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類巨星隕落時:逝去與重生,楊振寧的三個面孔
前一天已有傳言,但人們仍懷希望?!按蠹叶己茈y過,都以為楊先生能挺過去。我覺得是很突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10月18日中午,消息公布,103歲的物理學巨擘楊振寧在北京逝世,留下一個時代的回響。
天才隕落,備極哀榮。清華大學等多所高校官網轉為黑白,關于楊振寧的回憶文章鋪天蓋地。有學者認為,他的逝去,使中國物理學界失去了一個精神支柱。
在我的印象里,楊振寧先生的百年人生,新一代年輕人常常無法全面了解,以至于網絡上不時出現的“楊振寧到底有多了不起?”的短視頻或帖子,成為流量密碼。
現在,逝去仿佛成為一種重生,媒體重發采訪先生的舊文,學界紛紛拾起關于先生的記憶,先生的學術精神,重新“振聾發聵”。
在這次逝去中,我們開始重新認識楊振寧。
“正常的天才”
“楊振寧先生的逝世,對我們物理學界來說,是損失了精神支撐?!?0月1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馬余剛對澎湃新聞說道。當天中午,他剛打開手機,滿屏都是楊振寧逝世的消息,倍感沉痛,“他代表著中國老一輩科學家在前沿領域的科學水平”。
著名數學、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評價楊振寧稱,“他高高地飛翔在諸多小問題構成的熱帶雨林之上,我們中絕大多數人在這些小問題里耗盡了一生的時光?!边@番評價精準捕捉了楊振寧在理論物理學界的獨特地位——他不僅解決具體問題,更重新繪制了物理學的“地圖”。
楊振寧的科學貢獻中,最為公眾熟知的是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原理,這項成果讓他們在1957年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業界公認他最大的科學貢獻是“楊-米爾斯規范場論”。1954年,楊振寧與米爾斯共同創立了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這一工作被物理學界視為20世紀后半葉理論物理的巔峰成就。
楊-米爾斯理論究竟有多重要?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曾指出,20世紀物理學的里程碑有三件事:“一是相對論(愛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學(狄拉克),三是規范場(楊振寧)。”這一評價將楊振寧的工作置于物理學史的巔峰序列。
“楊-米爾斯規范場論是物理學歷史的幸運,還將繼續為理論物理的進步提供一般性指導,是‘物理定律的定律’。”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維爾切克量子中心副主任、原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施郁表示,規范場論奠定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數學基礎,為后來至少7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
“很多天才跟普通人的距離很遠,但楊先生可以說是一個正常的天才,他在物理學上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日常生活中也很為別人著想,是一個可敬的長者。”曾在楊振寧身邊工作過的施郁回憶說,楊先生的辦公室墻上有一張用鏡框裱起來的小報紙,上面寫著“為有犧牲多壯志”,那時每周五晚上都有一個不局限在物理領域、寬泛通俗的報告會,他都會過來交流。
而在“楊-米爾斯規范場論”之外,楊振寧在統計力學領域的研究同樣驚艷。在清華大學舉辦的一次楊振寧學術思想研討會上,南開大學葛墨林院士對楊振寧30歲時完成的“1/8臨界指數”計算頗為感慨:“這個計算非常復雜,我的本事只能重復其中的一部分。楊先生當時只有30歲,他究竟是怎么想出來的?”
“保守的革命者”
學術圈內,楊振寧也被同行稱為“保守的革命者”,施郁解釋說,對于物理上的舊知識,“他并不是一定要推倒重來,一下子否定過去,而是不知不覺地、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去改變”。
施郁至今記得楊振寧對學生們的告誡:作為科研工作者,不要整天想著一下驚世駭俗,不要整天想著做大問題,還是要從小問題做起,不趕時髦、不隨大流、不落俗套。
這些超乎常人的“定力”背后,是楊振寧始于戰火紛飛年代的求學之路。
1922年,他出生于安徽合肥,父親楊武之是著名數學家。1929年,他隨父親遷入清華園并度過了相對安穩的童年。1937年,日軍進犯北平,楊振寧一家離開了清華園,幾經輾轉于次年到達昆明,那時年僅16歲的他以遠超同齡人的智識考入西南聯大物理學系。
他向媒體回憶西南聯大稱,圖書館的雜志往往要一、兩年才更新,冬天教室又冷又透風,上實驗課只有很少的設備可用。但師生的治學態度從未因此松懈,他一直還保留著當年量子力學課的筆記,那些歷經歲月的粗紙一不小心就會撕破。
1945年,楊振寧乘船赴美公費留學,和他一同出發的留學生們被安排在最底層甲板艙,美軍常對他們進行言語侮辱。近一個月的航行后,23歲的楊振寧站在甲板上,望見了紐約港上的自由女神像剪影,一切似乎觸手可及。
在芝加哥大學,他師從物理學巨擘費米和“氫彈之父”泰勒。1949年,他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這里成為他學術生涯的重要舞臺。1957年,35歲的楊振寧與李政道憑借“宇稱不守恒定律”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諾獎得主之一。
當時,在斯德哥爾摩的領獎臺上,他走在得獎者最前列,獲獎速度更是創下了紀錄——從提出理論到獲諾獎僅用一年多時間,這一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橋梁”
1964年,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日后他在《父親與我》中寫道,“我知道,父親直到臨終前,對于我放棄故國,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p>
直到1971年,美國護照上原注明“不能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規定被移除,楊振寧首次踏上回國之旅,成了中美冷戰期間第一位訪華的科學家。他后來向媒體回憶說,進入中國領空那一刻,他突感內心震蕩,心跳加速。那時,鄧稼先在給他的信中改寫蘇軾名句寫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
自此,楊振寧開始全力搭建中美之間的學術橋梁。1977年,他與他人共同發起成立了“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瘑T會”,并在《紐約時報》刊登《致卡特總統公開信》,呼吁美國政府盡快與中國實現邦交正常化。他還發起組織“與中國教育交流委員會”,資助了80多位中國學者到美國學習。
“楊振寧先生不僅是物理學上保守的革命者,而且在社會改良上也是一位保守的革命者,他以為中國負責的態度,以偏保守的方式,一步步推進中國向好的方向進步,向富強的方向前進?!笔┯粽f。
2003年,81歲的楊振寧作出人生又一重要決定:由紐約全職回歸清華園定居。他將住所取名為“歸根居”,并寫下《歸根》詩:“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學子凌云志,我當指路松?!彼亚迦A大學高等研究院的發展作為自己的新事業,親自為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課程。
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并于次年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對此,他向媒體表示:“我的身體里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p>
在百歲演講中,他再次提及鄧稼先那封信中“千里共同途”的期望?!凹谙龋叶恪餐尽囊馑?,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p>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