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機器人組團上崗、項目工程數字化,浦東機場的智能制造讓國際工程師代表團變身“夸夸團”
奧?!づ逄乩梗∣usan Petras)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斯洛伐克工業大學的教授,21年前曾到訪上海。10月16日,當他重返上海,來到浦東國際機場四期擴建工程航站區的施工現場,他驚嘆于上海智能制造的科技創新水平在過去21年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讓我驚喜的是正在積極引入新的創新材料和新技術,并且能和國際前沿趨勢保持同步,執行效率非常高。”奧?!づ逄乩垢嬖V澎湃科技(www.ditubang.cn)。
當日,作為2025全球工程大會的一個環節,包括奧?!づ逄乩乖趦鹊谋姸鄧H頂尖工程師參訪團報名參與了由上海市科協承辦的七大工程能力工作坊。
據了解,工作坊緊扣“工程塑造綠色未來”的大會主題,聚焦城市更新、資源再生、智能建造、航空制造、海洋裝備、軌道交通、綠色能源7個領域。
在以“智能制造”為主題的浦東國際機場四期擴建工程航站區施工現場,37款建筑機器人、數字化平臺管理層、展翅翱翔的飛鳥翼等智能建造設備給現場近60位參訪團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37款建筑機器狗 澎湃新聞記者 喻琰 圖
37款建筑機器人成為工地上的“新工友”
浦東機場四期航展區項目工程總占地面積15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96萬平方米。T3航站樓是四期工程中的核心工程,位于浦東國際機場T1、T2航站樓及衛星廳南側,提供出發候機、到達及中轉服務,設計容量5000萬人次。
在展廳現場,一款巡檢機器狗吸引了多位外國工程師的目光。這款巡檢機器狗能夠獨立完成工地安全、設備狀態、物料管理等任務。由于配備了高精度傳感器、高清攝像頭和激光雷達,它可實現實時數據采集與環境感知,自動識別潛在風險并生成報告。
還有一款地墻鋼筋焊接機器人,能通過遠程控制,將原本煩瑣的脫模、移位、定位、合模等流程壓縮至1小時內,工作效率提升80%以上。上海建工浦東機場四期航站區工程建設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秦毅介紹說,施工現場共有三類共計37款建筑機器人,包括加工制造類機器人、現場管理類機器人、施工類機器人,它們組成了獨特的“智能機器人方陣”,分別應用于不同的施工場景和功能,例如四輪激光整平機器人、安全巡檢機器人、全位置爬行焊接機器人、超大管徑管道焊接機器人等。這些“新工友”的加入不僅有效減輕了人力勞動強度,提升了工程質量和效率,更帶來了經濟效益。

這款巡檢機器狗吸引了多位外國工程師的目光 主辦方 供圖
“以整平機器人作業為例,目前我們已累計使用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預計總使用面積將達到70萬平方米?!鼻匾愀嬖V澎湃科技,在大規模應用建筑機器人的過程中也積累了大量真實的施工參數、操作數據和管理經驗。這些成果不僅優化了當前項目的管理,也為未來在中型乃至更多工程項目中的推廣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外,為了讓37款建筑機器人更好地協同應用,上海建工還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個施工機器人集成管理平臺,對現場各類機器人進行統一監控與調度。據上海建工浦東機場四期航站區工程總工程師張松透露,機器人大規模應用使施工高峰期用工量控制在6000人,遠低于傳統模式的萬人需求?!凹瘓F計劃基于此次浦東機場項目積累的智能建造與機器人使用經驗,可能會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推廣?!鼻匾惚硎尽?/p>
數字化信息管理:讓項目工程擁有一顆“數字大腦”
除了建筑機器人,這座工地還擁有一個“數字大腦”,融合了人工智能、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改變了過往傳統的大型工程建設模式。
總承包數字化管控平臺內容包括安全管理、質量管理、工程管理等,能通過精準的資源調配、風險預判和全流程數據共享,實現降本增效。比如,數字監理平臺,能夠通過電子化記錄替代紙質表格,能節約紙張成本約124萬元,同時能節約監理人員工時成本約210萬元。

總承包部數字化管控平臺 澎湃新聞記者 喻琰 圖
值得注意的是,浦東機場四期是上海建工首次在項目部層面成立數字化管控中心的項目。數字化管控中心的設立,標志著項目管理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邁出了關鍵一步。
據了解,近兩年來,在南下工程施工工序管理過程中,項目積累了近3萬份工序數據表、15萬張驗收舉牌照片以及200萬個質量記錄參數值,在保證超級工程質量管理可控的目標下,形成了基于數字化的施工工序大數據庫。
“這些數據構成了完整的工程數字檔案,使施工全過程可視化、可追溯?!爆F場講解員介紹。數字化管理讓項目團隊能夠在施工現場實時調取信息,確保每道工序質量可控,也為后續智慧工地建設提供了可參考的樣本。
展翅翱翔的“飛鳥翼”
從高空俯瞰整個T3航站樓,整體建筑外形呈起伏流線形,如展翅翱翔的飛鳥,與T1、T2的“展翅”“騰飛”造型相呼應。T3創新地采用了“雙主樓與交通中心一體化”的結構布局,是國內首創的航站區構型。
為什么取名為“飛鳥”?據現場的講解員介紹,T3出發廳的整個屋蓋由17根“飛鳥柱”支撐,呈現出飛鳥翱翔的形態,所以將其命名為飛鳥柱。整個飛鳥柱采用460級高強鋼,板厚達120毫米,是目前國內建筑工程的極限規格。為匹配飛鳥翱翔的姿態,鋼構件需進行彎扭加工,這一工藝在國內是首創。

飛鳥柱展區,外國工程師正在試戴VR設備 主辦方 供圖
“我們的工匠像‘捏泥人’一樣,通過成千上萬個微小的調整點,將120毫米厚的鋼板一點點塑造成飛鳥柱的曲線。”講解員介紹說。這種高精度的控制讓每個變形點更細、更柔,最大程度保留了鋼材的平整與質感,也讓“飛鳥翱翔”的建筑形態得以精準呈現。
目前,“飛鳥柱”與“羽毛桁架”還未實體吊裝?,F場可以通過VR技術,讓嘉賓們提前感受未來航站樓的空間感,浦東機場四期預計在2028年左右開飛,屆時可以在出發廳參觀。
中國智能建造的魅力
弗朗西斯·莫羅(Francis Moro),目前就讀于英國巴斯大學,主修機械工程,特別關注流體動力方向。他來參加這次工作坊,是希望能夠將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更好地與實際工程建造相結合。
“我對人工智能巡檢系統、建筑機器人印象特別深刻?!蹦_認為,人工智能巡檢系統利用視覺識別和傳感技術,實現了自動化巡檢和風險檢測,能大幅減少人工干預,提高了效率與安全性。他認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將在未來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因為其高效率和低誤差率能夠顯著降低施工延誤與人為失誤。不過他同時也提到,設備的正確校準與維護至關重要,否則可能帶來長期隱患。
談到這次中國上海之行的收獲時,莫羅盛贊,中國工程項目的系統化和高效率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說上海建工從項目規劃到實施,各階段都有清晰的步驟和時間安排,整體推進有序,幾乎不需要頻繁調整或返工。這種從一開始就建立的全流程管理體系,是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值得學習的經驗。
奧?!づ逄乩挂灿邢嗨频母惺堋KJ為浦東機場四期項目是智能建造與工程教育結合的典型案例。“在BIM建模、暖通空調(HVAC)系統、材料監測等環節,中國的技術都非常先進,很多理念已經領先國際趨勢。”佩特拉斯說。

“智能建造”工程能力工作坊當天大合影。 主辦方 供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