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普 | 冷空氣來襲,警惕心血管危機——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秋冬季防護指南
冷風過后,秋褲上身,暖氣開啟。對健康人群而言,季節更替不過是添衣保暖的日常調整;但對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每一次降溫都如同一場考驗,稍有不慎便可能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結構性心臟病科主任井西波指出,寒冷是心血管系統的“隱形殺手”。了解低溫對身體的影響機制,掌握科學防護措施,是每一位心血管疾病患者安然過冬的關鍵。
冷空氣對心血管做了什么?
揭秘寒冷背后的人體生理機制
當人體暴露于低溫環境時,為維持核心體溫,會啟動一系列生理反應。這些本為“自?!钡臋C制,卻可能給心臟帶來沉重負擔。
1.血管收縮→血壓飆升
寒冷刺激下,皮膚和外周血管反射性收縮,以減少熱量散失。好比原本通暢的“血管通道”突然變窄,血流阻力增大,血壓迅速升高。心臟必須更加用力泵血,導致心肌負荷顯著增加。
專家提醒:已有動脈硬化的患者,血管彈性本就下降,血壓波動更易引發腦出血或急性心腦血管事件。
2.心臟“加班”→耗氧量激增
為了產生足夠熱量抵御寒冷,同時克服血管收縮帶來的阻力,心臟會加快跳動、增強收縮力。這一過程使心率上升、心肌耗氧量大幅增加。
專家提醒:對于冠狀動脈狹窄者,心肌供氧與需求失衡,極易誘發心絞痛,嚴重時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
3.血液“變稠”→血栓風險上升
低溫環境下,人體凝血功能增強,加上冬季飲水和出汗減少,血液濃縮,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減慢。這種狀態如同“緩流河道”,容易形成血栓。
專家提醒:一旦血栓堵塞冠狀動脈,引發心梗;若阻塞腦血管,則可能導致腦梗死。
4.呼吸道感染→心臟“雪上加霜”
冬季是流感、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感染引起的發熱、咳嗽、缺氧等癥狀,會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進一步增加。
專家提醒:對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一次普通感冒也可能成為急性心力衰竭的“導火索”。
防患于未然
冬季心臟保健錦囊
面對寒冷的“壓力測試”,科學防護至關重要。掌握以下四點,為心臟筑起堅實防線。
一
保暖御寒,細節做起
1.穿戴“全副武裝”
外出時戴帽子、圍巾、口罩、手套,穿防滑保暖鞋。
2.“洋蔥式穿衣法”
多層穿搭(內層吸濕排汗、中層保溫、外層防風防水),便于根據室內外溫差靈活增減。
3.起床“三個半分鐘”
醒后平躺半分鐘;坐起后靜坐半分鐘;雙腳下垂床沿再等半分鐘,緩慢過渡體位,避免血壓驟降或腦供血不足。
4.溫差適應
從暖氣房外出前,先在門廳停留幾分鐘,讓身體逐步適應外界低溫。
二
生活方式,貴在堅持
1.運動“看天行事”
避免清晨氣溫最低時戶外鍛煉(尤其是5-8點,心血管事件高發時段);推薦上午10點后或午后進行室內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瑜伽、健身操等;運動前充分熱身,強度適中,以微微出汗、不感疲勞為宜。
2.飲食“溫軟清淡”
多喝溫開水,每日飲水量建議1500~2000ml,稀釋血液;飲食低鹽(<5g/天)、低脂、低膽固醇,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辛辣刺激、高糖高油食物,忌暴飲暴食。
3.情緒穩定,心態平和
避免情緒激動、焦慮、憤怒,這些都會引起血壓升高和心率加快,增加心臟負擔。
三
規范用藥,監測為先
1.堅持服藥不中斷
降壓藥、他汀類降脂藥、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等需長期規律服用,切勿因癥狀緩解或天氣轉暖自行停藥或減量。
2.定期監測生命體征
每日定時測量血壓、心率,記錄變化趨勢。重點關注天氣突變前后的數值波動,及時就醫調整治療方案。
四
接種疫苗,預防感染
1.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建議在每年10月底前完成,可顯著降低冬季感染風險。
2.適時接種肺炎疫苗
特別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可有效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
3.注意個人衛生
勤洗手、戴口罩,少去人群密集場所,降低感染幾率。
井西波表示,化解心血管疾病危機,核心在于知原理、懂預防、識預警。一旦出現突發性胸痛、胸悶或壓迫感、心悸、氣短、頭暈、眼前發黑、惡心嘔吐、不明原因的極度疲勞感、肩背或左臂放射性疼痛等癥狀,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切勿拖延。
此外,部分老年患者或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無痛性心?!?,表現為乏力、氣促、意識模糊等非典型癥狀,更需提高警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