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火災強制報告,倒逼“造車新勢力”守住安全底線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10月17日表示,截至9月,我國共實施汽車召回3230次,涉及車輛1.2億輛。市場監管總局還將創新召回監管體系,建立并推動實施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企業報告制度,汽車遠程升級報告制度,試點開展汽車安全沙盒監管制度。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一邊高歌猛進——產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今年前9個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1100萬輛——另一邊卻也有不少的風險需要掃除,特別是近期發生了多起新能源車著火事故,雖然屬于個別案例,但仍引發了不小的社會關切。
所以,本著“生命至上”的原則,不能輕忽任何一場新能源的火災事故,更要有實事求是、正視問題的態度。
早在2019年,市場監管總局就要求,新能源車在發生冒煙、起火事故后在12小時內報告事故的基本信息;2021年,又升級為車輛事故報告制度。這一次,市場監管總局再次強調了火災事故企業報告制度,以及試點安全沙盒監管制度。可以說,國家對新能源車的火災事故的監管報告制度一再升級、強化。
但是,公眾還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在新能源車發生事故之后,個別企業急于捂蓋子,甚至直接在現場摘下車標、“黑布遮擋”,進而投訴相關自媒體、網民的曝光內容。一些“造車新勢力”對交通事故(且不論原因如何)諱莫如深。捂著蓋著、藏著掖著,說不得、評不得,并不能提升新能源車給人帶來的安全感,形成了某種信息屏蔽。這既不利于獲取消費者的信任,也不利于企業提升車輛的安全質量。
市場監管總局強調建立新能源車火災事故報告制度,以制度刺破“信息黑箱”,構建安全防護網?,堅決杜絕因為企業延遲報告、隱瞞風險而積累、醞釀行業的信任危機。以通報機制倒逼企業技術革新,重塑產業鏈安全基因?:留足安全冗余,筑牢質量底線。
動力電池不能成為移動的“危險源”,智能系統不能淪為“失控黑箱”,生命之門不能在事故發生之后打不開。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既是技術的天花板,更是行業的生命線。此前,一些造車新勢力片面強調汽車的科技感、時尚感,但是新能源車不是“裝了4個輪子的手機”,是承載著一家人性命以及關涉到道路安全的交通工具。新能源車產業要行穩致遠,還需要夯實安全的基石。
我們看到,之前工信部發布《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擬要求飽受爭議的隱藏式門退出市場;這一次,市場監管總局強調了新能源車的火災企業報告制度。監管層正以生命至上的名義重構產業邏輯?,倒逼企業重寫產品設計的底層代碼。
安全不是成本,是底線。披露事故、正視問題、積極改進,才能提升新能源車的安全質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