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感受音樂不靠耳朵,上海小囡讓無障礙文化在中國生根
七月的上海,悶熱如蒸,連夜晚的空氣都帶著黏稠的熱度。
華燈初上,在外灘BFC的露天舞臺上,三件套天際線如巨幅畫卷鋪展開來。舞臺中央,來自英國的Deaf Rave團隊DJ Troi Lee 正在打碟,燈光閃爍,地板震動,音樂震耳欲聾。
然而,這場派對真正的主角,卻是一群“聽不見”的朋友——這是一場專為聾人朋友舉辦的“無障礙音樂節”。
蹦迪派對同樣吸引了熱愛狂歡的聽人群體。舞池里,有人脫鞋,赤腳踩在木地板上;有人閉著眼,任由節奏帶動身體;有人干脆坐在地上,貼著地面“聽歌”。聾人和聽人混在一起,誰也分不清誰是誰,唯有律動讓每一個人站在同一個頻率上。
這一刻,音樂不再屬于耳朵,而屬于身體。
這正是 Alice 想要創造的世界——一個真正“聾聽共融”的空間。
Alice(胡曉姝)出生于上海。她有著多重身份,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大學藝術碩士,主持、音樂、舞蹈、戲劇多棲藝術家,獨立制作人,國際知名聾人譯員,無障礙與共融意識倡導者。她更是多項國際獎項獲得者,曾入選 Her Abilities Award 與 DeafNation 獎項,被 UnusualVerse 評為“改變世界的杰出聾人女性”。
但她的故事并非始于某個璀璨的舞臺,而是二十多年前的某一天——當一個少女突然決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2003 年,還在上大一的Alice,懷著對世界的好奇,鼓起勇氣,在暑假前往歐洲旅行。一個人的旅程,雀躍又慌亂,但海外的無障礙文化給她留下深刻印象,也在她心里埋下了種子。
后來,維也納藝術大學開放招生,并首次向聾人敞開大門。在朋友的介紹下,Alice誤打誤撞地參與報考。考場上,經歷了“中國手語—奧地利手語—德語”的三重轉譯,她最終憑借優秀的繪畫即興創作與現場問答,成功錄取。
這份來之不易的錄取通知書,開啟了Alice改變人生的難忘旅程。在奧地利,她一邊上學,一邊在聾聽戲劇社團兼職打工。歐洲社會對藝術和殘障的包容深深影響了她,更讓她學會主動表達自我。
畢業后,Alice 選擇在維也納一家社會企業從事無障礙咨詢,為各類機構提供殘障友好方案。同時,她繼續投入戲劇創作,與當地藝術家共同探索聾聽共融的藝術舞臺。
在海外生活了十多年,2021年,Alice意識到,是時候該回家了。于是,她毅然告別在歐洲已然成熟的事業,回到上海,創立了藝術工作室 Accessivation(“聾聽無障礙融創”)
Alice深信:只要溝通的方法足夠多元,世界就沒有真正的障礙。

Alice在上海創立了藝術工作室 Accessivation,致力于聾聽共融文化推廣。(本文圖片均為受訪人提供)
IP SHANGHAI: 首先,能否請你描述一下,你第一次感受到音樂的場景?對于聾人群體來說,音樂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Alice: 很多聾人對音樂充滿好奇。對于聽人來說,音樂主要通過耳朵感知,而對聾人而言,則更多依賴身體的其他感官。例如,在活動中,我們可以通過身體感受到音樂節奏帶來的強烈律動;舞臺上舞者的表演和動作,也會激發我們對節奏的想象。這便是聾人群體感受音樂的獨特方式。

今年7月,Alice舉辦了“CONNECT+無障礙文化節”,邀請英國著名的聾人DJ團體Deaf Rave來到上海。

在工作坊中,DJ Troi Lee教聾人朋友如何通過特殊的震動背心,“聽到”音樂。
IP SHANGHAI:您曾在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大學留學,這段經歷對您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Alice: 奧地利的留學生活對我影響深遠。出國前,我一直在聾人學校長大,從未真正接觸過聽人群體。直到一次假期旅行,我鼓起勇氣踏上異國旅程,那次經歷讓我意識到,作為聾人,我并不特殊——每個遇到的人都十分友好,平等地對待我,并愿意通過紙筆或肢體語言與我交流。
后來,我憑努力考上了維也納藝術大學,參與了許多無障礙藝術活動,包括舞臺劇創作。大家通過身體語言進行交流,沒有任何障礙。我也因此結識了許多朋友,切實感受到聾聽共融的可能。正是這些海外的學習與工作經歷,讓我萌生了一個想法:希望將這種共融模式帶回國內,讓它在中國的土壤里生根發芽。


在奧地利,Alice通過藝術既學會了主動表達自己,又接觸到了聾聽共融的理念。
IP SHANGHAI: 您在國外已經擁有了穩定的事業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出于怎樣的使命感讓您選擇回到上海開展事業?
Alice: 世界聯合會曾提到,聾人同樣可以成為各行各業的領導者,擁有與聽人平等的就業機會。我希望自己能讓更多人理解無障礙真正的意義。通過舉辦無障礙文化活動,我希望團結更多聾人和聽人朋友,讓大家都能感受自由、共享的藝術與文化氛圍。

Alice希望自己讓更多人理解無障礙真正的意義。
IP SHANGHAI: 創業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曾經想過放棄嗎?
Alice: 創業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我經歷過不少失敗,甚至也想過放棄。但一想到聾人群體,我就不能停下,而且從內心來說,我熱愛這件事,我希望大家看到的不僅是我的聾人身份,更是我的藝術能力,我希望通過藝術帶動更多聾人豐富他們的生活,讓聾人不只是接受幫助的人,更能成為創造與付出的主體。所以無論遇到多少挫折,我都會堅持下去。

創業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使命感和熱愛讓Alice堅持下來。
IP SHANGHAI:是什么契機讓您決定發起無障礙文化節這樣的活動呢?
Alice: 我曾在歐洲留學和工作,結識了許多從事無障礙藝術的朋友。回到上海后,我發現國內很多文化項目其實也可以實現無障礙,只是缺乏有經驗的人參與。于是,我開始思考:能不能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帶進來,讓更多人真正體驗?就這樣,無障礙文化節應運而生。
我希望從上海出發,逐步推廣到全國,甚至走向國際舞臺。通過無障礙文化節的形式,消解社會對聾人的偏見,讓聽人和聾人都能在同一個空間里,自由地感受藝術和文化。

Alice希望通過無障礙文化節的形式,讓聽人和聾人能在同一個空間感受藝術和文化。

Deaf Rave團隊的MC Geezer正在表演手語說唱
IP SHANGHAI: 在日常生活中,您認為聾人和聽人如何跨越溝通的鴻溝?
Alice: 其實和聾人溝通很簡單。你可以用肢體語言,拍拍聾人的肩膀,或者寫張小紙條告訴他們,你想學習手語,或者想交朋友,聾人一定會很開心。
聾人在社會中屬于少數群體,他們和聽人擁有不同的圈子,這很正常。融合不應該被強制,而是要建立在雙方愿意、舒服和喜歡的基礎上。當然,聾人與外界接觸相對有限,所以我們希望聽人能主動邀請聾人參與合作,邁出第一步,勇敢地實現共贏。
IP SHANGHAI: 回國創業后,在您舉辦的這些活動中,有沒有過一個瞬間讓您覺得,聾聽共融真的可以實現?
Alice: 實現完全的“共融”確實不容易。目前在國內,大家常用“包容”這個詞,但包容和共融的性質其實不同,很多聽人對聾人的文化并不了解。
我希望聽人能夠真正用心去了解聾人文化,傾聽聾人的內心聲音,給予他們合適的機會。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共融,而不是簡單地把項目“施舍”給聾人。


真正的共融,不是簡單地“施舍”。
IP SHANGHAI: 關于“無障礙”這個概念,您最想傳達的信息是什么?
Alice: 我想說的是,歡迎每一個人參與,一起推動無障礙文化在上海落地生根,讓更多人能夠體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