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數據驅動?模型驅動?什么是決定機器人發展的關鍵變量
“不管是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在近日召開的2025美團機器人研究院學術年會上,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清華大學助理教授、星海圖智能聯合創始人許華哲、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湖州研究院院長許超、清華大學教授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等多位具身智能領域的“大佬”齊聚一堂,共同展望機器人領域的現狀和未來。

關于機器人究竟應該是模型驅動還是數據驅動,在AI行業一直爭論不休,似乎目前尚未有標準答案,什么才是具身智能發展的“第一性原理”?
作為冉冉興起的新興科技產業,盡管在具體路線上仍有爭議,現場與會者的共識是,不管技術如何組合,最終還是效果說話,“我覺得機器人和機器人智能給大家提供一個全新的時代,所以年輕人應該就要把油門踩到底,全力加入到這個行業里來。”趙明國坦言。
“不是把DeepSeek塞到機器人里”
許超認為,未來最佳的組合方式是牛頓+辛頓(Geoffrey Hinton),一個是物理學家路線(軟件),另一個是計算機路線(硬件),如果讓他們二人“握手”協作,無疑是未來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最佳路徑。
軟件和硬件無法分離,許超舉例,過去很長時間中,具身智能控制學更多是在研究“小腦”。隨著傳感器價格下降,算力提升,機器人除翻跟斗之外,也可以去識別目標避障,包括軌跡規劃還有協同,這也需要“大腦”的能力。
在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看來,隨著AI和軟件能力增強,對于硬件的要求反而會越來越低,“大家可以觀察到一些殘疾人,他甚至沒有手,卻也能干活兒,甚至可以干針線活兒,但實際上就是AI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后,對硬件要求會逐步降低。”
在王興興看來,以前,由于全世界機器人AI軟件能力都不夠,因此對硬件一致性、可靠性和靈活度要求都很高,如今AI訓練出來的算法已經有很大進步,哪怕硬件傳感器噪聲很大,間隙很大,一致性也有待提升,但是如今的AI算法已經能夠與之協調和適應。
對于數據和模型哪個更重要的問題,清華大學教授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似乎更支持“數據驅動”,在他看來,模型驅動需要開發者先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再用理論指導實踐,但是目前人類理解能力不夠,理論的覆蓋面也有限,“數據的覆蓋面是更大的,我們正在數據科學中總結新的理論,但這個理論現在還不夠成熟。”
在清華大學助理教授、星海圖智能聯合創始人許華哲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則倒向“模型”那一邊:對于機器人研究者而言,大多數選擇Model-based(模型驅動),到今年更是全都變成“VLA項目”(視覺語言動作模型),用腳投票雖非本質,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才聚集情況。
所謂的具身智能模型,和廣義的AI大模型有區別。自變量機器人CEO王潛表示,具身智能不是把deepseek塞到機器人里,而且具身智能也不是AI應用,而是基礎模型。通才模型是未來通用機器人的核心,因為通才模型可以通過學習物理規律、物體屬性和交互模式,后續能夠以極少的數據實現新任務的快速適應。
“人工智能好比一個孩子,自動化是父親,計算機是母親,數據則是叔叔。”許超幽默地“和稀泥”說,硬件、軟件、模型和數據應該融為一體。現在具身智能描繪的藍圖很大,若把范圍聚焦到具體任務上,那就必須軟件、硬件、數據和模型相關人員通力協作,逐個攻克難題,大家才能共同進步。
機器人的未來形態
能不能有一個機器人,它有自己的欲望和好奇心?
在許華哲看來,自己理想中的機器人形態是能替人類探索浩瀚無邊的宇宙,“人類知識的傳播效率實在太低了,主要依賴老師傳授。而機器人不一樣,只要它自身不損壞,就能一直運作;就算損壞了,只要把它的神經網絡移植到新的機體上,它就能繼續生存。”
在許華哲的構思里,未來的機器人能和人類進行融合,并且能搭建“未來之城”,驗證人機融合,除此之外,他還希望機器人的智能發展更加“綠色”,在新一代AI架構下,其算力應該會有革命性變化。
王興興坦言,很多商品都可以按成本與重量來算,這是直觀的第一性原理,但在智能產業領域,對于什么是“第一性”仍然沒有明確定義。在智能領域,目前還是缺乏像牛頓力學那樣的基本規律體系。未來可能需要在核心原理與工程實踐之間,找到新的平衡與連接方式。
在他看來,如果真的實現具身智能,最終距離AGI(通用人工智能)就非常接近了,“AGI應該是人類最終極的發明,包括后續的生產、消費娛樂,經濟探索都可以用它來實現。這是當下我們這代年輕人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王興興笑言,在這一代人中,如果有人能寫出智能方面的“牛頓定律”,未來就會是過去幾千年人類歷史中最厲害的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