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國際藝術節|廣東美術百年成果,“上海觀眾起碼要空出半天觀展”
作為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的重要板塊,“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2025上海)”將于2025年10月18日至2026年1月18日在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舉辦。本次展覽匯聚約 800 件 / 套廣東美術精品力作,以七個主題板塊與三個特別專題交織敘事,呈現立體的廣東美術發展史圖鑒,其中包括黎雄才11米長的巨作《迎客松》、關山月代表作之一《綠色長城》等。
10月16日下午,在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展廳,廣東美術館館長、“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2025上海)”總策展人王紹強進行導覽,為觀眾提前解讀展覽亮點。從一幅幅名家力作里回顧廣東美術百年的經典記憶。
“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可謂迄今為止關于廣東美術最大規模的一次美術展覽,觀眾可以通過這一個展覽,遍覽“廣東美術發展史”圖鑒。導覽現場,總策展人王紹強特意強調,上海的觀眾起碼要空出完整的半天一天,才能粗略參觀完這一展覽。“此次展覽的亮點還包括數字與科技的結合、深度的文獻的挖掘以及在展廳里可以感受到非遺的生活。”

展覽現場
本次大展將匯聚約800件/套廣東美術精品力作,展覽面積近2萬平方米,七大主題板塊與三個特別專題交織敘事,并輔以豐富詳實的歷史文獻與影像資料,構建起多維觀展體驗,全面呈現廣東美術在百年間的革新歷程與輝煌成就。展出的名家名作包括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李鐵夫、黎雄才、關山月以及現當代廣東美術家的代表性作品。

陳樹人 長城暮鴉 1929年 中國畫 119cm×50.5cm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藏
七大主題板塊分別是“勇立潮頭——洋畫運動在廣東”“藝術革命——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匕首投槍——新興木刻運動及漫畫”“激情歲月——為人民服務為時代謳歌”“開放變革——改革開放中的廣東美術”“百花爭妍——創新創造 再筑高峰”和“風起南方——當代藝術實踐”,以經典作品為載體,從不同維度延伸展覽內涵,既展現嶺南美術名家的獨特魅力,更以當代視角詮釋廣東美術的傳承與創新,首次向上海觀眾呈現一部立體的廣東美術發展史圖鑒。

李鐵夫 盤中魚 1941年 油畫 82cm×97cm 廣東美術館藏
三個特別主題中,“嶺南藝術家個案研究”由“山月常明--關山月個案研究”和“松風三境--黎雄才個案研究”兩個板塊組成,呈現兩位嶺南名家的作品魅力與表達。
“從廣州出發:廣州三年展文獻展”是一個涵蓋當代藝術、影像與設計的綜合性展覽系列,由廣東美術館自主策劃,逐年輪動推出,通過藏品與檔案梳理三年展的發展脈絡,呈現其作為南方當代藝術平臺的前沿視野與文化擔當。
嶺南畫派以“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革新理念,在中國畫壇掀起波瀾。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曾追隨孫中山革命,后以畫筆為刃,將日本畫的寫實、西方水彩的明麗融入水墨,創作了飽含家國情懷的作品。
在此次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高劍父中國畫《東戰場的烈焰》,該作原題《淞滬浩劫》,描繪了1932 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中遭到日軍炮火轟炸的上海閘北的“寫真畫”。“高劍父這件作品的構圖方式和視覺張力,以具有遙深感的視覺元素,賦予圖像以更豐富的信息量和想象力。”

高劍父 東戰場的烈焰 1932年 中國畫 166cm×92cm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藏
高奇峰《松猿圖》,畫面中一猿猴吊掛松枝,刻畫精微,形神逼真。“這件畫作既有西方透視技法的特點,也可見深厚的中國傳統繪畫功底,堪稱高氏繪畫精品與代表佳作。”

高奇峰 松猿圖 1917年 中國畫 134.5cm×65cm 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藏
在中華藝術宮43米層大廳,畫家黎雄才創作于1975年的11米巨制《迎客松》首次亮相上海。由于作品尺幅過于巨大,觀眾在現場可以看到它并不是一幅畫作,而是由一屏一屏畫幅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幅連貫的畫面。
黎雄才一生寫生畫有一萬多幅,其中2000多幅是松樹。《迎客松》則是他最大的一張畫,長約11米。畫面遠景為峻秀群峰,飄渺的云霧縈繞其間;近景迎客松遒勁恣肆,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與震撼力。

《迎客松》黎雄才 1975年 中國畫
這張畫還記載著一段歷史。作品創作于1975年,當時正處改革開放前夕,廣東號召藝術家們為大型場所、重大場合創作相應作品,這幅畫便是其中之一。“1975年,很多藝術家的畫室都是很小的,很多是在客廳里畫畫,這件作品之所以這么大,是因為它是在賓館里創作的,說明他們這一代藝術家開始融入社會,開始公共藝術的早期探索。”王紹強說。

《綠色長城》關山月 1974年 232x396cm 紙本設色 廣東美術館藏
《綠色長城》是藝術家關山月的代表作之一,創作于1974年,畫幅展現宏闊的南海防衛的場面。當時藝術家為了創作《綠色長城》,去到粵西茂名、電白寫生防風林。這樣的創作,實際上也突出了寫生的意義,體現了藝術家對新內容、新技法的探索。“關老為這幅作品,前后一共畫了三四張,一張一張不斷地打磨,每一張都是完整的。”
據王紹強介紹,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作為已經持續運營8年的展覽品牌,此番落地上海展出,無論從作品規模、數量或豐富性上,都較之前做出較大的提升和完善,新增了“風起南方——當代藝術實踐”板塊、“從廣州出發——廣州三年展文獻展”特別項目,新增多幅聚焦時代議題的主題性創作新作大作,新增光影美術館、動態投影等沉浸式體驗項目等四大內容。

關良 三打白骨精 1978年 中國畫 179cm×96cm 廣東美術館藏

林風眠 青衣仕女 20世紀60年 中國畫 66cm×69cm 上海美術館藏
此次展覽落地上海既是對兩地藝術交融歷史的系統梳理,展現了廣東美術百年革新的脈絡軌跡,也為當下兩地藝術界搭建了對話平臺。
“這次展覽特別強調粵滬兩地的歷史文化淵源,展現雙城對話理念,選取一系列關鍵人物與歷史事件作為敘事支點:以高劍父、高奇峰等1912年在滬創辦《真相畫報》、設立審美書館為起點,凸顯嶺南畫派策源地的滬上淵源;納入林風眠滬上求學經歷、關良執教上海美專的實踐,以及趙獸等與決瀾社的呼應,串聯兩地現代藝術探索。”王紹強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