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來論|中國與亞洲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合作恰逢其時
全要素生產率由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于1942年提出,是全部生產要素投入不變條件下,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技術進步或者創新等“難以衡量”的因素效率提升產生的額外經濟增長,也就是產生“1+1>2”的效果。也可以說,全要素生產率是一個國家運行的效率,已越來越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性
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與美國等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也低于日本、韓國。美國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全球領先,亞洲國家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總體大幅低于美國。最新佩恩表10.01版顯示,2019年亞洲國家僅有新加坡、韓國和日本的全要素生產率達到美國的60%以上,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全要素生產率分別為美國的59.6%、49%和44.7%,印度和蒙古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分別為美國的44.3%和32%。
改革開放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大部分年份都低于美國。改革開放后,生產力得到大幅解放,全要素生產率也隨之提升。1978—2011年的大多數年份里,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高于美國,2012年開始,又低于美國,此后的2013、2014、2016年出現一定程度反彈,但整體呈波動下降趨勢。美國同期則保持平穩的增長率。根據最新佩恩表10.01版顯示,2019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相當于美國的40%?;仡櫲枕n歷史,1980年,日本基本完成工業化時,全要素生產率超過美國的80%,1991年,韓國在此發展階段時,全要素生產率為美國的60%,這兩個數值是日韓追趕美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峰值。如果延續目前中美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到2035年,也就是黨的二十大確定的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候,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對美國的追趕,將遠低于日韓在1980年和1991年的水平,與高質量發展顯然不匹配,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無論在量和質方面都有提升空間。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2024年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1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2%,基礎設施投資以及資本等要素對推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用下降,中國經濟增長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驅動,由主要依靠資本投入向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更多通過制度建設、科技創新等釋放要素活力,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高質量發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亞洲國家是重要合作伙伴
亞洲國家同我國山水相連,是我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合作伙伴,至少有三方面優勢。一是科技創新突出。亞洲已成為全球高端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轉移重要目的地,東亞成為全球研發和創新密集區。清華大學聯合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發布的《國際科技創新指數2024》顯示,亞洲已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聚集地,科技創新力指數排名前三均為亞洲城市,排名前10的城市中亞洲城市占六個。據華東師范大學發布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100強(2024)》評估,綜合排名前30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有三分之一在亞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GII)2025》顯示,在全球139個經濟體中,東亞和東南亞仍是全球創新的核心動力區,在企業研發、教育與創新基礎設施方面表現突出,貢獻了全球強有力且持續的研發投入、高科技出口和創新產出,有六個經濟體躋身全球前25位。前十名中,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分列第四、五、十位,中國首次躋身前十。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的“東京—橫濱”,躍居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榜首,成為全球第一大創新集群。
二是人力資本豐富。亞洲國家中,南亞、東南亞人口相對年輕,勞動力市場靈活。國際人才組織聯合會2025年6月發布的《全球人才流動趨勢與發展報告2025》顯示,世界主要國家人才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的國家中,亞洲占據四席,韓國、日本、中國分居第二、四、五位,人才中心呈現從歐美向亞洲擴散趨勢,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分列人才規模的第一、三、四、五位,世界人才中心正在從歐美向亞洲擴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三是人工智能成為區域經濟增長重要引擎。2025年7月舉辦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報告2025》顯示,排名前十的國家中亞洲國家占據一半,在人工智能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根據谷歌、淡馬錫和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2024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東南亞地區成功吸引了超過300億美元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投資。據預測,至2030年,人工智能有望助力東南亞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10%至18%,帶來高達1萬億美元的潛在增值。談判過大半程的《數字經濟框架協議》(DEFA)有望進一步強化跨境數據協同治理,推動建立更加可靠、精確的人工智能系統。
如何合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024年亞洲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60%,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持續推進,為地區國家新質生產力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獨特的時代機遇。
我們應加大與周邊國家合作,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中國應繼續同亞洲國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全球發展倡議更好落地生根。積極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3.0 版建設,全面實施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打造人工智能合作新增長點。促進我與亞洲國家人才流動,吸引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人才引進通道。同時,穩步擴大金融、貿易、物流、信息服務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特別是與亞洲國家開展醫療、教育、養老等服務業之間的交流,推動形成大市場。大力促進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發揮好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先行先試和引領作用,提升跨境電子貿易水平。加強供應鏈合作,讓中國大市場成為與世界特別是亞洲國家共享的大市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