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園長蛻變之路:從疲于應付的管理者,到教師信賴的精神領袖
在幼兒園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你是否既盼著建設“家門口的優質園”、成就每一個孩子與教師,卻又困在行政瑣事里分身乏術?想深耕課程引領,卻總在“專業理想”與“日常繁雜”間掙扎?面對團隊,不知如何從“管理者”蛻變為教師信賴的“引路人”?
《淡定些,選擇這樣做園長》恰好為你而來。作者賀蓉以教研員與園長、教師的三重積淀,用“領+導+力”三維模型破解課程領導難題,更有實操案例與思維工具。翻開這本書,幫你在浮躁中錨定教育定力,從“疲于應付”走向“從容引領”,一步步靠近優質園建設的遠景。
本書作者賀蓉在序中為我們闡述了她多年的幼兒教育經驗下的思考。

《淡定些,選擇這樣做園長:幼兒園課程領導者的自我培育》 賀蓉 著
自 序
你好,當你拿起并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猜想你多半是一位園長,或者是一位從事與園長工作相關職業的人。我不確信它會為你帶來些什么,但是從書的名稱,你就知道我寫這本書是給那些希望自己更加淡定的人去看的。做幼兒園園長的人不多,更別說愿意淡定的園長了。所以,這兩個詞大約抓住了你的眼睛,吸引了你的目光。
但我更想強調的是“選擇”。我們經常感到沒有選擇或者無法選擇,其實是我們主動放棄了選擇。因為選擇是人的權利,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有選擇。選擇更是你的責任,有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有時候我們無法選擇做什么,但依然可以選擇如何做。你的選擇定義了你是誰。本書想說的是,你淡定一些,往往會幫助我們作出更適宜的選擇。
我們周圍的世界紛繁喧鬧,幼兒教育絕對不是社會的熱點和焦點,平凡而瑣碎是我們的日常,這日常不僅充滿了孩子們的喧鬧聲,教師的忙碌,還有各種新鮮的理論和嶄新的做法,不斷地沖擊我們的大腦和心靈,幼兒教育場域中有我們自顧自地喧鬧,我們似乎難得有時間靜下來看一本書了。我自己也是一樣,如果拿起一本非學前教育專業的書籍,心里竟然會有一絲愧疚和不安,仿佛有一只無形的手在推著我們不斷地去回應這個世界向我們提出的要求。所以,如果這本書吸引了你,真希望你讀下去。
想起我在自己組織的課程領導力項目研討活動中好幾次看見一位年輕園長,他的幼兒園并不是參與研究的立項單位,只是因為他來參與過項目偶爾的開放活動,接下來就持續“主動列席”,我好奇地問他為什么。他說感覺自己每天都非常忙碌(也可以說充實),感到別的幼兒園都在努力實踐并富有成效,他如果稍有松懈就會掉隊,怕不再擁有與他們同行和對話的機會。
令我高興的是,我們的嘗試和探究吸引了他,我一邊暗暗地贊嘆他主動學習的意愿和行動,一邊也生出一些顧慮來。因為在他的話語當中,有一種與他人相比而被激發的不甘。這似乎是普遍的情況。那些已經很優秀或者正在追求優秀的園長,與他人比較、向他人學習的意識和動力很強。但這和那種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站在自己的幼兒園現場去做出自己的專業努力的園長還是有些許不同。我絕不是否認對比、學習的價值,而是更想去追問根本。
開車的時候,我經常會任由思緒漂移。我發現有些司機喜歡超車、并道,仿佛在跟所有同行的車輛賽跑。雖然大多數時候對于這樣超車、并道的車輛我都會主動退讓,想象著司機大約是有急事,但發現自己時不時也會生出與旁邊的車輛比賽的心態來。比如同向而行的車輛在某個時段里超越了我或者落到了我的后面,我就莫名地生出“想要趕上去”或者“嘿,看看還是我快吧”的想法。
有時候后悔走錯了車道,因為它看起來比別的車道要慢很多,就像在和那些不認識的車輛進行一種無聲的較量,即便不趕時間,仿佛也被這樣的同方向前行的車輛們催促著、推動著卷入了這樣的比賽。
但顯然,任何正常的人都會知道這樣的比賽完全沒有意義可言,因為即使暫時同行且并肩行駛的車輛,他們各自的方向和目的地可能完全不同。但是這個世界就是這么奇怪,它會制造出一種比賽的假象,令人不知不覺置身其中,但凡有些許理智,都知道這種比賽的想法特別不可思議。我們甚至都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別人會去哪里,就無法控制地與他人開始比賽了。
而另外一種情況是,如果我和朋友約好了一同去某個地方,也許行進在不同的道路上,出發也有先有后,又或者誰忽然半路拐了彎,我們卻都不會焦慮。因為我們在乎的是在一定的時間里各自準時到達,并沒有比賽的念頭。當我們心里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反而會讓我們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變得更加篤定,我們自然就允許不同的人有自己的選擇,因為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駕駛習慣和對道路的偏好。我們相信只要目標是一致的,不用擔心,它總會到達。
我是一名幼教教研員,工作當中常常接觸不同的幼兒園園長,在和他們深入的對話當中,除了感受到他們積極向上、努力想去做出最好的工作成績的意愿,更感到園長們內心還是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幼兒園不被落下,但是對于為什么要去做這些事情、他們如何發現這些事情的價值,以及這些事情究竟給幼兒園和自己帶來了怎樣的影響,他們倒不是多么關注。
回想多年以前自己做園長的時候,似乎沒有那么多的新理念和新實踐的沖擊,我的注意力更多是聚焦在自己的幼兒園里面,我主動選擇去做一些重要的事。當然也有學習,比如當聽說幼兒成長記錄冊作為一個新鮮、時髦的做法,我們在早期也曾經依樣畫葫蘆似的做過所謂的“幼兒成長檔案”,其實類似于幼兒在園活動掠影集,只是幼兒零碎參與活動的照片集錦寫上了一些漂亮的、快樂的詞句。
所以不管是作為幼兒園教師、園長,還是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我都對這件事情存疑,一直想弄明白教師花費精力來做這樣的事到底有什么意義。我追問有多少家長期待我們去做這樣的花絮本呢?教師的工作當中應該花一部分精力去做這樣的“紀念品”嗎?甚至于他在紀念什么似乎也不太明確,而我們只是被卷入了這樣一種潮流中,似乎“不做是不應該的”。當然,一邊也努力做了很多改造和優化。
但根本的變化源于幾年之后一次國外的參訪,我主動收集資料并觀察那里老師的實踐,發現他們的教師參照“幼兒發展的框架”在持續收集幼兒的發展證據,并不斷標注、解讀,然后充實到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文件夾里。我猛然想明白一件事,原來幼兒成長記錄是要去記錄那些最關鍵的幼兒發展里程碑式的信息,以幫助成人形成對幼兒發展持續、真切的認識,從而更完整地了解一個具體幼兒的成長狀態,并提供適宜的支持。
當時我們國家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還在研制的過程當中,我自然是不知道的,但已經明白了這件事對我們專業工作的意義,于是產生了在自己的幼兒園去建立這樣的框架,在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有意識地收集幼兒在課程的影響下不斷健康成長的表現,幫助我們具體感知幼兒的發展,對自己開展的保育教育從“幼兒的發展看得見”的視角給出明證。我們參照相關的研究資料,為每一個幼兒創造了一本三年的成長檔案。
那時候沒有人要求我們這樣去做,我們好奇并始終去追問這件事情的價值和意義,而沒有陷入不問究竟的做法當中不能自拔。最終發現了它真正的價值,并且和我們追求的幼兒發展建立了直接的關聯,所以我們堅定不移地去做了這樣的事情,沒有跟任何人去“比賽”,也不期待有人來表揚,但用它和每一個幼兒的家長來溝通幼兒的發展。這是作為專業的幼兒教育者主動、謹慎而大膽的選擇,我們用有尊嚴、夠專業的方式去工作,主動為幼兒發展負責。
當時的選擇被證明在方向上是正確的。在一日生活當中密切地關注每一個幼兒的發展與變化,細心地觀察和傾聽,已經成為學前教育發展的導向。所以我們也許可以放下一些外在的聲音,更多地去專注自己的內心和專業,幫我們確信幼兒教育的核心追求,去做出更多智慧的選擇。
至今我還記得自己被任命為園長時的不安。雖然我是幼兒教育專業畢業,已經在幼兒園工作了10年,并且在管理崗位上也已經任職8年以上,但當被任命為園長的時候竟然有一些恍惚,忽然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和教職工去打交道了。……仿佛除了“以身作則”之外找不到更多的出路。
我無奈地埋怨園長崗前培訓太少、太沒有針對性,但于事無補,只能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上路了。后來我一點點明白,希望在入職以前就獲得對園長角色和責任的完整認知是不可能的。你能做的,就是去承擔這個角色,就是去做那些我們應該做(別人也在做)的事情,并且仔細去觀察發生了什么,然后努力地去總結自己從中學到了什么。
于我而言,師范大學的幼兒教育專業學習讓我擁有了最基本的知識和專業研究實踐的底氣,但是我仍然無法否認有三件事情,對我的成長觸動極大。
第一件事是參加了教育部在發布《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之后的培訓,那時我剛從園長轉變為一個教研員,現在看來我仍然認為那是上天特意安排給我的“醍醐灌頂”的禮物。在角色和責任轉換的間歇,擁有一些靜下來的時間重新理解學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是怎么一回事,并回顧、審視和辨析了自己做教師和園長時是否真正把眼光聚焦在維護幼兒的權益、促進幼兒的發展上。
慶幸的是,我原先的意識和行動原本就不錯,但這次學習讓我看待事情的標準更加直接地與幼兒的發展建立了聯系,更確信幼兒的發展能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決斷。當我們猶豫和疑惑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在幼兒的身上發生了什么,它就能引導我們找到正確答案,這是屢試不爽的秘訣。
第二件事是我發現了必須通過帶領其他人一起去做,從而達成我們想要的目的。就像前面我們找尋幼兒成長記錄的意義,并且努力把它嵌入幼兒園的課程實踐當中。雖然也遭遇了很多具體的問題,比如教師以往工作習慣需要被打破,要花很多精力去培養不同的教師觀察幼兒的意愿、習慣和能力,整理和分析幼兒發展,用一對一面談的方式與家長溝通幼兒的成長……但我們一個個都克服了。
我們沒有回避困難,相反的是接觸到了真實過程中會有的阻礙,聽到了不同人的想法,見證了所有人在過程中的笨拙、掙扎和努力,更選擇去珍視和放大那些小小的進步,逐步完善做這件事情的邏輯,并把這樣的做法嵌入幼兒園的課程實施當中。
但回報也是巨大的。教師做到了公平關注每一個幼兒,并了解幼兒的發展。從這件事中,我深深地知道園長一個人是無法做成這件事的,必須帶領教師在探究的過程中去逐步認可、參與,讓大家都有機會獲得挑戰和專業成長的快樂,這樣的過程使所有的老師和我不斷達成共識并收獲新能力。
與此相關的還有另一件有趣的事。一次在課題開題時,專家問道:“我認為你的想法都是對的,但是你告訴我,為什么老師們會跟著你去做?”當時,我覺得這沒有什么好值得回答和糾結的,既然我說的都是正確的,那為什么他們會不跟隨我一起去做呢?我們難道不應該去做正確的事嗎?其實,我當時甚至都沒有理解專家究竟在說什么。
多年擔任園長的經歷,以及與大量富有經驗與成就的園長對話,讓我意識到,什么東西是正確的,其實不難做出選擇;而如何讓大家都形成這樣的認識,并且愿意和我們一起付出努力去實現它,這才是真正的挑戰。
淡定些,也在提示我們,有些事靠我們一個人用一時的努力,甚至一輩子的努力可能永遠也無法達成,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開一些,不要過于聚焦事情本身,而設法讓這件事情有容納更多人參與的可能,才能逐步建立共識,并且更愿意為此付出努力和艱辛,那么這件事情才有可能成功。這也是幼兒園課程領導力的要義之一。
第三件對我做園長有很大影響的事,是那些不長但連續地到國內外學習的經歷。它們讓我暫時脫離了已有的課程實踐的環境和設定,逼迫我去審視做園長以來對幼兒教育的理解。這些學習經歷仿佛在我面前打開了另一扇窗,讓我知道原來幼兒教育不僅可以像我們這樣做,還可以像他們那樣做。
在有些時候和有些條件下,有些東西是可以被放棄的,比如我們對于教育“應該這樣做”的某些執念;而有些東西必須堅持,比如那些符合幼兒成長規律并提供積極價值的活動。正是在外出行路的學習中,在強烈的對比和撞擊當中,讓我更加意識到了園長作為幼兒園的課程實踐、幼兒學習和發展機會的創造者所必須做出的選擇和改變。我們必須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但是要盡力去堅守那些被確認有價值的。只有當我們接受了這樣的多種可能性,我們也許才會更加淡定。
淡定,不意味著忘卻目標,不主動付出努力,甚至“躺平”,而是一種因為確信目標才擁有的安然和穩定,它帶給我們更多因為內心力量強大而不任由外界左右的那種定力,知道順勢而為,但在需要付出努力的時候做出自己主動的努力。
我曾經做過老師、園長、幼教教研員。長期的幼兒園工作讓“現實感”深深地印在我的新角色中。站在教研員的視角,我深深理解園長,更樂見園長們的成長,并不斷為他們加油鼓勁。這本身也算是一種努力吧。希望對這本書感興趣的你在讀了它以后,找到一些情感上的共鳴和撫慰,也嘗試去接受一些在幼兒園展開工作的常識和必需的經歷,從而從不淡定走向淡定,從淡定走向更淡定。
推薦語
淡定不是躺平,而是內心擁有定力的表現,也是順勢而為的主動選擇:
園長的專業性不在于幻想逃離瑣事,而在與瑣事共舞時的堅守與轉化;
園長的領導力不僅要求教師 “走到我這里來”,而應主動 “走到教師身邊去”。
本書想告訴你
這是一本寫給幼兒園園長的行動哲學書。
它通過"領+導+力"三維模型,破解園長在課程領導中的真實困境——
如何從疲于應付的管理者,蛻變為教師信賴的精神領袖;
如何在“專業理想”與“行政瑣事”的撕扯中,找到教育者的定力;
更用“改變格式化的聽課記錄”等案例和“重構班級課程實施”的若干思考與做法,證明真正的領導力始于對教師主動性的點燃,而非標準答案的復制。
閱讀這本書,你將
掌握核心方法論,從指引師生共同生活到優化家園共育,系統提升課程領導力。
獲得破解日常管理難題的工具箱,把家長會、經費審批等行政事務轉化為專業決策現場。
建立“重要-緊急”象限的思維模式,在浮躁的教育環境中找到持續優化的支點,實現從“疲于應付”到“從容引領”的蛻變。
作者簡介

賀 蓉
在成都出生和上幼兒園,在北京師范大學念幼兒教育專業,一直為上海的幼兒工作。做過幼兒園教師和園長,目前是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幼教教研員,帶領團隊正開展市級中小學(幼兒園)課程領導力研究的幼兒園教學實踐,在實踐探索上則有多處突出的幼兒園教育相關的研究、指導經驗積累。園長經歷,讓對學前教育研究的實踐理解更深。
出版的相關著作:
《看見,游戲這樣發生》(2023)
《在游戲里做孩子》(2021)
《幼兒行動研究——對在生長》(2019)
《游戲,回歸對美好童年——向幼兒園課程開發解碼領導力》(2022)
相關圖書

《勇敢些,選擇這樣做教師——幼兒園課程領導者的自我培育》 賀蓉 著
本書想要告訴你,
什么是課程領導力?
具有課程領導力的教師是怎樣的?
為什么說每個幼兒園教師都可以培育出“課程領導力”;
如何在課程實踐中作出關鍵的選擇,成為幼兒園課程領導者?
閱讀這本書,你可以
敬畏幼兒主動發展的力量,選擇呵護、指引他們成長;
感受協同他人的必要,學握共同讓課程“落地”的技術;
嘗試轉變立場和視角,享受深入辨析觀點和做法的樂趣,
探尋自我價值和變化可能,體味幼教職業的幸福與榮耀。
相關榮譽
《勇敢些,選擇這樣做教師》入選中國教育報2024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