普法規劃。五年來,內蒙古檢察機關堅持將普法融入司法辦案全過程,創新打造“辦案+普法”雙軌模式,依托“法律+語言”專業優勢,以“法潤”系列普法品牌為引領,將法治的聲音傳遞到草原的每一個角落、群眾的心坎深處。
深入到角落的普法
“老板拖欠我10個月工資,我該怎么辦?”“建議您收集好證據,到當地勞動仲裁委申請勞動仲裁……如果對裁判結果不服,可以到檢察院申請檢察監督。”今年8月,在烏蘭毛都草原興安盟那達慕盛會上,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興安盟分院的檢察普法“輕騎兵”又一次攜著法治錦囊而來,與農牧民群眾共赴草原之約。
這是內蒙古檢察機關第五年開展“法潤”品牌雙語普法送基層活動。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翻譯處(現國際合作處)牽頭組建了由700余名“雙語檢察官+檢察翻譯官+志愿者”組成的專業化隊伍,開展派員翻譯實務、跨文化傳播等專題培訓十余期,累計培訓骨干1000余人次,構建起“省級統籌—盟市聯動—旗縣落地”的三級協作機制。
他們走進牧區,推動建立“烏蘭牧騎檢察公益訴訟宣傳隊”“駝背宣講隊”等特色普法品牌,將法律知識融入民族歌舞、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他們深入校園,連續五年開展“攜手護未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活動;他們發揮多語種優勢,對憲法、刑法、民法典等360余部常用法律法規進行精準翻譯,形成涵蓋“四大檢察”的雙語法律文本庫。
“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引導大家多學一點法律知識,多一份法治意識,遇到問題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讓法律成為大家過日子的‘好幫手’、解難題的‘金鑰匙’。”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副檢察長劉喆表示。
“八五”普法規劃實施以來,內蒙古檢察機關累計開展雙語普法活動500余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30余萬冊,惠及群眾超30萬人次,實現了從“我說你聽”到“你需我講”的轉變。
浸透著溫度的普法
“您別急,坐下喝杯水……”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檢察院12309檢察服務中心,一位年過六旬的蒙古族老人因土地確權問題長期上訪,多次與基層干部發生爭執。這次接訪的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檢察官”春華,她一邊給老人倒水,一邊用流利的蒙古語安撫老人,并現場連線司法所協助調取土地檔案,逐條解釋行政訴訟程序和檢察機關的監督職能。最終,案件依法進入監督程序,老人的心放下了。
“用蒙古語講法,牧民才聽得懂;用真心換真心,矛盾才解得開。”春華的辦公桌上方掛著兩張圖:一張是行政區劃圖,標注著每個嘎查村的接訪記錄和矛盾化解點;另一張是民族分布圖,標記著蒙古族、漢族、滿族等各族群眾的法治需求與工作重點。“每解決一個糾紛,地圖上就少一個‘風險點’;每開展一次普法,地圖上就多一片‘平安綠’。我希望有一天,這張地圖能處處祥和安寧——那是草原最動人的底色。”春華說。
春華的故事,正是內蒙古檢察機關“在辦案中普法”的真實寫照。提審時釋法說理、出庭時辨法析理、接訪時答疑解惑,每一次履職都成為一次法治宣講。五年來,內蒙古檢察機關在12309檢察服務中心、綜治中心等地配備雙語檢察人員,確保每一位少數民族當事人聽得懂、能表達、能維權。
雙語普法不僅要走到群眾身邊,更要走進群眾心里。鄂溫克族自治旗檢察院依托“草原檢察直通車”,打造“流動聽證室”“移動普法站”,深入牧區開展“四語(漢、蒙、達、鄂)+聽證”釋法說理,讓公平正義在草原上“流動”起來。“他們來了,我們心里就踏實了。”一位牧民說。
走向更廣領域的法治交流
10月20日一早,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錫林郭勒盟分院檢委會專職委員烏日嘎像往常一樣打開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雙語數字平臺,找到法律法規翻譯欄,認真核對訊問筆錄中的蒙古語表述是否正確。“平臺是我們辦案的‘好幫手’!”烏日嘎說。
“十四五”期間,內蒙古檢察機關率先建成全區雙語智慧辦案與雙語數字平臺,推動法治服務從“線下跑”向“線上辦”升級;免費開放共享精心編譯的53部漢蒙雙語普法精品叢書,累計點擊量超60萬人次。
策克口岸是全國第四大、內蒙古第三大陸路口岸,是中蒙兩國最重要的貿易通道之一。2023年1月,5G通信技術和自動駕駛技術項目助力策克口岸實現了全國首個智能重卡“無人駕駛”在陸路口岸的運行。重卡所屬企業內蒙古山河煤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濤表示:“國際合同審查、跨境合規等,都是我們以往的知識盲區和操作痛點,額濟納旗檢察院檢察官依托檢企聯絡站,問需企業一線,給我們提供了極具操作性的風險預警和解決方案,非常‘解渴’!”
“而對于更多外國公民來講,對中國法律的認知,則隔著一層‘語言與信息的薄霧’。”精通四門語言的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國際合作處檢察人員格格日樂告訴記者。為講好中國法治檢察實踐故事,2021年以來,內蒙古檢察機關與蒙古國毗鄰四省區檢察機關建立定期會晤機制,開展線上線下交流17批次;2023年以來,內蒙古檢察機關依托“沿邊口岸檢察統一行動”,組織檢察人員向境外企業、外國公民宣傳刑事犯罪預防、野生動物保護、邊境管理等法律規定,發放多語種宣傳冊2萬余份,開展涉外法治宣講30余場,相關工作入選內蒙古“十大法治事件”;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以漢文和西里爾蒙古文雙語形式編譯推出檢察官法、引渡法等4部法律書籍,填補了中蒙法律文本互譯的空白。
五年深耕,碩果累累。內蒙古檢察機關正以“法潤”系列普法品牌為載體,推動普法由“單向輸出”向“精準服務”轉變,讓法治陽光在祖國北疆遼闊的土地上,溫暖而持久地照亮邊疆群眾的美好生活。
(檢察日報 沈靜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