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適老化產品,真的解決了老年人的需求?

題圖:由AI生成
本文為澎湃號·湃客科技 × 長青研究社 聯合出品,湃客科技欄目獨家首發,未經允許禁止轉發
作者 | 田晉瑋
李阿姨緊皺著眉頭,手指用力地戳著智能手機屏幕,仿佛要把那塊玻璃戳穿。“接電話啊,怎么不響呢?”她喃喃自語,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兒子教過她很多次,只需輕輕一碰那個綠色圖標,可她的手指總是不聽使喚。
在一旁的兒子忍不住笑出聲:“媽,您這是要把屏幕戳出個窟窿來啊!”
這不僅是李阿姨一個人的困境。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以上人口增至3.1億,占總人口的22%。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而智能終端滲透率超過90%。當年逾七旬的銀發群體與數字時代正面相遇,適老化的核心問題浮出水面:是我們自以為是的“適合”,還是真正尊重老年人的創新?
當銀發浪潮與智能終端全面普及的時代正面相遇,所謂的“適老化”,究竟是賦予尊嚴的橋梁,還是另一種形式的數字隔離?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指出,在60歲-70歲群體中,有43%的人會因為視力衰退出現圖標識別障礙,31%存在因手指觸覺靈敏度下降導致誤操作的情況。這些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每天上演在千萬家庭中的現實。

圖片由AI生成
那些主要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中,超過半數的使用時長不足5年且每日使用時間不足一小時。近70%的人僅將其用于與家人打電話、視頻聊天,其次是瀏覽新聞、短視頻。
而在線上繳費、手機支付、掛號就醫等較復雜功能方面,使用率均低于25%。更令人擔憂的是,超過三成的老人或老人親屬表示擔心誤觸付費或遭遇詐騙。
據《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調查顯示,62%的老年人因界面復雜放棄使用智能設備,78%的視障者無法獨立完成網購,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在老年人和殘障人士面前筑起了“隱形壁壘”。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線上支付……這些年輕人習以為常的科技產物,卻成了許多老年人難以跨越的“數字鴻溝”。
當社會津津樂道于數字化轉型的成果時,老年人正悄然成為數字時代的“難民”。
這個龐大的群體,他們曾是社會發展的建設者,如今卻在智能時代的浪潮中逐漸被邊緣化。
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底,全國適老化產品總量已達21.6萬種,涉及近1萬家企業。其中,拐杖、輪椅、代步車等助行產品呈現爆發式增長,新增0.6萬種,同比增長1032.1%。
智能家居作為增長最快的領域,正加速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智能馬桶新增0.3萬種,同比增長793.3%;智能門鎖新增0.2萬種,增長620.0%;智能插座新增0.08萬種,增幅高達975.7%。
但這些適老化產品,是否真正解決了老年人的需求?
其實,所謂的“長輩模式”遠不止放大字體那么簡單。我們還經常看到長輩跟智能平板“斗智斗勇”:點著點著就不知道進到哪個頁面,想找的功能找不到,想退出的APP又怎么都退不掉……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產品設計的初衷與老年人真實需求之間出現了顯著的錯位,從而讓許多本應改善老年人生活的產品被閑置,無法真正服務于老齡群體。
一些產品為了追求賣點或提高價格,甚至添加了老年人根本用不到的功能。例如,部分養老輔具的主操控區設置了影音娛樂、藍牙等按鈕,復雜的界面不僅影響正常操作,還可能帶來安全隱患。中消協的測評也曾曝光過此類為虛高價格而添加一些“雞肋”功能的產品。
其次,特別針對老年群體推出的健康檢測產品也單一且被動。調研顯示,中國老年科技產品中,62%的功能集中于健康監測。然而,多數產品僅能完成數據記錄,缺乏基于用戶特征的個性化健康建議生成能力。老年人更迫切的需求,如 “防跌倒”和“急救響應”等功能,卻未能得到充分滿足。
更有一些產品盲目追求智能化,反而增加了使用難度。例如,通過手機App或復雜語音指令才能控制的智能家居,不僅學習成本高,在實際緊急情況下的可靠性也存疑。有廠家就提到,他們的一款“助起沙發”僅通過簡單的離線語令或遙控器控制,而未納入復雜的聯網語音功能,就是考慮到網絡延遲可能對老人造成傷害。
復雜如“科技迷宮”的設備功能,充滿“數字荊棘”的使用界面,形成了老年人與技術的距離。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吳玉韶指出:“真正的適老化不是做減法,而是在技術便利與老人認知之間搭建橋梁。”
在人口結構深刻變遷的社會背景下,我國適應老齡化的建設正邁向關愛與保護的系統提升,逐步進入人文內涵的深化且與其并重的新階段。
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近日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開展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工作,試點期為2025—2027年。
試點將堅持“政府引導、需求牽引、分步實施、持續迭代”的原則,重點聚焦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緩解家庭養老照護壓力、彌補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人力缺口。
與此同時,新一代的適老化產品正跳出單一功能的局限,慢慢從場景洞察、技術融合和人文關懷等多個維度進行突破,部分產品也展現出解決核心痛點的巨大潛力,也致力于讓“科技賦能銀發生活”從口號逐漸照進現實。
針對老年人因手指不靈活、手抖等導致的誤觸問題,小度智能健康屏常用功能圖標不僅遵循適老化工效學標準進行了放大,還額外增加了30%的熱區容錯邊界,以及3mm的帕金森防顫抖邊緣,讓老人怎么點,都能點得動。在常規交互的基礎上,小度還特別針對多個場景,增加“界面+語音”的雙重反饋,讓長輩的每一步操作,都能得到回應和確認。語音方面,除了包括粵語、四川話等在內的多種方言識別能力的提升,結合老人說話往往偏慢、邊說邊想等特點,小度的聆聽時間也延長至1.5秒,并支持自主調節播報語速。
針對獨居老人最令人擔憂的跌倒問題,上海三思推出的 “跌倒偵測護眼吸頂燈” 也提供了一個優雅的解決方案。它巧妙地將毫米波雷達集成到日常燈具中,實現了 “無感監護”——老人在家中的日常活動不受任何干擾,一旦發生跌倒等意外,系統能通過AI算法精準識別,并即時向家屬報警。
同樣,在今年的武漢銀發經濟博覽會上,一批創新產品集中亮相:企德來、呵康科技的智能助行機器人可輔助老人安全行走;大艾機器人的外骨骼機器人為康復訓練提供專業支持。一款融合AI超算技術的智能降噪數字助聽器,作為國內首款實現人聲分離功能的助聽器,可在嘈雜環境中精準提取人聲。
來源:武漢國際博覽會 公眾號
真正的適老化創新,不是把老年人當作弱勢群體“區別對待”,而是讓他們能像年輕人一樣,在數字世界里保持自主選擇的權利。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25年1月—4月,適老化產品數量新增2.87萬種,同比增長255.2%。截至4月底,適老化產品總量達21.6萬種,涉及近1萬家企業。
在時代狂飆的背后,與其說這些產品是在“開倒車”,倒不如說是科技企業開始真正洞察老年群體需求后,主動用技術的力量,去適應他們探索的腳步。
總而言之,當前許多適老化產品面臨的核心挑戰在于科技與老年人真實需求的錯位。要破解這一困局,關鍵在于產品設計思維的根本轉變:從“為老年人設計”轉向“與老年人一起設計”,真正傾聽他們的聲音,理解其生活場景、身體局限與心理感受。只有當科技真正放下身段,去適應并服務于人的本能與尊嚴時,適老產品才能從“能用”走向“好用”,最終實現“想用”和“愿用”的理想境界。
適老化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在技術狂飆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提醒自己:最好的技術,永遠是讓人感到自由、尊嚴與平等的技術;最先進的社會,永遠是不落下任何一個群體的社會。技術的溫度不在于其有多先進,而在于它如何細致入微地體察和尊重每一個體的需求,尤其是那些行動不便、反應遲緩的老年群體。
參考資料:
1. 騰訊網,《2025養老大調研 | 適老產品變“好用”,是不斷迭代“改”出來的》,2025年9月24日
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完善標準體系,推動家居產品適老化智慧化》,2025年06月24日
3. 新浪財經,《既要“適老”,更要“適用”》,2025年09月28日
4. 北國網,《AI適老化設計重塑人文關懷新圖景》,2025年09月25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