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時評:“不寫論文也能畢業”,科研并不限于紙面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布《關于開展本科生高水平創新成果替代畢業設計(論文)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2026屆本科畢業生可申請用高水平競賽獲獎、創新實踐項目結題、學術論文發表、發明專利授權四類成果,替代畢業設計(論文)。也就是說,本科生不寫論文也能畢業。

這一消息經由媒體報道,引發廣泛關注。其實,“不寫論文也能畢業”,并不算一個新政策、新事物。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學生畢業與是否完成論文并不嚴格掛鉤。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也首次在法律層面明確“學位論文”和“實踐成果”均可作為申請學位的重要依據。而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之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在此方面也都有所嘗試。此番南航的“入列”意味著,以多元實踐成果替代傳統畢業論文,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高校的共同選擇。
不寫論文也能畢業,給了學生們一種多元選擇。如果一些學生社會實踐、創新能力較強,并以此獲得過榮譽證明,不再要求他們寫論文就是合理的。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也能讓人才培養更貼合不同學生的職業規劃與能力特長。
當然,從南航等高校的具體要求來看,不再對論文寫作一刀切,不意味著對學生要求降低了,更不意味著培養“放水”。實際上,從其列出的四類成果以及申報條件來看,對免于畢業論文寫作的學生,其實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備較強創新能力、實踐成果或突出專業技能的學生,才能達到替代畢業論文的標準。這個標準與單一的論文寫作要求相比,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這種培養轉向里,看到高等教育的深意:通過提供更加開放包容的培養環境,讓更多理論基礎扎實、科研興趣濃厚、學術潛能顯著的學生脫穎而出,以更好地服務我國的科研事業與社會經濟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愈發強烈。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其培養模式直接呼應國家戰略需求。對于擅長實踐創新的學生,高校有責任為他們提供一個充分釋放個人潛能的土壤,助個人成長,為國家育才。
就在最近,清華首位“實踐博士”也誕生了。該校2019級工程博士研究生聶海亮憑借一項名為“煉鋼電爐除塵灰電弧熔融還原分離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的實踐成果,成功通過學位評定會議,被授予工程博士專業學位。據了解,該實踐成果攻克了鋼鐵粉塵電弧熔融還原、煙塵高效捕集等關鍵核心技術,解決了相關“卡脖子”難題,被認定為“具有較大的推廣應用價值和經濟社會效益”,“其學術分量不亞于一篇發表在頂級期刊的論文”。因而,這次的學位授予無疑是實至名歸。
不論南航的“不寫論文也能畢業”,還是清華博士生攻克技術難題獲評博士學位,最終都指向了一個命題:學術的邊界并不限于寫論文。真正的學術價值,不在于紙面,更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潛能。未來,隨著更多高校投入探索,相信這種多元評價體系將會愈發成熟,為國家輸送更多具有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的一流人才,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智力支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