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申論|上海如何探索超大城市文化資產空間治理

超大城市在其演變和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形成和累積起龐大規模的城市資產。這既是增強城市“四大功能”的基礎性資源,更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上海在超大城市迭代升級過程中,城市文化傳承體系不斷融合發展,孕育了獨特的城市文化資產空間。為進一步提升以上海為代表的超大城市空間結構的公共效率與文化魅力,本文借鑒國外在超大城市文化資產空間治理方面的先進經驗,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超大城市文化資產空間的概念與發展趨勢
文化資產空間是指承載城市文化記憶、符號與功能的物質及非物質空間形態,是城市文化資源在空間層面的系統集聚與綜合呈現。對超大城市而言,文化資產空間是彰顯城市文化身份的重要載體,具有歷史傳承、社會認同與經濟賦能等多重價值。
其核心特征可概括為以下三方面:一是以歷史街區、文化街區、工業遺產區、濱水文化帶、公共藝術區等為代表的有形空間載體;二是通過建筑形態、景觀設計、公共藝術和活動策劃等方式實現文化敘事與價值傳遞的人文場景;三是融合文化生產、消費、體驗與交流等多重功能的復合功能區,形成具有持久活力的文化生態單元。
未來,超大城市文化資產空間發展將呈現三大特征:文化資源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文化空間沉浸式體驗與社群互動的場景化,以及政府、市場與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化治理。
二、休斯頓能源走廊區域文化資產空間治理及成效
在全球城市從單一產業功能區向復合功能城區轉型的背景下,上海亟需探索產業文化傳承與空間治理協同推進的創新路徑。休斯頓能源走廊區域作為世界級產業功能區轉型的典范,其以能源文化為內核,通過系統化的空間治理推動區域功能復合與價值提升的實踐,為上海推進重點產業區域的文化治理與空間重塑,特別是在產業文化挖掘、公共空間系統構建與多元協同機制建設等方面,提供了具有現實參照意義的國際經驗。
(一)選址設計與現狀
休斯頓能源走廊區域位于休斯敦市中心沿10號州際公路以西約24公里處,毗鄰主城區,周邊環繞布法羅河灣與巴克水庫等自然景觀。該區域于2001年由德克薩斯州議會推動設立,規劃面積從最初的688公頃擴展至目前建成使用的809公頃,致力于打造一個集居住、工作與投資功能于一體、倡導慢行交通、宜居可持續的世界級城市功能區。
依托深厚的能源產業基礎,休斯頓能源走廊已發展成為美國重要的就業中心之一,區域內就業人口超過9.6萬。其30分鐘通勤圈內更聚集了近80萬名就業者,其中包括休斯頓地區超過43%的建筑師與工程師。目前,已有300多家國際、美國及本地能源企業入駐,涵蓋全球總部、區域辦事處及各類能源服務機構。區域內辦公面積超過230萬平方米,其中A類寫字樓占比達79%,配套商業面積約30萬平方米,共同構筑了大休斯頓地區以能源文化為特色的引領性經濟功能區。
(二)治理措施與價值分析
休斯頓能源走廊區通過私有、公有和非營利部門之間的協作,挖掘并整合區域能源文化資源,推動形成了以產業文化為內核的空間治理模式,實現了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這種發展不僅提升了本地區的能源使用效率,更對周邊城市形成積極輻射,產生了明顯的示范與帶動效應。
第一,文化融合與街道完善。通過構建連續、貫通的人行道與自行車道網絡,系統完善街道基礎設施與景觀風貌,建立多層次綜合交通體系。在搭建健康生活方式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也促進了區域能源效率的提升。
第二,綜合性中心與文化活動。布局集零售、餐飲、社區設施、廣場、公園以及公共集會空間于一體的綜合性中心。使其在服務就業者與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礎上,成為舉辦人文節慶活動的重要場所,逐步構建起具有能源文化特質的社區凝聚力與生活品質載體。
第三,公共空間系統與生態保護。以建設世界級中央公園為核心,構建功能復合的公共空間系統,融合休閑游憩、藝術展示與公眾活動功能,同步強化濱水生態修復,優化人行與車行流線,實施雨洪管理措施,形成類型豐富、生態與人文協同的公園體系。第四,交通規劃與能源效率。通過引入逆向車道、高承載率車道及收費車道等智能交通管理手段,有效緩解道路擁堵,提升通行效率,進一步支撐區域能源消耗的優化與減排目標的實現。
三、提升上海文化資產空間治理效能的對策建議
為構建世界一流的超大城市文化空間格局,上海應在現有工作基礎上,充分借鑒休斯頓等國際先進城市的成功經驗,推動文化資產空間治理向系統化、精細化、融合化方向邁進。具體而言,可重點推進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夯實文化資產空間的基礎管理。全面開展上海文化資產空間地圖測繪與數字化建檔工作,借鑒國際先進的“文化資源數字孿生”理念,對全市歷史街區、工業遺存、濱水文化帶等資源進行空間落位、價值評估與現狀診斷。在此基礎上,制定文化資產空間保護與利用正面清單,明確各類空間的管控要求與兼容功能,形成全市文化治理一張圖,為分類施策與精細管理提供依據。
二是推進重點區域的文化場景示范建設。參考休斯頓能源走廊公共空間系統構建經驗,聚焦黃浦江、蘇州河兩岸,推動從景觀提升向文化敘事升級,通過設置歷史解說牌、藝術雕塑與AR互動裝置,建設文化錨點與故事走廊,打造具有整體性與互動性的露天城市歷史博物館。同時,借鑒其連續自行車道網絡與街道完善經驗,在衡復風貌區、楊浦濱江等區域推進文化型慢行網絡貫通,統一視覺引導與設施標識,營造連續、沉浸的文化漫步體驗。
三是深化文化空間與城市功能的融合賦能。借鑒休斯頓通過公私合作發展綜合性中心的模式,在創意園區與歷史文化街區中試點文化工坊建設,以低成本空間與配套服務吸引創作者入駐,推動文化生產、展示與消費有機結合。參照其多元主體協同機制,探索設立文化空間更新基金,創新推出文化資產空間特許經營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存量建筑的文化改造與活化運營,實現文化效益與市場效益的良性循環。
四是構建協同高效的文化治理機制。借鑒國際大都市協同治理經驗,設立跨部門的文化空間治理專班,建立項目聯審機制,確保文化要素在規劃建設環節有效落實。研究制定上海市文化資產空間績效評估辦法,將文化空間活力、公眾滿意度等軟性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形成激勵與約束并重的長效治理體系。
(作者丁雪系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金融科技學院副教授,肖超系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
澎湃新聞“申論”專欄延續《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同名專欄風格,聚焦上海命題,在細節中觀察戰略,在現實中建設理想之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