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風電逆襲、光伏失寵,中國電建新訂單折射新能源投資熱點反轉
中國電建(601669.SH)10月20日晚披露的主要經營情況顯示,該公司今年1-9月新簽合同金額9045.27億元,同比增長5.04%。相較于境內新項目不足1%的合同額同比增速,前9月其境外新簽項目合同金額同比大增21.45%。
分項目類型看,能源電力業務新簽合同金額5852.28億元,同比增加12.89%,但不同細分業務出現明顯分化。比如水電新簽合同額1494.38億元、同比增速68.82%,風電新簽合同額1828.74億元、同比增速54.67%。反觀太陽能發電項目,新簽合同額1379.18億元、同比萎縮33.36%,火電新簽合同額338.29億元、幾乎腰斬。
澎湃新聞注意到,今年以來,中國電建的風電新增合同額持續領先光伏發電,已成為該公司所有能源電力類業務中新增合同額占比最大的細分品類。
風電逆襲、光伏失寵,折射的是在新能源市場化新規136號文落地過程中風電的電價和資產收益更為可觀,“偏好風電、不待見光伏”已成為央國企新能源投資中的普遍現象,除沙戈荒大基地在建項目外,集中式光伏電站開發放緩。
從山東、云南、甘肅、新疆已公布的增量新能源項目機制電價競價結果來看,光伏的機制電價大多低于風電。最為明顯的是國內光伏裝機第一大省山東,光伏和風電的機制電價較煤電基準價0.3949元/kWh分別下降43%和19.2%,風電比光伏高出0.094元/kWh。不僅如此,該省的風電入圍規模約為光伏的近5倍,風電拿到了遠高于光伏的機制電量。
以水電為絕對主導的云南省,新能源機制電價的降幅相對溫和。9月30日,云南省2025年增量新能源項目機制電價競價結果公布,光伏項目出清機制電價0.33元/kWh,較競爭極其激烈的山東省高出46.7%。在山東競價中遭到當頭一棒的光伏圈,勉強被云南競價結果打了一劑強心劑。
10月16日,甘肅2025年度增量新能源項目機制電價競價結果出爐,風電、光伏同場競價,出清價格均為競價下限0.1954元/kWh。
從電網消納角度看,風電具有更優的出力曲線和更高的容量系數。光伏出力高峰集中在午間,此時工業企業多午休、居民用電少,電網負荷低谷常出現“發用錯配”,甚至負電價;而風電出力高峰在夜間和清晨,能與光伏形成“白天用光伏、晚上用風電”的互補,幫電網減輕調峰壓力。
這是風電項目更受開發商青睞的核心原因——當前,電力系統更需要風電,而非光伏。
“像甘肅、新疆這些地區,限電影響比較大。經濟發達區域的機制電價更多是對存量項目的保護,有的是80%,但對于增量項目而言確實不太友好,大家在投資光伏項目時會非常謹慎。”一位“五大六小”發電央企旗下新能源子公司高管此前對澎湃新聞坦言,其所在企業當前的新能源開發重點是風電,尤其是海風,除了大基地,對光伏項目的訴求很弱,“很少去做。”
正泰集團董事、正泰新能源董事長陸川在今年SNEC光伏展上對澎湃新聞表示,在136號文市場化新規下,風電項目收益優于光伏,是該公司在國內開發的重心,海外開發則聚焦高毛利的風光儲一體化項目,海外項目的收益率預期穩定性也高于國內。“我們(指正泰新能源)的項目開發已基本轉向風電,現在風電的比例比光伏高。對公司經營而言,賣風電站能確保企業健康活下去。”
此前有行業媒體統計,2022年、2023年國家層面及各省份發布的新能源建設指標中,光伏項目的規模大幅高于風電項目。然而2024年開始,部分省份下發的指標中,風電項目的規模遠大于光伏項目,企業對風、光項目的投資熱情發生逆轉。去年下半年,掛牌出售光伏電站資產的央國企明顯增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