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每年創造一個“世界第一”,上海高端海洋裝備領域全鏈條創新
在上海長興島,一段5公里的岸線及后場區域幾乎被待交付、待調試的140多臺港機設備填滿。
這一“滿負荷”的景象并非偶然。眼下全球港口正加速向智能化轉型,純人工操作的港機設備面臨轉型升級,新設備需求旺盛,上海振華重工集團研究總院副院長曾鵬表示,每年新增訂單量穩步走高,振華長興基地的生產可謂熱火朝天。
在長興島上,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介紹,“現在液化氣船型需求強勁,特別是乙烷和丙烷,遠期還看好氨的大宗運輸,所以氨燃料船型也有需求。還有不少船東下單集裝箱船型。”
長興島是中國船舶海工產業核心承載地。這里聚焦智慧港口與海洋裝備技術,以振華重工的港機、江南造船的船舶、長興海洋實驗室的科研三大標桿為“窗口”,通過智慧港口技術、綠色智能船舶數字化建造、深海裝備關鍵技術等,立體呈現上海高端海洋裝備領域全鏈條創新能力,點亮長興島“世界先進的海洋裝備島”特色名片,助推海洋裝備全球化合作。

振華長興基地的港機。
每年一個世界第一
在重型裝備制造行業,成立于1992年的上海振華重工集團抓住了全球化中世界貿易集裝箱運輸機遇,在成立后的短短幾年內便搶占了港口裝卸設備這一細分市場的世界龍頭地位。如今,上海振華重工集團打造的岸橋產品占據世界市場份額70%,場橋產品占據世界市場份額50%,其打造的多樣化產品已進入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
港機是高度定制化的產品,持續克服難題的過程本質上也是不斷應對定制化場景下的各類差異化需求,最終打造出更完善、更具適配性的解決方案。曾鵬表示,振華重工去年研發投入15億元,多年來以“每年打造一個世界第一”的創新理念構建完整的研發體系,累計創造出50多項“世界第一”。其中,雙四十英尺箱岸橋、上海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12000噸全回轉起重船等產品均代表了“中國制造”的水平。
“我們以市場為導向,適度超前研發,等到用戶提出需求后,我們會從工具箱中尋找,看看哪些技術我們能用得上。”曾鵬說,這個工具箱里儲備了近百個課題。“我們每年會有100個課題探索,提煉出30個新創造,從而迭代出5個新產品,力爭創造一個 ‘世界第一’。”
“設備是公開的,人家站在底下看一眼,大致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這樣的技術焦慮困擾曾鵬。但他認為,“真正學不到的,是我們這些工程師多年的技術沉淀,有些核心技術并不在圖紙上。”為了守住上海振華重工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我們現在不斷鞭策自己,保持技術發展的高速度,走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路線。”
曾鵬說,他剛進公司時,“設備矮矮小小的,現在再看這些設備,大型化趨勢非常明顯,智能化應用非常迅猛,用戶對設備的舒適度、綠色環保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已經進入創新的深水區,挑戰必然愈發艱巨。這幾年,我們也在不停思考這個問題,希望持續保持行業領先。”
從跟跑到領跑
同港機一樣,造船業也是定制化生產的離散行業。胡可一表示,造船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船舶設計、流體力學、船體結構、環保、材料、焊接、油漆涂裝、電器控制、智能化系統等各種領域,集國家工業之大成,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造船工業水平上去了,國家的工業水平也上去了,能造出船舶的國家,其工業也都是很厲害的。”
胡可一是上海市政府參事,也是中船集團首席專家,深耕造船業40多年。他見證了中國造船業從跟跑邁向領跑,中國船廠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提高。過去,“其他國家造什么,我們就跟在后面造,后來我們開始并跑。現在某些船型我們已經超過了其他國家,就變成他們跟跑、我們領跑。”
造船業是注重可靠的保守行業,容不得半點差錯,但也因此制約了顛覆性創新。這就導致,“大家覺得某艘船好,也不是說只有你一家能造,別人也能造,別人價格低點,大不了效率比你慢點。”傳統造船慣例就是根據母型船的設計改進,這樣的擔憂倒逼造船廠關注前瞻性技術,通過實驗、模擬件、工程計算分析與驗證進行預演,實現船舶制造創新。
2017年,江南造船自主研發超大型乙烷運輸船并開發了B型艙。“當時國際上最大的液化氣貿易商認可了我們的船型,他們跟船東講,你們要運這個貨,就去找江南造船。后來五六家船東都來找我們做創新。”江南造船因此接下了40多艘該船型訂單。這讓胡可一看到,造船業的長遠發展必須把脈市場,視野廣闊,不能總盯著眼前,要基于基礎技術研究實現自主創新。
“造船業是充分競爭的市場,充分競爭就會推動創新,推進優化、改進、改革、改良。”胡可一認為,造船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苦練內功,加強研發,不斷創新,縮短迭代周期,優化設計,降低設計成本,提高船舶性能,降低油耗,也要提升效率,加快交付。同時把握引領市場的主流船東需求,關注法規走向,加強前瞻性布局。
“船舶行業的特點是造船周期比較長,所以人才的成長周期也長,我們內部要加強人員培訓、知識管理和數據共享。1950年我們成立了江南技校,歷史悠久,我們一直保留著技校來培訓大量基礎技術工人和基層管理者,這對提高效率至關重要。”胡可一表示。
而創新鏈條的科研支撐則來自長興海洋實驗室。從小組立無人生產線、智能焊接技術、智能綜合電力系統,到深海重載采礦車、多自由度波浪補償棧橋——多項關鍵核心技術誕生于這個實驗室。這些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更保障了“東方紅3”等高技術船舶的深藍征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