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危急時刻,車門為何拉不開?

10月13日,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發布通報,當天凌晨3時18分許,天府大道南段發生一起交通事故。當事人鄧某某駕駛車輛與前方同向轎車發生碰撞,隨后越過道路中央綠化帶,起火燃燒。
從網上流傳的視頻看,在車輛已經燃起大火的情況下,多位路過的群眾沖上前,輪番砸車窗、拉車門,試圖救出駕駛人。媒體報道稱,有人用扳手砸開了主駕駛車玻璃的一半,但車門無論是從外面還是里面,都打不開。
后經媒體報道,涉事車輛是售價52.99萬元起的小米SU7 Ultra。盡管鄧某某的酒駕行為是導致這次事故的重要因素,但正如救援者所說,如果當時車門能打開,或許能把司機救出來。可惜,一切沒有如果。
回顧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交通事故,車門在緊急情況下無法打開的問題,并非小米汽車獨有,多個品牌都曾出現過類似情況。這讓公眾既氣憤又不解:為什么每到這種救命時刻,電動車的門把手總拉不開?
01、從剎不住的智駕,到打不開的車門
實際上,不只是新能源車,燃油車也存在類似的風險。安全性高低,最終考驗的是車企的技術與良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創始人王堅曾說,“汽車是最后一個被電氣化改造的行業”。他認為,從電氣化的發展歷程來看,汽車行業在電動化變革方面相對滯后,是繼消費電子、通信等領域之后,最后一個且最為關鍵的歷經電動化、智能化變革的行業 。
不過,在這個改造的過程中,車企往往容易忽視機械式構造的重要性。當前,許多新能源車采用的是隱藏式/半隱藏式門把手,小米SU7 Ultra就屬于后者。
所謂隱藏式門把手,是指將傳統外凸式凹槽門把手,在非使用狀態下,完全融入車門里的一體式設計。當需要開啟車門時,拉手組件在電子系統的操控下才會自主彈出。從類型劃分,隱藏式門把手可以分為旋轉式、平推式、翻轉式、固定式等。這造成現在市場上,有著很多讓人摸不著頭腦,五花八門的開啟方式。
半隱藏式門把手則是保留部分凹槽外露,僅將凸出部分融入車門中。

這些設計在新能源和燃油車上都有應用。比如新能源陣營中,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全系采用隱藏式門把手,小米SU7、問界M8、大眾ID.4則采用半隱藏式門把手。燃油車中,奔馳E級、路虎攬勝采用了隱藏式門把手,奧迪A5L、寶馬X3使用了半隱藏式門把手。
考慮到安全性,無論是隱藏式,還是半隱藏式門把手,車企普遍會在車內提供機械備份,讓車輛在日常使用時通過電機驅動連桿機構彈出把手,極端情況下可通過內部機械結構手動開啟。
設計初衷是好的,只是效果不夠理想。
相比傳統門把手,隱藏式、半隱藏式門把手更主要的優勢在于美觀和降低風阻。雖然現在市面上幾乎所有新能源車都采用了這樣的設計,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那時只有極少數的頂級跑車才會配備隱藏式門把手。后來,隨著特斯拉席卷全球,隱藏式門把手才作為“彰顯科技感”的標志性配置,在各種車型上全面鋪開。
和手機的觸控屏一樣,新能源車不配個隱藏式門把手,好像就不配談“科技感”。
但這類“科技感”門把手最大的問題就是結構復雜,且依賴電信號,失效的可能性要高于傳統的機械式門把手。因此,像奧迪A5L這樣采用半隱藏式門把手的車型,凹槽里面還藏了個應急拉線,保留了更可靠的機械構造。小米YU7也在門把手上增加了外部機械結構,但跟奧迪A5L不同的是,它沒有設置單獨的開關。

▲奧迪A5L半隱藏式門把手
中保研2024年碰撞測試報告顯示,配備純電控隱藏式門把手的車型,側面碰撞后開啟成功率僅有67%,遠低于傳統機械門把手的98%。
近年來,國內外確實出現過不少采用隱藏式門把手的電動車,在事故發生后車門無法打開的情況,引發車主投訴。但由于法律層面的一系列問題,其中存在不小的灰色地帶,還沒有車企需要為此承擔責任,因此多國的管理機構以發布警示和調查通告為主。
一些車企大佬也批評過隱藏式門把手,比如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曾在直播中表示,隱藏式門把手存在重量大、密封性差,噪音大等問題,但最為關鍵的還是不夠安全。“要用電來驅動,一旦缺電的時候,碰撞的時候它打不開,已經有這樣的案例了。”
車企宣傳的隱藏式門把手的另一個優點——節能,也并非消費者預想的那么好。魏建軍直言,隱藏把手的唯一作用只是減少風阻,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9月27日,央視網在《“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痛點該重視了》一文中稱,其對風阻的影響不到0.1%,對續航增益可以忽略不計。
02、機械式門把手,也不能獨善其身
事故發生后,為什么救援人員無法打開車門?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稱,原因可能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碰撞后乘員艙是否保持完整,車體結構是否出現嚴重變形和擠壓的情況;二是車門本身是否出現嚴重問題,導致所有解鎖機構和路徑完全失效;三是碰撞后車門是否會自動解鎖。
“現在所有的碰撞測試中,都有專門的一項去評價車門是否能正常開啟。假設車門本身的解鎖機構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車體結構變形嚴重,可能就會出現車門無法打開的情況。”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當A柱、B柱受損出現彎曲,車門與車體結構的縫隙可能消失或者錯位,車門被受損的車體擠壓,嚴重時就會出現無法打開的情況。再有,車門鉸鏈脫落,門鎖卡爪斷裂,也很有可能讓車門無法打開。
從車門把手本身的角度看,隱藏式、半隱藏式門把手都會采用電信號,因此事故發生后打不開車門的最大原因,是電信號被切斷了。如果沒有保留獨立的機械解鎖通道,電信號消失就會造成車門無法開啟。

“電子門把手需要靠整車的12V低壓電維持工作,如果在碰撞時低壓電斷了,就開不了。機械門把手是機械結構開關,只要不從車內鎖止,外部打開是不會失效的。”一位新勢力車企的工程師告訴《財經天下》。
因此除了單一的電信號外,機械式結構和其他“冗余設計”是提升安全性的必要手段。比如某品牌宣稱的冗余設計,包含了車內機械拉手、車外機械門把手、雙低壓電源、碰撞前中控解除鎖定。
除了車體結構變形的因素,碰撞后車門是否自動解鎖,也對能否及時救援至關重要。“有些碰撞測試呈現的結果是,車體結構和車門都沒出現嚴重的形變,車門可以正常打開。但是這個車有自動落鎖功能,碰撞后并不能自動解鎖,就造成了外部人員無法打開的情況,需要拉車內的門把手才能開啟。”有汽車博主表示。
然而在現實中,事故發生的實際情況往往與測試和試驗并不相同。
2022年7月,一輛油電混動MPV(燃油車)在高速上發生事故,車頭發生變形并開始冒煙起火。令人遺憾的是,盡管這輛車配備了傳統機械式門把手,雙閃警示燈也正常亮起,低壓電源未中斷,但車外的救援人員依舊沒能打開車門,導致車內一人不幸遇難。
事后的一些分析認為,雖然該車說明書中標示了“氣囊展開后車門解鎖”,但也補充說明了“根據撞擊力度或類型,系統可能不工作”。專業人士分析稱,解鎖信號未被有效傳達,可能是因為控制模塊損壞或信號線斷裂。
換句話說,現在燃油車上的很多零部件和模塊都是電控的,車門鎖也并非完全是機械式。在上述汽車博主看來,燃油車的自動落鎖、解鎖,其實也是靠電信號傳遞給馬達的,理論上存在解鎖失效的可能性。“機械與電控系統都有可能失效,這條鏈路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嚴重問題,車門可能就打不開,沒有絕對的安全。”
03、噱頭設計,可以休矣
隱藏式門把手的濫用,很可能要畫上句號了。
9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就《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以下簡稱《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每個車門(不包括尾門)應配置具備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外把手。當鎖止裝置處于鎖止狀態,且發生不可逆約束裝置展開或動力電池熱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側車門應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況下,通過車門外把手開啟車門。每個車門的車門外把手在任意狀態時,相對車身表面應具備手部操作空間。
《要求》還指出,每個車門(不包括尾門)應配置具備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內把手,按相關規定的方法進行試驗,應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況下,通過具備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內把手釋放門鎖并開啟車門。若裝備電動式車門內把手應同時配備具有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內把手,作為機械應急車門內把手。
按照新標準,現在市面上采用隱藏式門把手的車型幾乎全軍覆沒,都需要重新設計。

新華網報道稱,當前針對汽車車門把手,國外暫無相關標準。國內現有相關標準僅對門把手的耐久、強度、耐高低溫、耐振動等提出了技術要求。從發布電動汽車電池新國標,要求升級為不起火、不爆炸,到要求汽車企業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且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再到擬出臺標準規范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這些政策舉措都是對中國優勢產業蓬勃發展的保駕護航。
除了隱藏式門把手,新能源車上還存在著一些充滿安全爭議的設計,比如單踏板模式、電子外后視鏡、半幅方向盤,集成絕大部分功能的全觸控式中控屏等。
最快出現改變的,很可能是實體按鍵的回歸。
歐洲新車安全測試機構Euro NCAP宣布,自2026年1月開始,所有參與測試的新車必須為轉向燈、危險警告燈(雙閃)、喇叭、擋風玻璃雨刷,以及緊急呼叫系統(SOS)配備實體按鍵,才有資格獲得最高的五星級評價。
顯然,歐洲市場已經注意到了實體按鍵減少后引發的安全問題。Euro NCAP高層表示,觸控屏的過度使用是整個行業的問題,幾乎所有車企都將重要功能的開關轉移到了中央觸摸屏上,迫使駕駛員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增加了分心導致事故的風險。
不少巨頭車企之前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奔馳、寶馬、大眾、現代、法拉利紛紛表示將迎回實體按鍵和旋鈕,并且已經在新車型上做出了改變。
歸根結底,汽車的本質是從A點安全移動到B點的交通工具,需要經受各種復雜環境的考驗。它是“帶智能終端功能的交通工具”而非“移動的大號手機”。畢竟安全是不容妥協的基石,任何微小的設計疏漏,都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代價。
(作者 | 石頁,編輯 | 田夢,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本內容來自財經天下WEEKLY)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