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留住那些讓我們深夜淚流的朋友圈
近日,話題“人去世了微信朋友圈會消失嗎”在網上引發關注。微信方面回應稱,從今年9月開始,微信對長時間不使用的微信賬號已不再進行回收處理,不活躍賬號的朋友圈內容同樣不會清理。
這一消息引發廣泛關注,許多網友稱贊這是對數字生命的尊重,也再次引發人們對逝者社交賬號等數字遺產如何處置的討論。
應當說,平臺不再回收和清理社交賬號,是一種進步。不更新了、不活躍了,就要被清理,這其實是一種功利化的商業邏輯,也即不產生經濟價值就等于沒價值。但人類從來不是冰冷的數字符號,哪怕一個人去世后,其朋友圈、社交平臺上的足跡,依然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有網友表示,因為害怕媽媽的微信賬號被回收,“每天就在上面玩一會小游戲,有時候用她的賬號給另一個小號發一些我想對她說的話”;也有網友稱,“父親突然心梗去世5年了,感謝朋友圈還在,還能看到他最后一天早上去跑步,吐槽某個新聞,轉發一點雞湯,就好像還在一樣”……由此可見,人走了,但留下的一些社交賬號,成了生者的某種情感寄托。
所謂數字遺產,是指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所有的網絡權益和財產。比如,微信、支付寶賬號里的錢是,各種社交賬號本身也是。也許這些數字遺產并沒有什么經濟價值,但是對于逝者的親友來說,卻可能是彌足珍貴的“遺物”。它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遺產,對應的是一些有著特定需求的人。
生命通過生活點滴被記錄的方式得以“延續”,思念通過回看親友的過往得以滿足,這既是社交媒介的場景賦能,也是人類表達情感方式的豐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何嘗不是人類社會形態及其人文理念的一種進步呢?
當今,我們越來越縱深地生活在一個多彩多元的網絡時代。無數的文字、圖片、視頻,哪怕只是簡單的點贊、轉發、留言互動,都是一個人“社會關系總和”無法分割的一部分,乃至構成了一個人的網絡人格。
也許以后,人們臨終之際,將像分配自己的物質財產一樣,為自己的社交賬號如何處理立下遺囑。這一方面要基于平臺技術的進步,如更大的內存、更久的保存能力等;另一方面也有賴于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這就需要立法部門、倫理專家、社交平臺、廣大民眾等群體集體貢獻智慧,去達成新的權責平衡。
當然,在滿足生者各種情感需求的同時,對于逝者的權益也要保持充分的尊重。比如,逝者賬號里的聊天記錄、通訊錄等,可能屬于逝者個人不愿他人知曉的隱私,應謹慎授予賬號登錄、查看等權益,哪怕是親屬。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呼吁,“提高各國政府和其他的信息生產者與擁有者的認識,即必須盡一切可能按原始的形式保護世界的數字化記憶”。所謂“原始的形式”,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活著的時候是什么樣,離開的時候也保持什么樣”,這同樣是對逝者的尊重。
數字遺產時代真的到來了。留住那些讓人深夜淚流的朋友圈,只是第一步,隨著大數據、AI時代的到來,未來該如何處理每個人的數字遺產,我們需要思考的和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