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黃河幾字彎的文化“活化石”與鄂爾多斯民俗
做工精致的景泰藍馬鞍、極富民族特色的女性頭戴、草原民族不可或缺的奶桶……這些融合了黃河、長城、草原三大文化的鄂爾多斯民俗物件近日齊聚上海歷史博物館展廳,呈現來自北方草原的風土人情。
鄂爾多斯,鑲嵌于黃河幾字彎北端的璀璨明珠,是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匯地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區域之一。鄂爾多斯歷史文化被稱作是黃河幾字彎歷史文化長河中重要的“活化石”。近日,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與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共同主辦的“九曲黃河 馬背長歌:鄂爾多斯草原文化展”亮相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西樓,展出近150件文物,觀眾能近距離感受融合了黃河、長城、草原三大文化的鄂爾多斯民俗,領略來自北方草原的風土人情。

展覽現場
展覽共分“融合多元 草原史話”“融匯之風 獨特習俗”兩大部分,展出近150件文物,涵蓋青銅器、骨角器、陶器、玉石器、紡織品等豐富類別,從生活的方方面面繪制出一幅全面的社會文化畫卷,向觀眾展示鄂爾多斯的文化魅力,也揭示北方草原地區在中華文明賡續發展和中華民族演進形成歷程中的重要作用。

陶馬、陶俑

明·彩陶俑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第一部分將向觀眾展示帶有的北方草原風格的鄂爾多斯青銅器及具有民族色彩的元代陶俑,講述朱開溝文化時期畜牧業經濟從農耕經濟中分離后,游牧與農耕文化數千年間在此地不斷交融的過程。

展覽現場
展出的元代鴨形青銅權以鴨坐六角方臺之上為造型,頗具妙趣。鴨昂首挺胸,扁嘴翹尾,惟妙惟肖;清代銀燒藍香囊整體由銀鏈串聯為三層,最上方為圓形昆蟲造型,中間為三角狀蝶形,下層則為鏤空的球狀主體,整體制作精美、工藝復雜。

元·鴨形青銅權
清·銀燒藍香囊
清·海螺供杯
地理環境與生計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塑造了鄂爾多斯獨特的民俗文化。展覽第二部分展品以生活用具為主,有極富鄂爾多斯民俗特色的景泰藍馬鞍、酥油桶、蒙古棋、婦女頭戴等特色文物。觀眾在展廳中不僅能夠概覽鄂爾多斯的文化面貌,更能以物見人、感受到器物背后的生活律動。

清景泰藍馬鞍
其中清代的景泰藍馬鞍做工精致,木胎馬鞍外包鯊魚皮。鞍橋、鞍翅等邊緣處包銅,外飾景泰藍花卉紋,并配套有兩個通飾景泰藍花卉紋飾的馬鐙,色彩艷麗,顯得古樸典雅;象棋是鄂爾多斯人民日常娛樂的方式,展出的這幅民國時期的蒙古象棋,造型樸拙,棋子雕刻栩栩如生,再現排兵布陣生動場景。這款博弈游戲蒙語稱為“沙塔拉”。棋盤縱橫八格,共32個棋子,對弈雙方各執16子,按規定布局。

民國 蒙古象棋
奶桶是草原民族不可或缺的日常器用,是用于盛奶的工具。展出的這件民國銅奶桶器物上、中、下各有一道銅箍,帶蓋,器身帶提環,為同類器物中較為精致的一件。
民國·銅奶桶
鄂爾多斯婦女頭戴則是民族傳統文化與精巧工藝的結合,頭戴上裝飾有珊瑚、瑪瑙、珍珠、松石、金銀等,是蒙古族飾品中的精華。

清·鄂爾多斯婦女頭戴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26年1月4日,無需預約,免費參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