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釋新聞|揮舞關稅大棒、切斷援助,特朗普為何“炮轟”昔日盟友哥倫比亞?

美國總統特朗普 視覺中國 圖
繼委內瑞拉之后,美國總統特朗普就禁毒議題與另一位拉美國家領導人爆發沖突。
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10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發文指責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在打擊毒品生產方面“無所作為”,并聲稱,即日起,美國將停止對哥倫比亞的“大規模支付和補貼”。
對此,哥倫比亞外交部當天發布公告,強烈抗議特朗普威脅中斷援助并對佩特羅進行人身攻擊,堅決反對美國將國際合作作為干涉他國內政的工具。公告譴責說,美方聲明包含了對哥倫比亞主權的直接威脅,其干涉言論違反所有國際法和外交準則。
《華爾街日報》分析稱,特朗普的威脅言論標志著美國昔日最重要的安全合作伙伴——哥倫比亞已成為攻擊目標。
自開啟第二任期以來,特朗普政府不斷加強美國在拉美地區的攻勢,包括襲擊加勒比海地區所謂的“販毒船只”和加大對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的施壓。有禁毒專家和前美國政府官員表示,這一舉動模糊了禁毒和政權更迭之間的界限。
“美國正在挑戰國際法的底線。美國實際上已切斷對哥倫比亞的所有對外援助,而且還在尋求委內瑞拉的政權更迭——這兩件事在8個月或10個月前是不可想象的。”咨詢公司哥倫比亞風險分析負責人塞爾吉奧·古茲曼向媒體表示。
特朗普將征收“重大”關稅?
特朗普19日發文稱佩特羅“縱容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毒品生產”,并警告,如果佩特羅“不立即關閉這些毒品產區,美國將親自出手,而且不會客氣”。
特朗普的盟友、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隨后也在社交平臺X上發帖稱,特朗普將于今明兩天宣布對哥倫比亞征收“重大”關稅。
對于特朗普的批評,佩特羅在社交媒體上對特朗普喊話:“哥倫比亞從未對美國無禮,但您對哥倫比亞卻很粗魯且無知。我不像您一樣是商人……我內心沒有貪婪。”他建議特朗普“妄言”前先去了解真實情況,不要被人蒙騙。
《金融時報》報道稱,特朗普的警告似乎是為了報復佩特羅早些時候的言論。此前一天,佩特羅通過X強烈譴責美國9月16日在哥倫比亞領海殺害一名哥倫比亞籍漁民,并要求美方就此事件作出解釋。佩特羅10月18日表示,遇害者亞歷杭德羅·卡蘭薩日常以捕魚為生,與任何販毒網絡均無關聯。
哥倫比亞與美國關系惡化之際,美國已針對加勒比地區的所謂“非法販毒”活動,對鄰近海域船只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打擊行動。《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在加勒比海地區開展軍事行動七周以來,美軍已擊沉7艘船只,造成至少32人死亡。
佩特羅和特朗普爆發罵戰的同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證實,美軍17日在南方司令部責任區內對反政府武裝“哥倫比亞民族解放組織”的一艘販毒船只發動攻擊。當時這艘船只正沿著已知的毒品販運線行駛,打擊造成3名男性死亡。
昔日盟友為何變仇敵?
據央視新聞報道,數月來,美國以“打擊拉美販毒集團”為由在委內瑞拉附近加勒比海域加強軍事部署,地區國家強烈譴責美霸權行徑。
委內瑞拉是其中一個目標。白宮早些時候更懸賞5000萬美元緝拿馬杜羅,宣稱其涉嫌通過犯罪組織向美國輸送毒品。10月15日,特朗普稱已授權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委內瑞拉開展秘密行動,五角大樓正考慮在委內瑞拉領土內發起“反毒”打擊。委內瑞拉反對派人士和分析人士表示,美國正試圖推翻馬杜羅政權,相關行動已使該地區局勢緊張。
但與委內瑞拉不同,鄰國哥倫比亞曾是美國在拉美地區的傳統盟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援引美國國務院的數據報道稱,美國本財年已向哥倫比亞提供了約2.1億美元援助,其中包括約3100萬美元的農業支持。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威脅削減的款項具體指的是哪些。報道還稱,作為哥倫比亞安全防御領域的最大資助國,美國每年向該國提供的資金多達數十億美元。
自特朗普1月再度執政以來,美國和哥倫比亞關系持續緊張,在移民、關稅、禁毒以及加沙戰爭等問題上摩擦頻頻。哥倫比亞內政部長阿曼多·貝內德蒂9月曾向當地媒體表示,佩特羅就任總統以來,在移民、關稅等問題上不愿屈服于美國,引起美方不滿。
9月15日,美國認定哥倫比亞“在上一年度未能切實履行國際禁毒義務”,取消與哥倫比亞的禁毒合作伙伴關系。哥倫比亞隨即宣布不再從美國購買武器。9月26日,佩特羅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外參加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游行。美國國務院當天以佩特羅“敦促美國士兵不服從命令并煽動暴力”為由吊銷了他的赴美簽證。早在今年1月,由于哥倫比亞拒收遣返移民的航班,特朗普曾威脅征收50%的高額關稅,這起爭端最后以哥倫比亞同意接收航班而告終。
現年65歲的佩特羅曾是左翼游擊隊員,后成為參議員,于2022年當選總統。《金融時報》報道稱,自上任以來,曾主張可卡因合法化的佩特羅尋求與反政府武裝及販毒集團達成和平協議。
根據聯合國數據,哥倫比亞是全球最大的可卡因出口國,其古柯葉種植量在去年達到歷史最高峰。2024年,佩特羅曾承諾通過大規模社會與軍事干預管控哥倫比亞的古柯種植區,但該戰略迄今收效甚微。
對于“禁毒不力”的批評聲音,佩特羅在19日回應稱,“特朗普正被其核心圈子和顧問誤導,21世紀哥倫比亞禁毒史上最堅定的反對者,那個揭露毒品交易與本國政治體制關聯的人——正是我。”
國際危機組織哥倫比亞問題分析師伊麗莎白·迪金森指出,兩位“好斗”總統之間的爭執反映了美哥長期關系正讓位于個人政治。
“若疏遠哥倫比亞這個最重要的軍事與情報共享伙伴,美國要實現其在拉美的目標將會困難——甚至不可能。美國在加勒比地區用于攔截毒品的可行動情報中,約八成來自哥倫比亞安全部隊——切斷這層關系將對美國外交政策目標構成直接打擊。”
軍事行動正當性遭兩黨人士質疑
9月以來,特朗普政府針對拉美所謂的“販毒集團”及涉嫌販運毒品的人員展開一系列爭議性行動,對所謂的“運毒船只”實施軍事打擊。然而,上述行動不僅存在法律爭議,也招致兩黨人士的質疑。
有報道稱,美國對小型運毒船使用致命武力的行動最初僅針對委內瑞拉船只。但近幾周以來,相關行動已迅速擴展,甚至波及其他國家的公民。當地時間16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漁民和海洋之友組織發言人表示,美國軍方本周在委內瑞拉附近國際水域對一艘船只進行空襲,造成6人死亡,其中包括2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人。
《紐約時報》報道稱,“9·11”事件發生后,美國國會曾授權動用軍事力量,發動針對“基地”組織及其衍生力量的戰爭。相比之下,國會從未授權對所謂“拉美販毒集團”或通過毒品販運活動籌集資金的反政府武裝采取任何軍事行動。
包括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內的政府官員聲稱,將販毒集團定性為恐怖組織即可獲得對其使用武力的授權。然而,這種主張在法律現實中并不成立——行政部門將外國團體列為恐怖組織的授權僅允許采取凍結資產、禁止商業往來等措施,但并不包括發動軍事攻擊的權限。
情報咨詢機構蘇凡中心執行主任科林·P·克拉克向《紐約時報》指出,將販毒集團稱為“西半球基地組織”是特朗普政府為其選民基本盤構建的話語框架。雖然特朗普去年競選時曾宣揚反戰綱領,但通過將販毒集團重新標簽為“恐怖分子”,并極端化地將其類比為“基地”組織,一定程度上為其軍事行動提供了所謂的正當性。
特朗普政府10月2日曾向國會提交一份備忘錄,為其在加勒比海開展軍事行動進行辯護。備忘錄稱,美國與被美認定為恐怖組織的販毒集團“正處于非國際武裝沖突之中”,此前幾次軍事行動中的死者為“非法戰斗人員”。
目前,共和民主兩黨均有議員敦促白宮就政府行動目標作出法律解釋和說明。亞利桑那州民主黨參議員馬克·凱利19日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面向全國》節目采訪時表示:“他們(特朗普政府)很難向我們解釋采取這些行動的法律依據和合憲性。”
肯塔基州共和黨參議員蘭德·保羅本月初曾與參議院民主黨人共同推動一項動議,要求特朗普在加勒比海地區采取進一步軍事行動前必須獲得國會批準,但該動議未獲通過。
蘭德·保羅在全國廣播公司(NBC)《與媒體見面》節目中指出:“這些被指控販運毒品的船只人員在我們不知其姓名、未掌握任何犯罪證據的情況下被炸死。”保羅表示,特朗普政府內部某些人“長期蓄意煽動與委內瑞拉的戰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