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世界糧食日,多念稼穡事

今天是第45個世界糧食日。糧食,不只是某個特定時點的主題,更是全社會共同面臨的長期命題。“民以食為天”,一切美好生活的起點,都源于腳下的土地,源于那一穗穗飽滿的谷粒。從春耕到秋收,這片土地寫滿希望,也提醒著我們——在物質豐盈的時代,更要心懷敬意,珍視孕育萬物的田壟。
我們可以自信地說,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了。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比2020年增產740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50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中國的糧倉更充盈了,穩穩托起了十四億人的餐桌。
成績的背后,是中國人的辛勤汗水,更是國力的綜合呈現。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機保有量超過2億臺(套),北斗終端設備應用超過220萬臺(套),農機總動力超11億千瓦,農耕機械化率超過75%……AI、物聯網、大數據等越來越多高科技被廣泛應用到農業領域。中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實現了從傳統耕作邁向智能農耕的跨越,面貌煥然一新。
今天的中國人,已經不用為“吃飽肚子”擔心了。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糧食不是從天而降的,糧食安全更不是理所當然的。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國際局勢等不確定因素,仍可能掀動眼前安穩的飯碗。
時值秋收時節,黃淮地區特別是河南、山東、安徽等地持續的連陰雨天氣,就令人揪心。
自9月中下旬以來,安徽全省連續陰雨天氣;河南省出現了8次大范圍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332.4毫米,為1961年以來最多;入秋以來,山東平均降水量也達到170.6毫米,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多。這些都為眼下緊張的秋收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不少農戶心急如焚。
各地通過綜合施策,“與陰雨天氣賽跑”:有的地方組建了專門的保秋收工作組,全力幫助農戶搶收搶烘;有的騰挪晾曬場,想方設法給農戶曬糧食創造便利;有的出臺了烘干優惠政策,對那些不愿再進行烘干處理的農戶,政府號召各糧食收儲部門、收購點敞開收購農戶的濕糧,做到“應收盡收”。
與此同時,財政部會同農業農村部下達中央財政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4.84億元,支持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等7省受災地區加快開展農機搶收、潮糧烘干、農田排澇等農業生產防災救災工作,保障秋糧豐收到手、顆粒歸倉。
從中央到地方的支持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河南全省秋糧作物已收獲超八成,安徽省秋糧收獲近七成,山東秋糧已收面積超六成,而全國秋糧也已收64.3%,同比快1.1個百分點。
這場圍繞秋收的動員,再次展現了中國農業體系的韌性,也映照全社會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正是這種全民同心守糧的行動,才讓中國飯碗端得穩、端得牢,讓糧食安全的根基在一次次考驗中愈發穩固堅實。
糧食是人類生存的依托,是文明傳承的根基,也是人與土地最深沉的契約。無論社會如何發展,這都是顛撲不破的道理。生活在有務本興農傳統的中國,我們更要懂得糧食的分量——珍惜一粥一飯,善待一畝三分,要讓勤儉節約理念貫穿到每個人的日常。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