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人們談起小米汽車,究竟在討論什么?

文/韓宇
編輯/子夜
小米汽車,再次迎來信任大考。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時16分左右,一輛小米SU7 Ultra引發的交通事故,駕駛員不幸遇難,再次將小米汽車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故發生后,成都警方在通報中提到“經檢測,SU7 Ultra的駕駛員涉嫌酒后駕駛機動車”。
警情通報之余,小米SU7 Ultra“車門無法打開”的細節在社交媒體上發酵,這不禁讓外界想起今年上半年的事故,小米SU7系列的半隱藏式把手引發公眾對小米汽車安全性的討論。

圖源小米汽車微博
耐人尋味的是,小米官方再次保持沉默。
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小米集團CEO雷軍發表演講,呼吁全行業共同抵制網絡水軍。隨后,有媒體指出,切莫用黑公關污名化公眾關切。
兩場間隔半年的嚴重車禍,始終懸而未決的“車門鎖死” 疑點,加之小米官方回應的態度,以及年內兩次召回事件,讓小米汽車的產品安全口碑持續承壓。灰豚數據顯示,雷軍近30日掉粉35萬,日均掉粉1萬多。
這背后,折射出品牌承諾與用戶體驗之間的落差。核心在于,當技術創新的野心遭遇生命安全的底線,當營銷話術的技巧遇到公眾知情權的訴求,當品牌積累的信任面臨現實問題的沖擊,企業該如何自處?
1、一場關于黑公關和公眾安全關切的“大討論”
這場事故,公眾沒有等來小米對外界疑問的回復,卻等來了雷軍和小米對“黑公關”的抨擊。
事故發生后的第四天,雷軍在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發表演講。在演講中,雷軍將焦點對準 “網絡水軍和黑公關”。
雷軍認為,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正處于歷史機遇期,這不是零和博弈,需要全行業團結一致,共建、共享智能網聯汽車新生態,共同推進行業發展。
他強調,智能汽車行業要在政府的指導下,以安全為基礎、質量為根本、創新為方向,攜手圍繞重要的底層技術和重要的研發領域,把資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上,共同抵制網絡水軍、黑公關等網絡亂象,一起營造積極向上、文明有序的產業發展環境。
實際上,小米和雷軍的反黑公關倡議并非毫無行業基礎。9月12日,央視財經就曾播出專題報道,揭露新能源汽車行業黑公關產業鏈的運作模式:策劃方下單后,內容工廠通過AI批量生成虛假信息,再經賬號矩陣分發擴散,而 “小米汽車碰撞后車門打不開” 的虛假視頻,早在2024年11月就已被警方查處,卻仍在網絡上反復傳播。
彼時,雷軍曾轉發該報道,強調小米法務部年內已取證數百個賬號,發起數十起訴訟,支持六部門聯合專項整治行動。

圖源雷軍微博
9月26日,2025雷軍年度演講活動結束后,雷軍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小米汽車是全網被黑最慘的品牌之一”。
不過這次,這些關于黑公關的言論,引起了一場大討論。
錢江晚報以《切莫用黑公關污名化公眾安全關切》為題發表評論。
錢江晚報的評論直指核心矛盾:“在公眾沒有得到相關企業對重要安全問題給出清晰有力回復的情況下,首先聽到的卻是打擊黑公關的呼吁。這情形難免有些怪異。”
文章表示,在堅決反對“網絡黑嘴”“黑公關”的同時,企業也需要警惕另一種錯誤傾向:將所有的輿論質疑都簡單歸咎于是“網絡黑嘴”、是“黑公關”,以“受害者”心態回避真實問題,對公眾合理關切采取“鴕鳥策略”。
“一些批評本身是合理且正當的,若企業一味抵觸甚至刻意污名化這些聲音,為其扣上網絡黑嘴、黑公關的帽子,那就是在故意把水攪渾,轉移焦點和注意力。如此玩弄話術、回避實質,公眾恐怕只會更加反感。”
文章沒有直接提及小米,只是提及“最近,一輛汽車在成都天府大道發生致死交通事故,救援時車門無法打開,引發輿論關注。事故發生至今,廠商未對此事件做任何公開回應。但在10月16日的一場公開演講的最后,該企業負責人沒有回應公眾關切,卻呼吁業界共同抵制網絡水軍、黑公關等網絡亂象。”
該文章針對此事的評論,字里行間都在透露著一個觀點:網絡黑公關雖需嚴厲打擊,但企業不能將公眾對生命安全的正常質疑與黑公關混為一談,這種偷換概念的做法實質是轉移焦點,忽視了“生命權大于一切” 的基本前提。
第一財經發表的文章則提到,在首款量產車正式上市至今一年半的市場考驗下,“營銷鬼才”雷軍風評迎來了徹底的反噬。從重“用戶體驗”的3C產品延伸到“人命關天”的汽車領域,大眾對某汽車品牌過度營銷的耐心正在加速被消磨,隨之而來的信任危機已經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某汽車品牌頭上。
這場大討論的核心分歧,本質上是企業輿論策略與公眾核心訴求的錯位。智能汽車行業確實存在黑公關惡意抹黑的亂象,過度炒作個別事故會誤導消費者,阻礙行業技術創新。反過來,安全是汽車產業的底線,企業不能以抵制黑公關為理由逃避責任,公眾的合理質疑理應得到尊重和回應。
2、兩起備受關注的“車禍”,還有多少疑點?
這場大討論的導火索,源于小米SU7 Ultra的事故。截至目前,面對多方媒體的評論與公眾追問,小米集團及雷軍本人尚未對該事故做出回應,這場輿論仍在持續發酵。
“碰撞后車門無法打開”—— 這一相同的問題,在不到七個月的時間里,兩次出現在小米SU7的嚴重事故中,也成為懸在公眾心頭的兩大疑云。
10月13日的事故中,有參與現場救援的目擊者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事故車輛“外車門是個電子鎖,當時無法打開”,眾多現場群眾“拳打腳踢”試圖打開車門,但未能成功,“后來等到消防車過來,使用切割機切開車窗,才把人救出來。”
盡管交警通報指出駕駛員涉嫌酒駕,但“碰撞后車門無法從外部開啟”的共性問題,再次引發輿論海嘯。

圖源小米汽車微博
公眾的疑惑集中在三個核心層面:
其一,小米SU7 系列的車門解鎖機制是否存在設計缺陷?為何兩次嚴重事故中均出現車門鎖死現象?
其二,車輛碰撞后的起火速度為何如此之快?從側翻到起火僅數秒時間,電池包的防護措施是否達標?
其三,小米此前是否知曉車門安全隱患?為何在安徽事故后未采取針對性整改措施?
在今年3月29日,安徽銅陵高速路上,另一輛小米SU7撞擊護欄后3秒即發生電池爆燃,車門鎖死導致車內3名學生全部遇難,車門也存在打不開的情況。
兩起悲劇將新能源汽車的車門安全問題推向輿論風口。
據澎湃新聞報道,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客座教授張翔表示,小米SU7門把手的外表看似是機械門把手,但實際是全電子把手,純電動控制,一旦斷電就無法工作。此時唯一能開門的,只有車門內側的備用機械小把手,但前提是車主還有行動能力可以開門。
兩起事故,均在以美觀設計著稱的半隱藏式門把手出現問題,也實實在在證明這樣的設計華而不實,存在著安全隱患。
更為關鍵的,是小米的態度。3月份,針對這些疑問,小米官方雖然發布了兩篇回應,但基本以“我們尚未接觸事故車輛,無法分析”為主,卻未提供碰撞瞬間的車門解鎖數據、電池熱管理記錄等關鍵信息。
尤其是此次成都事件,雷軍至今未回復,引發網友討論。一位小米用戶向連線insight直言,“雷軍作為小米最大的代言人,本應該安撫消費者,哪怕說一句話,我們心里都能好受些。”
從今年3月至10月,只有在6月底的小米汽車YU7發布會上,雷軍主動談到了汽車安全,稱“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礎、安全是一切”,并將高階輔助駕駛全套硬件全系標配。

圖源小米汽車微博
但這并未降低公眾對小米質量的質疑。
近期,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和《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要求,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決定自即日起,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產的部分SU7標準版電動汽車,共計116887輛。
本次召回范圍內部分車輛在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開啟的某些情況下,對極端特殊場景的識別、預警或處置可能不足,若駕駛員不及時干預可能會增加碰撞風險,存在安全隱患。
而這已是小米年內第二次召回SU7標準版 ——1 月,小米曾因 “智能泊車輔助功能對靜態障礙物探測異常”,召回約3.09萬輛車型。
兩次召回疊加兩起事故,外界對小米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的擔憂日益加劇,諸多核心疑點長期沒得到解答,小米這種“沉默策略”似乎正在不斷侵蝕市場信任。
3、雷軍的口碑變了?
今年9月,雷軍照例開啟2025年度演講。
相比于以往大規模造勢預熱,今年雷軍十分低調。整場演講依舊延續了雷軍的溫情風格,但年度演講結束后的第二天,市場的反應很冷淡——其股價一度跌超8%,市值蒸發超千億港元。
有人說“雷軍的演講沒有魔力了”,有人說“雷軍的演講太公式化了”……公眾的態度在悄然發生變化,那個活躍在互聯網上的“雷神”,消費者心中的創業領袖,正在走下神壇,甚至口碑也在下滑。
此次成都SU7事故當天,雷軍轉發新車宣傳微博,“陽光下更好看”,對相關事件避而不談,這種與公眾期待的嚴重錯位,讓不少曾經的支持者感到失望。
“以前覺得雷軍接地氣,現在怎么滿腦子都是輿論戰”“先把車門做好,再談凈化行業環境吧”,網友們的評論頗具代表性。
一位小米用戶向連線Insight表示,“如果說當年小米曾有發燒的熱血,現在的小米已經是個對營銷路徑有依賴的品牌了。”
這句話似乎也不無道理。9月,小米17 Pro代號“逆光之王”,在發布會上大肆宣傳,將用戶期待拉滿,結果海報右下角小字標注“逆光之王是產品設計目標”。
大字宣傳、小字標注的文字游戲引發網友熱議。
事實上,雷軍口碑的下滑早有伏筆。今年 5 月,小米 SU7 Ultra 因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宣傳與實際功能不符陷入“虛假宣傳”風波,當時雷軍雖發文稱 “過去一個多月是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時期”,卻未提出實質性解決方案,讓不少米粉感到寒心。
相較于雷軍的口碑滑坡,小米車主群體的聲音更為復雜多元。
小米車主顧一向連線Insight表示,“成都事件大概率是酒駕+超速導致的,車門打不開也很正常,這個我覺得和車的質量問題關系不大,畢竟這么快的速度,就算要追究車質量問題,這個場景也不對。”
他買了小米SU7幾個月,除了外觀好看、時尚,性能和駕駛體驗都不錯,“至少車的品質和價位是匹配的”。
顧一表示,除非車輛設計存在實錘安全隱患,否則預算范圍內他還是會將小米汽車考慮在內,當然也要根據實際需求做橫向對比,不會盲目入手。
但質疑的聲音也很多。作為小米SU7 Ultra和小米YU7的第一波車主,喬然對小米徹底失望。
“SU7 Ultra,底盤就是個家用車底盤,跟想象中高性能賽車級底盤完全不一樣,就是個馬力更大的SU7 Max”,喬然直言。
但作為汽車愛好者,三個月后,喬然又下單了小米YU7,開著它去了川西自駕,兩個月開了5000公里,“當時被YU7帥氣的外表吸引了,但開兩個月也膩了,現在打算賣了”。
喬然沒想到的是,成都事故一出,他的YU7二手市場價從33萬降到31萬。
除了這些個例,小米SU7交付混亂問題,SU7 Ultra將宣傳的馬力性能鎖住,車主買到帶有測試車字樣的YU7等風波都在社交平臺上引起討論,將小米和雷軍一次次推向風口浪尖。
小米的特殊性在于,雷軍個人IP與品牌形象深度綁定,雙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尤其是汽車品類不是兒戲,而事關生命。

當前的小米,無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一邊是小米汽車直播間因門把手設計爭議被負面評論刷屏,而迫中斷;另一邊,新疆小米車主從十米高坡墜落后安然無恙,發自內心地感謝小米。
智能汽車的核心是“汽車”,安全永遠是不可逾越的底線;企業的核心是“用戶”,信任永遠是最寶貴的資產。小米汽車若想走出困境,雷軍若想挽回口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輿論辯解,而是更透明地公開情況、更徹底進行整改、更真誠做用戶溝通。
對一家志在長遠的企業而言,真正的挑戰不在控制輿情,而在重建安全信任。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顧一、喬然均為化名,本文頭圖來源于小米汽車官方微博。)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