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八屆國際跨媒體藝術節:“帶電的孩子”是一種日常
曾經科幻想象中的超能力,不少已成為當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0月17日,以“帶電的孩子”為主題的第八屆國際跨媒體藝術節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與UFO terminal未知終端同步開幕,以百余件作品展現藝術家對于技術與數字等話題的探討。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跨媒體藝術節呈現了國內外90組、近200名藝術家的百余件作品,藝術家來自阿根廷、瑞士、奧地利、德國、美國、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地區,作品涵蓋涉及人工智能(AI)藝術、虛擬現實(VR)/混合現實(MR)藝術、生成藝術、影像藝術、裝置藝術等多種形式的創作媒介。

展覽現場
藝術節以“帶電的孩子”為主題,源自1988年中國第一部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電影中那個少年意外擁有了人體發電的超能力,而今,“帶電”卻已是日常生活的“默認配置”。主辦方告訴記者,“帶電的孩子”隱喻著每一個與技術與能源高度綁定的個體:在屏幕間穿梭,在算法下前行,曾經科幻想象中的超能力,已轉換為人機融合的當下現實。
藝術節通過多個單元展開,其中“我的幻肢投了贊成票”單元探討算法如何成為感官的延伸。例如,阿根廷藝術家保拉·加埃塔諾·阿迪的作品《瓜納克克斯》是一項融合科技、歷史與詩意的行動,呈現的是讓機器人重走安第斯山解放之路;而蔡宇瀟的《靈境之后室》回望錢學森的靈境哲學,王霽以《拉普拉斯妖之死》編織記憶矩陣,劉衛借《隱形人》讓演員在數字渲染中消弭自我,直面虛擬存在的身份困境。

保拉·加埃塔諾·阿迪的作品《瓜納克克斯》

展覽現場,“豐饒即一切”單元
“豐饒即一切”單元來自中國美術學院媒介展演系師生,他們以跨媒介巨構形式,用荒誕派戲劇場景探索人類困境的視覺呈現。而在“星球赫茲”單元中,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的影像作品《古爾德》以為著名鋼琴家格倫·古爾德繪制了一幅另類肖像為引,探討了創作中的控制與自由等問題;劉窗《比特幣礦和少數民族田野錄音》呈現能量流動對地理文化的重塑,武子楊《鴿子傳奇》則借AI敘事構建黑色寓言,以鴿子為符號,交織著戰爭記憶、AI考古、技術哲學與文明的關系。

劉窗《比特幣礦和少數民族田野錄音》

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古爾德》
“頻閃的史間”單元則呈現的是一場技術記憶的視覺考古。其中,呂藝杰《寄往未來伊始》以AI重演晚清科幻,石青《錢學森與長江計算機》構建關于系統思想的另類敘事,謝瑞持的實驗CG動畫《閣樓》以影像“重建”記憶的裂隙。
此外,德國電影人與媒體藝術家哈倫·法羅基的《平行I-IV》是一部電影,探討了計算機生成圖像(CGI)的演變及其內在的視覺哲學;趙航晨的《野啟未來詩》利用AI挑選了人類歷史上以26個字母命名的著名企業與組織,揭示技術權力結構中所內含的不平等問題;管子抒的《氧》則是一件以3D建模與編程構建的沉浸式互動作品,探討虛擬環境中“生命支撐”的象征意義。

展覽現場
展覽將持續至10月30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