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三季度上海外貿逆勢增長,韌性從何而來?
10月22日,上海市發布2025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5.5%的GDP增速跑贏全國水平的同時,在嚴峻形勢下逆勢增長的上海外貿數據尤為亮眼。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上海市進出口3.34萬億元,同比增長5.4%,增速由開局落后全國轉為反超1.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48萬億元,增長11.3%,增速比全國高4.2個百分點;進口1.86萬億元,增長1.1%,比全國高1.3個百分點。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孫立行告訴澎湃新聞(www.ditubang.cn)記者,上海外貿的增長并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韌性與質量均得到提升。上海的外貿結構已從傳統的規模驅動轉向產業升級驅動,產業升級是上海外貿韌性與優化的根本原因,高附加值產品已成為增長的核心。
從出口數據來看,首先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在持續釋放,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出口潛力彰顯。三大先導產業引領出口增長,前三季度,上海市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出口1936.7億元,增長10.3%。生物醫藥領域表現尤為突出,醫藥品、西藥原料藥出口分別增長21.5%、40.7%。
其次,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形成的國際競爭力已經初見端倪。工業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高端機床、石化機械等合計貢獻出口增量超200億元。這反映出,上海高端制造業的產業鏈優勢正在轉化為出口優勢。
第三,綠色產業正在成為出口的新增長極。前三季度上海市“新三樣”同比增長6.3%,繼續保持超千億的出口規模(1121.7億元)。新舊動能轉換的步伐加快,進一步增強了出口的韌性。
而在進口數據方面,進口增速從一季度的下降12.5%,到三季度轉為增長10.9%。孫立行指出,其核心同樣是產業升級。上海的進口貿易從個人消費導向轉為產業導向,對技術裝備和優質原材料的需求在持續擴大。
一方面,半導體制造設備、電腦及其零部件進口的高速增長,反映出補鏈、強鏈的需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金屬礦砂進口量值齊升,既是滿足國內高端制造對優質原材料的需求,同時也體現了上海作為物流樞紐,為產業鏈升級提供原材料保障。
產業升級的落地離不開市場主體的活力。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民營企業已然成為產業升級的生力軍,推動了外貿增長動能的轉化。孫立行表示,上海外貿當前正從外資依賴轉向多元驅動,民企正在成為推動產業升級與市場多元化的雙重引擎。前三季度,民營企業進出口1.32萬億元,大幅增長27.1%,增速領跑各類經營主體,對全市進出口增長貢獻率高達驚人的164.5%。
總的來說,孫立行認為上海以產業升級為核心的外貿結構,不僅讓外貿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增長,展現出強大的韌性,更為長期競爭力奠定了基礎。韌性從何而來?歸根結底在于產業升級和市場多元化。
高附加值產業不再依賴以前的勞動成本優勢,只要產業鏈足夠完善,尤其是在高端裝備等方面,上海市場在國際上就會不可或缺。這些方面的競爭力逐步突破、逐步釋放,韌性就會出現。
而市場的多元化,既體現在市場主體的多元化,也體現在新興市場的開拓。前三季度,上海對巴西、印度等其他金磚國家出口2046.3億元,增長27.7%;對非洲出口645.5億元,增長79.2%。孫立行指出,未來仍需積極開拓非傳統的出口市場,企業帶動投資,投資帶動貿易,貿易帶動出口。這些新興市場的開拓會非常迅速。
“當然,我們并不是要轉移,不能放棄歐美市場。”孫立行補充表示,特別要注重與歐洲的關系,歐盟和歐洲是應該要加強合作的對象,特別是對于其中友好的國家,在產業鏈、供應鏈中更加依賴中國的國家。對上海來說,進出口有大量的高附加值產品,歐洲則都是技術創新國家,雙方有合作空間,有彼此的需求,可以在產業鏈上互相嵌入,形成互利共贏。
雖然世界經濟格局風險長存,但前三季度的數據已經反映出上海經受住了考驗,完全有能力應對外部風險。“整體來說應該保持樂觀,積極面對潛在的挑戰。”孫立行指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上海來說尤為重要,上海的所有成就都體現了它的價值。與此同時,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對外開放,利用外資,通過中外合作來提高競爭力;要健全對外投資的管理和服務體系,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有機結合、聯動起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