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葉童主演《唔講得》上海展演,觀眾:語言反而制造新的障礙
《唔講得》講述了一對腦科醫生夫婦在兒子意外去世后,陷入相互指責與猜疑,通過不斷翻轉的敘事揭示出三個截然不同的“真相版本”,最終在語言的廢墟中探尋溝通本質的故事。
作為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的展演劇目,這部由亞洲最負盛名的實驗劇團之一的進念·二十面體帶來的,由胡恩威改編自喻榮軍《不可說》的話劇,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在舞臺上構建了一座關于溝通與理解的迷宮。在這座迷宮中穿行,觀眾既感受到思想的震撼,也不免遭遇理解的阻滯。

從“不可說”到“唔講得”
喻榮軍的《不可說》創作于三年前,源于特殊時期的封控使他對語言與溝通有著深刻思考,劇本觸及了對語言的無力感與真相的相對性。
胡恩威的改編也是高明的。“唔講得”這三個字在粵語語境中蘊含的微妙層次:從“不能說”、“不便說”到“說不清”,這恰好成為解構劇中人物關系的完美工具。
在上海的演出中,得益于直接投射于底幕的巨型普通話字幕,觀眾既沉浸在粵語對白的獨特韻律中,又通過視覺化的文字,冷靜地審視著每一句臺詞如何成為構筑又瓦解真相的磚石。
這種設計巧妙地呼應了劇作的核心命題。正如一位觀眾在小紅書的感嘆:“語言本身不一定能帶來溝通,反而可能制造新的隔閡”。
葉童、黃德斌飾演的那對身為腦科醫生的夫妻,他們能用專業術語精準剖析大腦的構造,卻在用最日常的語言交流時,將婚姻變成了布滿地雷的戰場。
葉童的表演,以其冷靜的鋒利感和細微的眼神、停頓、呼吸,完美詮釋了這種“日常的無常”;而黃德斌所塑造的丈夫,其穩定外表下的暗流,則讓這場語言的攻防戰充滿了張力。

當解構走向極致
該劇引以為傲的“羅生門”式敘事結構在實際呈現中稍顯力不從心。故事圍繞一對腦科醫生夫婦展開:妻子程米雪堅信八歲兒子在中秋夜車禍身亡,丈夫李少豐卻聲稱兒子安然無恙;隨著舊情人董青云的出現,故事不斷翻轉:時而兒子確實已死,時而死的竟是出軌的丈夫,時而又變成妻子因精神崩潰而出車禍。
七場戲的頻繁轉折不僅未能增強戲劇張力,反而造成了敘事連貫性的斷裂。過度復雜的時空跳轉讓觀劇體驗變得支離破碎,情感共鳴在不斷的敘事翻轉中消耗殆盡。
尤其值得探討的是結局的處理方式:將這所發生的一切,歸結為精神病患者的幻想。這種敘事策略在立意上頗具野心,試圖以徹底的解構顛覆觀眾對真相的執念,但在戲劇呈現上卻略為準備不足。
當多重可能性最終被收束于一個超然于所有敘事層面的解釋時,此前精心構建的情感張力與邏輯線索便面臨被消解的風險。這種處理方式雖然打破了傳統線性敘事的桎梏,卻也使作品在追求哲學深度的過程中,某種程度上犧牲了戲劇應有的情感溫度與敘事完整性。
當解構走向極致,戲劇本身的情感共鳴與邏輯自洽也面臨著被一同解構的危機。
科技介入的雙重效應
《唔講得》在舞臺技術上的探索值得關注。“5.5G劇場”的概念(編者按:本次上海演出未使用)[1]、實時音視頻傳輸技術的運用、Zoom互動的設計[2],都展現了創作者對當代劇場可能性的探索。
這些技術手段在重構觀演關系、增強沉浸感方面確實發揮了作用。
然而,技術介入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觀眾通過手機與舞臺互動的情節,雖然創新,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劇場空間的割裂。當觀眾紛紛點亮手機屏幕時,那種集體的躁動確實打破了劇場的儀式感。技術應該服務于戲劇本質,而不是成為炫技的手段,這一點《唔講得》似乎還有優化的空間。

在迷宮中尋找出路
《唔講得》不是一部提供輕松答案的作品。它通過語言的困境、敘事的迷宮、意象的疊加,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永恒的問題:在言語與沉默的廣闊灰色地帶中,我們如何才能抵達彼此?
作品在敘事清晰度、意象密度、技術運用等方面還存在可商榷之處,但它引發的思考卻是珍貴的。
在藝術節這個多元文化交流的平臺上,《唔講得》的價值不僅在于它展示了什么,更在于它激發了我們對于溝通本質的深層思考。
或許,真正的理解,不在于找到唯一的真相,而在于我們是否愿意在語言的迷宮中,持續那份向彼此靠近的努力。這部作品留給我們的,正是這樣一份在困惑中依然保持對話勇氣的邀請。
[1] “5.5G劇場”概念:并非指觀眾需要使用5.5G網絡,而是一個藝術化的宣傳概念。它旨在描述主創團隊試圖在劇場內構建一個超高速、超低延遲的無線信息環境。其核心目的是實現舞臺上不同設備之間,以及舞臺與觀眾手機之間,能夠進行實時、穩定、無卡頓的數據傳輸和交互,為后續的實時影像和觀眾互動提供技術基礎。攝影師在舞臺上用手機或攝像機近距離拍攝演員的特寫,這些畫面幾乎無延遲地同步投射到舞臺后方的大屏幕上。這打破了觀眾與舞臺的物理距離,創造了一種類似“電影特寫”的親密感,放大了角色的內心細節。
[2] Zoom互動的設計:在劇中某個特定情節,引導現場觀眾通過自己的手機,直接加入一個預設的Zoom視頻會議房間。例如劇中在會議情節時,觀眾的手機屏幕會變成“兒子”的視角,可以看到舞臺上正在與自己“通話”的程米雪。
(程姣姣,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助理研究員)
【澎湃新聞·上海文藝官方公眾號已上線,敬請關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