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核物理學家馬余剛:楊振寧先生逝世對物理學界來說是損失了精神支撐
“楊振寧先生的逝世,對我們物理學界來說,是損失了精神支撐。”10月1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馬余剛對澎湃新聞說道。
10月18日,據新華社報道,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今天中午,我吃完午飯回來打開手機一看,滿屏都是楊振寧先生逝世的消息,心情非常沉痛。”馬余剛說,楊振寧先生是中國物理學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思維、他對一些學科發展的判斷,是超越我們很多人的,因此他也代表著中國老一輩科學家在前沿領域的科學水平。楊振寧先生(以及李政道先生)的逝世,從我們物理學界來說,是損失了精神支撐。
懷著沉痛心情,馬余剛還在朋友圈發了長文紀念楊振寧先生。
他寫道:今天噩耗傳來,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楊振寧先生與世長辭!楊振寧先生與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并經吳健雄先生實驗證實,顛覆了物理學界對時空對稱性的傳統認知,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他在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亦有奠基性工作,尤其是“楊-米爾斯理論”,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奠定了數學基礎,成為20世紀理論物理的里程碑。
他還寫道:記得8年前、2017年9月14日,我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所工作期間,楊先生應邀訪問上海光源(一臺高性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他當時參觀了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SXFEL),還特別說到等硬XFEL(現SHINE)成功之后,他還要來看。沒想到SHINE尚未出束,他已駕仙鶴而走。當時會場的合影已成為我們珍貴的記憶。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所 圖
馬余剛向澎湃新聞回憶,2017年9月那次,是他第一次在線下見到楊振寧先生。當時楊振寧先生已經九十多歲了,但思路依然特別清晰,各個方面的表現都體現出偉大科學家的風范。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上海自由電子激光寄予厚望。”馬余剛說,楊振寧先生的學科研究領域特別廣泛,后來對自由電子激光產生了巨大的興趣。楊振寧先生認為未來自由電子激光可以做很多重要工作,而國內當時在這方面開展得比較好的就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當時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所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SXFEL)正在建設之中,所以楊振寧先生特地來參觀考察。
“在當天的座談會上,楊振寧先生提到,等硬XFEL(現SHINE)成功之后,他一定還要親自來看看。他當時說的這些話讓我印象很深刻。”馬余剛說。
澎湃新聞注意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官網2017年9月發布的《楊振寧訪問上海光源》一文中寫道:楊振寧一行現場參觀了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和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擬建場地,聽取了項目人員的情況介紹。隨后,楊振寧先生與來自中科院條財局、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辦公室、上海科技大學、中科院高等研究院和上海應物所的相關人員進行座談。
座談會上,資深科學家與青年科研工作者濟濟一堂,現場氣氛熱烈。楊振寧先生長期關心我國高增益自由電子激光的發展,自1997年5月起,楊振寧先生先后10次致信我國有關科技領導人,建議中國迅速發展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他認為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將給生物學、化學等學科帶來革命性的發展,對二十一世紀的科學與工業的影響是無法估計的,是中國極值得發展的方向,應立即進軍。楊振寧先生在聽取了中國高增益自由電子激光進展和未來計劃的情況后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表示此次上海光源之行令人感到非常高興,當前中國的科技發展非常迅速,上海的科技創新的速度更加讓人贊嘆。在大工程項目中,相當多的技術完全實現了自主研發,這代表了中國有極深的技術創新潛力。大家有機會參與一個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上海光源和自由電子激光的發展以及現在關于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的計劃非常振奮人心。希望在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出光的時候前來參加慶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