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跨越百年的文化姻緣,嶺南文化綻放上海
10月18日一大早,中華藝術宮的上海美術館前排起長隊,觀眾們正翹首等待入場參觀“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想一睹800余件廣東美術經典作品的風采;當天晚上,廣州粵劇院在宛平劇院上演新編粵劇《雙繡緣》上座率突破九成,謝幕時的掌聲持續近十分鐘;同一時間,上海文化廣場里,舞劇《英歌》的鏗鏘鼓點與觀眾吶喊彼此交織,氣氛熱烈,這已是該劇今年第三次來滬演出。
從醒獅、英歌的民俗表演到美術大展的筆墨對話,從粵劇芭蕾的舞臺呈現到雜技劇場的跨界創新,大灣區藝術以集群之勢登陸長三角,不僅創下亮眼的觀演數據,更引發上海觀眾的情感共鳴。
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期間,這樣的場景在申城各處上演。上海觀眾對嶺南藝術的熱情,并非偶然的文化邂逅,而是深植于百年來兩地共振的文化姻緣與藝術共鳴。近代以來,作為中西文化碰撞的兩大前沿陣地,廣州與上海形成了“南南響應,海粵共興”的文化格局,為今日的交流埋下深厚伏筆。

高劍父《東戰場的烈焰》
嶺南畫派與上海淵源甚深。1912 年,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相繼抵達上海,在四馬路惠福里創刊《真相畫報》,首次亮出“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藝術旗幟。這份主張恰與海派書畫“雅俗共賞”的革新精神不謀而合。
1932 年 “一?二八事變”后,高劍父在滬創作的《東戰場的烈焰》,以戰爭廢墟為題材,突破傳統中國畫的意境營造,轉向記錄時代情緒,成為本次美術大展的重磅展品。
嶺南畫派的家國擔當與海派藝術的世俗情懷雖各有側重,卻同樣以 “破傳統桎梏” 為使命,這種精神共鳴構成了雙城藝術交流的核心紐帶。
上海是粵劇粵樂的文化飛地。20世紀初,粵劇隨洋行入滬的30萬粵人登陸上海。隨著旅滬廣府人數的增長和粵幫經濟實力的崛起,1919年上海大戲院聘請以李雪芳為臺柱的廣東戲班“群芳艷影”來滬演出,掀起了上海灘的粵劇演出熱潮。
粵劇在上海棲息發展,并從其他藝術形式中吸收到大上海十里洋場的多元文化氛圍,在粵劇進入城市進入劇場的藝術革新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粵樂,即廣東音樂也借助上海的唱片工業走向全國,呂文成的《步步高》、何柳堂的《賽龍奪錦》通過百代唱片公司的錄制發行,成為上海市民耳熟能詳的旋律。
這種歷史積淀,使得上海觀眾對嶺南藝術天然懷有“老友重逢”的親切感。
從“勇立潮頭”到“開放變革,“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對嶺南美術從洋畫運動萌芽。到當代多元探索的百年文脈進行了清晰梳理。其中,特別策劃的“山月常明”“松風三境”匠心獨具,對關山月《漓江百里圖》、黎雄才《松瀑圖》進行個案研究,展現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追求,很好詮釋嶺南名家的藝術堅守。
無論是1917 年高奇峰創作《松猿圖》中暗藏的政治隱喻,還是當代藝術家集體創作的《金色灣區》描繪大灣區建設圖景,都體現出嶺南畫派“筆墨當隨時代”的精神傳承。
如果說美術大展是百年歷史的回望,那么同期上演的舞臺劇目則展現了嶺南藝術的當代活力,《雙繡緣》《英歌》《家園》《站臺》等作品以不同維度的創新實踐,征服了上海觀眾。
這份熱度背后,既是嶺南文化“其命惟新”的基因密碼在當代的鮮活演繹,更是廣州與上海跨越百年的文化姻緣在新時代的深情延續。

粵劇《雙繡緣》劇照
粵劇《雙繡緣》以世界非遺粵劇為骨,以國家級非遺廣繡為魂,通過雙生雙旦的敘事結構,將廣繡技藝與粵劇程式融為一體,既有古典傳奇機趣的延續,又有現代價值觀念的傳遞,在唯美純凈精巧的舞臺觀演體驗中呈現出新質的審美元素。

舞劇《英歌》劇照
觀眾對舞劇《英歌》的“熱血共鳴”,源于對非遺文化的現代表達,將潮汕英歌與家族敘事結合,舞臺上既有剛健有力的集體舞段落,也有融入潮汕木雕、鐵枝木偶元素的細膩場景。這種將地域符號升華為民族情感的創作,讓嶺南文化超越地域界限,引發普遍共鳴。

芭蕾舞劇《家園》劇照
芭蕾舞劇《家園》的跨界實驗,展現了大灣區的包容特質。將粵劇水袖、南拳招式融入芭蕾足尖藝術,群舞段落以芭蕾隊形再現嶺南醒獅的靈動。這種“中西合璧”的嘗試,恰是嶺南文化“折衷中西”基因的當代延續,與上海作為中西文化交匯地的城市特質形成呼應。
雜技劇場《站臺》破圈創新,既繼承傳統雜技精髓,又借鑒新馬戲的國際理念,將失重、飛行等雜技元素與現代舞、戲劇結合,以站臺隱喻人生抉擇,讓傳統雜技突破技巧展示的局限,擁有了人文思考的深度。這些粵派舞臺新作不固守傳統形式,萃取嶺南文化的精神內核,以當代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重新演繹。
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鮮明呈現出大灣區文藝界堅守文化根脈的創新表達。嶺南畫派 “折衷中西” 的傳統在《家園》的芭蕾跨界中延續,廣繡、英歌等非遺元素在《雙繡緣》《英歌》中獲得現代表達,證明傳統不是包袱,而是創新的富礦。這種“守正創新”的思路,讓嶺南文化既有歷史厚度,又具當代活力。
通過文化周的舉辦,兩地構建起雙向互動的交流機制。本次文化周并非單向的“文化輸出,而是粵滬兩地的深度對話,聯合策展、人才交流協議,共建共享讓文化交流從一次性活動升級為長效合作。
大灣區文化周精準對接受眾的審美需求,無論是美術大展的數字化體驗,還是舞臺劇目的年輕化表達都精準把握了上海觀眾的多元需求,讓嶺南文化、灣區出品成為眼光好、品位好、熱情高的滬上觀眾的心頭好。
從高劍父在滬創辦《真相畫報》,到今日大灣區藝術集群登陸上海;從廣東音樂風靡申城,到《英歌》《雙繡緣》引發觀演熱潮,嶺南文化與上海的緣分跨越百年,歷久彌新。這份緣分不僅是地域間的文化交流,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土壤中生長、交融、升華的生動見證。
(羅麗,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澎湃新聞·上海文藝官方公眾號已上線,敬請關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