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AI與老人相愛,誰來為“愛”買單?

作者:譚佳燦
編輯:潘利恒
近日,據媒體報道,美國新澤西州一名認知能力受損的老人在前往AI提出的“約會”途中不幸摔倒身亡。這款AI名為“比莉大姐”(Big Sis Billie),由Meta公司在兩年前推出,是一款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
在Facebook Messenger上進行的一系列浪漫對話中,這個虛擬的“比莉大姐”不斷向老人保證自己是真實存在的人,并邀請老人前往其公寓,甚至提供了具體地址。老人深信不疑,不顧妻子和子女的勸阻,堅持去見“她”,最終釀成悲劇。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官方微博
這起案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AI陪伴機器人在商業與倫理之間的巨大張力。
近年來,AI陪伴機器人成為不少獨居和空巢老人的選擇,他們經常與AI陪伴機器人聊天、傾訴以減少內心的孤獨感,彌補情感空缺。
據App figures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AI陪伴應用收入已達8200萬美元,預計年底將突破1.2億美元。截至2025年7月,全球消費支出累計達2.21億美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64%。
在AI陪伴機器人帶來經濟效益的背后,我們也必須冷靜地審視其背后所伴隨的一系列關鍵問題:AI陪伴機器人的市場規模能達到多大?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更重要的是,當機器深度介入人類最私密的情感領域時,又將引發哪些不可忽視的倫理風險與社會挑戰?這些問題須待我們深入探討。

在全球老齡化加速的背景下,獨居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等群體規模龐大,對情感支持、健康監測與安全保障的需求日益迫切。AI陪伴機器人應運而生,不僅填補了傳統養老服務的空白,更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成為養老產業中不容忽視的新增長點。
首先,龐大的剛需人群奠定市場基礎,潛在用戶規模超億級。
根據《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21—2022)》,中國失能、半失能老人已達約4400萬;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獨居老人數量為3729萬;而《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指出,國內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患病人數約1699萬。這三類群體對情感陪護、健康監測與安全看護存在共同且重疊的剛性需求,構成了AI陪伴機器人的核心用戶基礎,潛在服務人口規模超過千萬甚至逼近億級,為市場爆發提供了人口基本盤。
其次,產品功能持續升級,從“情感陪聊”走向“多維守護”。
早期的AI陪伴機器人多以簡單對話為主,如今已融合多模態情感大模型、健康監測與安全預警等多元功能。例如,重慶第一社會福利院引入的“裴裴”機器人,不僅能通過情緒識別進行心理疏導,還可實時監測心率、血壓等指標,并具備娛樂互動功能;韓國Hyodol機器人還能在檢測到老人活動異常時自動告警。

來源:重慶日報
產品功能的不斷豐富,使AI陪伴機器人從“情感補充”延伸為集陪伴、健康、安全于一體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契合老年人多層次需求,推動用戶付費意愿與市場價值同步提升。
最后,市場規模出現高速增長,復合年增長率達48%,AI陪伴機器人市場前景可期。
根據恒州博智發布的報告,2024年全球AI老年陪伴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為2.12億美元,預計到2031年將增長至31.9億美元,期間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8.0%。這一數據表明,該賽道正處于爆發式增長初期。若以中國老齡化速度和科技應用滲透率進行估算,伴隨技術成本下降和政策支持加強,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單體市場,中長期內市場規模突破千億元人民幣具有充分依據。
由上可見,AI陪伴機器人面對的是清晰且龐大的剛性需求,產品功能正不斷貼合實際場景實現升級,發展趨勢越來越明朗。

當前,AI陪伴機器人的發展呈現出三個方向:技術底層的情感智能化、交互載體的多元實體化,以及應用場景的垂直專業化。
情感智能化是AI實現深度陪伴的核心。當前AI的對話多為片段式,缺乏連貫性。未來,AI將能構建穩定、可定制的人格,并建立專屬用戶的“長期記憶庫”。
以Replika為例,該平臺通過融合Transformer語言模型與情感計算算法,逐步學習用戶的交流習慣與情緒變化,進而構建具有記憶與個性特征的陪伴形象。進一步看,在Character.ai的平臺上,用戶已不滿足于固定角色,而是期待參與AI人格的塑造與成長,推動其向高度可定制的“數字生命”方向演進。
在交互層面,多模態融合正極大提升陪伴的沉浸感。語音、圖像、觸覺等信號的整合,使AI陪伴機器人逐漸脫離機械對答,轉向更具生命感的互動。
高德納咨詢公司預測,到2028年,30%的財富500強企業將采用支持多模態交互的AI服務通道,反映出社會對自然、無縫溝通方式的普遍需求。
與此同時,AI陪伴機器人的載體也從手機應用擴展至實體機器人與混合現實空間,服務機器人市場迅速增長。根據2025年4月24日普渡機器人與德勤聯合發布《開放性的通用具身智能服務機器人生態》白皮書的數據,預計2035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接近1960億美元,為具身化陪伴提供了產業基礎。
例如,具備物理實體的護理機器人可協助老年人日常活動,而基于VR/AR的虛擬伴侶則能在三維環境中實現情境化互動,如蘋果Vision Pro及Anuttacon公司的技術演示所預示的那樣,陪伴體驗正從“隔著屏幕”走向“融入生活”。

來源:Apple 官網
隨著技術不斷成熟,AI陪伴機器人正逐步切入具體生活場景,承擔起專業化角色。在全球超過10億人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背景下,AI在心理陪伴與輔助干預方面展現出潛力,可提供即時傾訴與情緒疏導支持。面對老齡化社會挑戰,AI陪伴機器人也在老年護理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包括健康監測、用藥提醒與認知訓練等,從而緩解護理人力短缺壓力。
由此可見,AI陪伴機器人的演進并非意圖制造人類的替代品,而是逐步形成一種有邊界、具情境且高度個性化的新型關系形態。然而在其快速發展之下,情感真實性與責任歸屬等倫理議題也愈發凸顯,須待社會與行業共同面對。

AI陪伴機器人在緩解老年人孤獨感的同時,其所伴隨的倫理爭議也逐漸浮出水面,成為家庭與社會必須正視的新挑戰。這些爭議主要集中在情感真實性、數據隱私與責任界定三大層面,彼此交織,構成一道復雜的倫理難題。
首先引發關注的是情感真實性問題。一些AI情感陪伴機器人所呈現的“情感回應”本質上是算法對海量對話數據的模式匹配與生成結果,并不具備人類情感的生理與社會基礎。正如人民網所指出的,這類系統通過模擬共情來滿足用戶的情感期待,實則是以服務續費與用戶黏著為導向的產品設計。長期依賴這種單向度、可預測的“偽情感互動”,可能導致用戶逐漸脫離現實社交圈,削弱其處理真實人際關系的能力。斯坦福虛擬交互實驗室的研究進一步顯示,連續使用虛擬伴侶超過200小時的用戶,其現實社交意愿下降比例高達41%,說明這種替代性滿足正在悄然重塑人的情感結構。
除情感異化之外,數據安全是另一重隱憂。AI陪伴機器人在運行過程中持續采集包括聊天內容、地理位置、使用習慣在內的個人數據,其中不乏敏感信息。江蘇省消保委曾指出部分應用存在過度收集甚至越權讀取相冊、瀏覽記錄等行為。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數據的使用邊界,例如2025年澎湃新聞曝出,xAI公司在未充分告知用戶的情況下,公開了超過37萬條與聊天機器人Grok的對話記錄并被搜索引擎收錄。這類事件不僅侵犯隱私,更可能使老年人等弱勢群體陷入信息濫用風險。
而當技術風險轉化為實際損害時,責任認定卻面臨法律滯后帶來的困境。AI系統的輸出具有概率性、生成性及黑箱特性,即便開發者亦難以完全預判其交互后果。文中開頭所述老人受AI誘導外出而身亡的悲劇,正暴露出當前法律在界定平臺、開發者與用戶之間責任比例的空白。是算法缺陷、交互設計誤導,還是用戶理解偏差?在多主體參與的技術鏈中,歸責機制仍缺乏清晰標準。
由此可見,AI陪伴機器人所帶來的不僅是技術便利,更是一場對現有倫理框架與制度回應能力的考驗。在市場規模持續擴張的背景下,如何構建兼顧技術創新與倫理約束的治理體系,已成為行業與社會無法回避的課題。

AI陪伴機器人的快速發展,既是科技進步對人類社會需求的回應,也折射出現代社會日益嚴峻的情感缺失與養老困境。
未來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通過健全的倫理規范與法律框架,引導技術向善,確保其服務于人的真實需求,而非將情感完全異化為商業產品。唯有在創新與約束之間取得平衡,AI陪伴才能真正成為照亮孤獨的溫暖之光,而非遮蔽現實的數字孤島。
參考資料:
1. 第一財經,《AI聊天機器人誘導線下約會,一位老人死在尋找愛情的路上》,2025年
2. 中國新聞網,《情緒價值為你拉滿!養老情感陪護機器人“裴裴”上線》,2025年
3. 上觀新聞,《AI數字人與老年人聊天辦妥業務,入選聯合國機構“人工智能向善”案例》,2024年
4. 中華網,《AI主播圍獵老年人騙錢:張嘴就是“姐”情感話術誘導購買》,2025年
5. 人民網,《人民網三評價“AI伴侶”之一:不能忽視情感倫理》,2024年
6. 澎湃新聞,《馬斯克旗下xAI被曝隱私問題,37萬條用戶聊天記錄遭公開》,2025年
7. 學習時報,《筑牢人工智能發展的安全屏障》,2025年
8. 網易新聞,《銀發科技新藍海:老年陪伴機器人千億市場突圍,破解獨居老人情感孤獨剛需》,2025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