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抱歉,不投教授創業了”
“開始對教授創始人祛魅了。”
聊起今年一級市場的體感,王淵打開了話匣子。他在華東一家人民幣基金負責投資新材料,四年前在“兩年內完成商業化”的許諾下,投了一位高校教授在實驗室發起的項目。但幾年過去,遲遲不見量產,后續融資也快接不上了。
目睹公司現狀,基金老大三令五申趕緊賣老股退出。但眼前一級市場的景況,誰又會來當接盤俠呢。夾在基金和教授中間的王淵,壓力山大。
這似乎并非個例。不久前梅花創投合伙人吳世春在談到科學家創業時曾言辭激烈:“我發誓,再也不投那些帶著光環的教授。”
回想2021年,硬科技的風吹來,掀起了VC蹲守各大高校搶教授的罕見畫面。但隨著種種變化,雙方之間的信任基石漸漸有了裂痕。
教授創始人突然通知
“不想干了”
吳世春公開說起自己的一次經歷。那是梅花創投此前投過的一家企業,創始人是一位來自大廠的首席科學家,先后融資了很多錢,在賬上還有幾百萬美金的時候,卻跑過來說:“我覺得自己不適合創業,我要回美國做教授去了。”
突然的變化,打得投資方措手不及。吳世春感到匪夷所思,“你如果不適合創業,當時為什么出來創業?為什么要融我們這么多錢呢?”
“我發誓,以后再也不投那些帶著光環的教授。”在吳世春看來,他們是看著別人創業好像很容易成功,覺得自己知識淵博、技術牛也能成功,根本沒做好準備。“但真正的創業者,沒有一個人不是滿腳帶泥、雙手沾灰的。”
在教授項目上栽過跟頭,沈海心有戚戚。他所在機構早年前投了某高校教授創立的AI項目的種子輪,教授是創業和終身教職“兩頭兼”,每周投入到項目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一開始還算順利,但隨著公司擴張以及行業競爭,問題開始浮現,量產更是一拖再拖。
最為致命的是,在公司發展的關鍵時期,教授因高校工作錯過了關鍵融資節點,多米勒骨牌隨之層層倒下,最終導致公司資金鏈斷裂。沈海的基金前前后后投入兩輪融資的錢,都打了水漂。
放眼創投圈,這樣“兩頭兼”的教授不在少數,他們把開公司當副業,一旦和學校主業沖突或者創業不順,就立馬撂攤子回歸學校。還有部分教授創始人看不懂融資條款,但又尤其在意估值,不能比師兄師姐低,創業似乎淪為“面子工程”。
主投硬科技,沈海見過太多這樣的故事,“這種心態是沒辦法創業的。創業本是九死一生的冒險,沒有背水一戰的決心和魄力,反而心存退路,極易半途而廢。”現在,他在篩選項目時第一條就是——不投未脫離高校職位的教授。
“現在套路變了,導師學生畢業出來融資,導師當大股東。”一位投資人說起他的觀察,有些項目初創團隊全都是教授的學生,不愿意引入擅長市場化運作的合伙人,內部重大決策幾乎全看導師的臉色,堪稱“學術界”的家族企業,最終落得一地雞毛。
現實總是更為殘酷,當時多么仰慕教授的光環,后來的教訓就有多深刻。正如施一公院士早就一針見血:“人不可能一邊做大學教授,一邊做公司管理人員,一邊還要管金融。”
“不再迷信科學家創業”
更大的矛盾隱藏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之間。
總結來說,部分科學家創始人多以課題組的形式創業,把公司當實驗室來管理,還有一個共性是:他們往往癡迷于技術突破,忽視市場的真實需求,缺乏商業化思維,難以跨越實驗室到市場的鴻溝。
元生創投合伙人李克純分享一段自身經歷。此前,他曾接觸一位科研能力深厚的創始人,最終卻因管理短板導致項目陷入困境——
某清華老教授創辦的超聲手術刀項目,是國內首個拿證的企業,當年基金在注資后控股,還從全球TOP級藥企挖來8人團隊,三個月內便實現1000萬回款,教授創始人也欣喜不已。
但半年后問題暴露:她排斥銷售團隊的市場化運作,認為 “吃飯送禮” 有違學術原則,最終導致核心團隊流失,項目陷入停滯。
所幸,該項目最后被接盤,元生創投以三倍回報退出。即便如此,這一經歷依舊極具警示意義。
四川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集團基金事業部負責人黃靖感同身受。她說起一個教授創業失敗的案例:某項目因核心科學家管理能力薄弱,癡迷追逐學術熱點,盲目拓展多條產品管線并擴張團隊,最終導致企業破產。
青域基金合伙人聶榮鋒投了十余年新材料,這條賽道的創業者多是出自于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或者博士畢業的技術型人才,他們必然要經歷書架到貨架的真金火煉,但很多倒在了從實驗室到量產的階段,“我們投過的新材料企業,超過一半的失敗,都是在這個階段。”
技術的情懷最終還是要落到現實的商業世界。一家專做技術成果轉化的公司“巴士底”的一則數據讓人意外:美國高校教授創業的失敗率達到驚人的96%-97%,成功率僅約3%。
“不懂商業規則的技術狂歡,本質是資本的無底洞。”有投資人如是感嘆。漸漸地,“VC/PE排隊找教授退錢”的聲音開始密集傳來。
不要一竿子打死
敬畏創業
“投資本質是商業行為。”投資人們不約而同地強調。
創業路上,技術優勢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打破“技術至上”的思維定勢。復盤下來,多數教授創始人擅長0到1的科學突破,卻未必具備1到10的工程化能力與10到100的商業化思維,而后者恰是體現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核心環節。
李克純提醒,技術研發與產業落地之間的“鴻溝”,單靠科學家個人難以跨越。真正的創業智慧,在于以開放心態組建互補型團隊——不懂市場就找營銷專家,不懂管理就引入職業經理人,這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
“但也不要一竿子打死。”一位與高校教授打交道多年的投資人表示,很多教授創業,無論是在人脈還是技術,都是碾壓市場的。
這一幕,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看在眼里。他分析認為,硬科技成為一級市場的主要投資方向,局部方向可能也有泡沫產生,再加上部分科學家因缺乏商業認知導致項目失敗,引發市場對科學家創業的質疑。
“這種反思是好的,但也不能由此以偏概全、矯枉過正,甚至認為科學家創業完全不靠譜。”米磊強調,在硬科技時代,科學家創業仍然是大勢所趨。
他進一步指出,投科學家創業的門檻很高,需要投資機構有長時間的積累、學習和迭代,對技術形成深刻理解和判斷。同時,能夠給科學家匹配相應的資源,幫助科學家跨越技術和市場之間的鴻溝,提升創業成功率。
時至如今,科學家創業早已成為這個時代無法忽視的浪潮,在生物科技、半導體、可控核聚變、量子計算等技術密度極大的領域,都能看到他們潛心鉆研的身影。
創投圈不乏教授創業封神的案例,正如: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及博士生導師陳天石創辦寒武紀、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教授湯曉鷗創立商湯科技、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賈佳亞創辦了思謀科技、慕尼黑大學計算機博士余凱創立地平線......更別提李澤湘、施一公兩位教授創業“鼻祖”。
回想2017年,《人民日報》曾呼吁,不宜對科研人員獨立創業過度“發難”。
“天生不會,不代表永遠不行,不能因為一些科研人員不擅長經營,就完全關上他們創業的大門。”
這句話放到現在,依舊意味深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