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于細微處見長流——河西走廊遺產線路之敦煌微觀
10月13日,“絲路遺跡·尋蹤河西”2025年河西走廊遺產線路新媒體宣傳活動開啟,記者隨團一路向西,探秘歷史的駝鈴聲聲與現代的洪流滾滾共同交織出的河西走廊。在三萬英尺的高空,從機窗俯瞰祁連山綿延數公里的雪頂,河西的遼闊讓人恍神,有幾個瞬間分不清那是雪頂還是巨大的海浪,在河西走廊上奔騰向西,“浪花”拍打在人類的故鄉,那里,大概就是敦煌。

俯瞰祁連雪山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令無數人前來探尋,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敦煌。同樣,記者去敦煌之前是對龐大未知的想象,來到敦煌卻癡迷于她的細微——
微距一:三塊錢的透卡
印著莫高窟、九色鹿、飛天等敦煌元素的透卡,對著光看去整個天空便成了壁畫。這張三塊錢的透卡,成了楊小凡攤位上最熱銷的文創產品。“喜歡透卡的大部分是年輕人,國外游客也比較多,這些都代表東方文化嘛。”楊小凡的攤位在敦煌夜市,她也是敦煌民間手工藝大師。在夜市做文創生意的這16年,她見證了敦煌的發展和變化。“夜市一家一家的店組成一個聯合,我們這個群體用文創產品的形式來呈現敦煌文化,讓游客把敦煌帶回家。”在敦煌夜市里,具有敦煌元素的文創產品琳瑯滿目,冰箱貼、書簽、徽章、手機支架……敦煌文化就這樣被濃縮在了精致的工藝品里。回溯敦煌文創發展歷程,20世紀八九十年代,敦煌夜市和景區售賣的是傳統旅游紀念品,主要功能是留念;時至今日,已經演變為具有高文化品質和高藝術品位的“文化載體”,每一件產品的誕生,都要向大眾精準傳遞敦煌的某一個文化內涵或美學觀念。記者了解到,敦煌夜市商戶數量已增至1200余家,其中約40%商戶主營文創產品,文創產業已成為敦煌夜市的別樣招牌。

透卡集
微距二:二樓的衛生間
同樣在敦煌夜市中段,近日火了一處特別的打卡點——敦煌凈界。藍色豪華大氣的門頭,兩層玻璃幕墻,進門就仿佛來到了一個神秘的石窟,不禁讓人懷疑它真的只是一個衛生間?

敦煌凈界
“男女標識牌來源于唐代的形象,富有文化氣息,又一目了然,我覺得非常好,墻壁也是模仿敦煌雅丹地貌,感覺衛生間變成了一個景觀。”來自杭州的教師陳建華離開敦煌已有二十多年,她告訴記者,此次再來故鄉既親切又陌生,越來越完備的服務設施真切地提升了這座國際旅游名城宜居宜游的品質。“敦煌凈界”公共衛生間于2025年8月12日正式投入試運營,是一個集文化體驗、智慧服務、便民休憩于一體的城市公共服務新標桿。其中一層以“莫高至善”為主題,二層呈現“雅丹秘境”,營造雄渾奇幻的空間意境。外立面創新升級為超白玻幕墻,與毗鄰的沙州樓形成“古今對話”,成為敦煌文化新IP。

敦煌凈界二樓雅丹地貌的設計風格
600平方米的空間擁有母嬰群體專享的獨立哺育室,長者及殘障人士無障礙專區,還通過潮汐衛生間動態調節廁位資源,解決代際照護如廁難題,同時配有休憩區、行李寄存柜及文化展陳,滿足了從嬰幼兒到銀發族的多元需求。“敦煌凈界”的落成,標志著敦煌公共服務從基礎功能向“文化傳播+智慧體驗”的跨越。
微距三:第二十行的印章
敦煌是一座慢城,10月13日晚上7點3分日落,而后燈火又暖又亮,燈光似乎都有敦煌的形狀,因為敦煌元素無處不在,那些微妙的線條,或者低調的色彩,都是敦煌獨有,讓人心神平靜。

夕陽下的黨河
走出夜市,向西南1.5公里的黨河河畔,就是敦煌印局。負一層有一面活字印章墻,在一柜20行第六個,記者通過掃碼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一只包裝秀麗的反體字,上面寫著“福氣滿滿”。

單獨售賣的活字印章反體字
這里不僅是文化產品的陳列空間,更是文化傳播的窗口。印物銷售區設計靈感來源于敦煌壁畫,采用典雅而富有藝術感的裝飾風格,為顧客提供沉浸式的購物體驗。“在印物制作區可以體驗版畫印、凸版印、數字噴印、套章印、拓印、活字印章等多種形式印章制作,上百個蘊含敦煌文化元素的印章供游客選擇,親手創作獨屬自己的敦煌文化作品,這里也是敦煌印局的核心創作基地。”店長告訴記者。

各類凸版印
這里曾經是一處閑置長達10余年的建筑,經修繕,于2024年9月進入試運營階段,截至目前,總營業額達68萬余元,進店游客上萬人次。
敦煌印局將文創、書咖、研學、印章等現代元素巧妙融入傳統建筑之中,2400平方米的空間里,裝飾設計等均取材于敦煌壁畫。將閑置資源轉化為具有鮮明文化特色和高度吸引力的文化空間,既帶動了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又能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研學課程,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愛敦煌文化。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謂“來敦煌”,不是匆匆照面,而是讓千年光陰替你把一次心跳拓印成冊,隨身攜帶。
是的,正如《敦煌 人間四季》一書所寫:被敦煌驚醒,就不可能重新安睡。原來,被敦煌“驚醒”的人,從此都多了一條暗河:在喧囂塵世里,只要把手掌合攏,就能聽見祁連雪水汩汩流過的千年掌紋。見過了太多,她便不再問人們從哪里來,只提醒我們——已見過盛大,便不必再懼渺小;你已聽過駝鈴,便永遠聽得見歸途。(文/圖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王典)
來源:甘肅農民報
特別聲明:
1.微游甘肅內容文章旨在宣傳甘肅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原創圖片或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