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庫克再度訪華、向清華捐贈,蘋果AI能落地中國嗎?
蘋果AI短期中國落地仍存變數,但庫克為AI有著更長遠的打算……
這幾天,蘋果CEO庫克訪華,成為了科技圈的熱門新聞,不僅官宣iPhone Air 10月17日正式開啟預售的消息,也讓人們對于蘋果AI何時在中國上線又一次燃起了希望。

而隨后,蘋果公司還宣布向清華大學啟動一項新的捐贈計劃,旨在推進中國的環境教育并培養“下一代氣候行動領袖”。公司表示這筆捐贈將用于設立覆蓋全校的項目,幫助學生掌握可持續創新所需的知識與實踐能力,并延續蘋果在清華已有近十年的教育與產學合作。
簡簡單單“產學合作”四個字,便非常耐人尋味,蘋果在中國的每一次投入,既有企業社會責任的表層意涵,也承載著更深的戰略期待——特別是在AI這一關鍵領域,其外部合作與本地化路徑已成為輿論與市場關注的焦點。
AI人才的“半壁江山”,蘋果無法忽視的“人才飛地”
事實上,這并非蘋果與清華的首次結緣。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淵源頗深,他不僅是學院顧問委員會的成員,更在2019年接替前任主席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出任主席一職。多年來,庫克頻繁到訪清華,發表演講,參與對談,雙方的互動早已超越了普通的企業與高校合作范疇。

談到中國的AI產業,就不得不提清華大學在中國AI領域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說中國AI的江湖有“門派”之分,那么“清華系”無疑是其中規模最大、影響力最深遠的一支。
圈內流傳著一個不甚夸張的說法:清華人才占據了中國AI領域的“半壁江山”。這并非空穴來風。從學術研究到產業落地,清華的烙印無處不在。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AAI)的歷任理事長中,有多位來自清華大學。在各大AI頂會論文的作者榜單上,清華大學的出現頻率常年位居世界前列。
更為重要的是產業界的力量。中國AI領域的創業浪潮中,一批最耀眼的明星公司背后,都有著濃厚的“清華基因”。從創立了“清華系”AI代表企業之一曠視科技的“三劍客”印奇、唐文斌、楊沐,到國內AI大模型領域的“新四小龍”之一智譜AI的CEO張鵬,再到面壁智能、聆心智能等一系列備受資本青睞的初創公司,其創始團隊的核心幾乎都可以追溯到清華的實驗室。
清華不僅是工程師的搖籃,更是技術思想與商業模式的策源地。它形成了一個龐大而緊密的人才網絡,這張網絡覆蓋了學術界、產業界和投資界,構成了一個自我循環、不斷壯大的生態系統。對于任何想要在中國AI領域有所作為的外部玩家而言,清華都是一個無法繞過、也必須與之建立聯系的戰略高地。
這筆捐贈,就像是在這片AI人才的“飛地”上,插上了一面蘋果的旗幟。它傳遞的信號是:蘋果來了,帶著資源和誠意,希望與這里最聰明的大腦同行。
商業與學術的張力:蘋果的“B計劃”
在與清華深化合作之前,蘋果并非沒有探索過其他路徑。今年2月,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曾在迪拜2025世界政府峰會上,正式確認了阿里與蘋果的合作,雙方將攜手為iPhone中國版開發AI功能。

圖為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
此言一處,便迅速引爆了國內科技行業,彼時人們紛紛猜測:阿里系擁有強大的商業化能力和龐大的云計算基礎設施,通義千問也是國內首批通過備案、技術實力領先的大模型之一。若雙方合作,Apple Intelligence在中國的落地難題似乎可以迎刃而解。
然而,時至今日,蘋果與阿里這場關于AI的商業聯姻卻遲遲沒有下文。這背后,是深刻的商業博弈與戰略考量。對于蘋果而言,將自己生態系統中最核心的AI能力,交由一個同樣在中國市場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商業巨頭來提供,這其中涉及的數據安全、用戶隱私、品牌控制權以及未來利益分配等問題,都極為復雜。蘋果的封閉生態向來是其成功的基石,任何可能動搖這一基石的合作,都必然會經過極其審慎的評估。
與此同時,阿里系濃厚的商業化色彩,也可能與蘋果追求的“學術純粹性”和“技術中立性”有所沖突。蘋果希望的,或許不僅僅是一個技術供應商,更是一個能夠幫助其補齊底層研發短板、共同探索前沿的伙伴。
此外,中國的監管環境明確要求,所有在中國境內提供服務的生成式AI模型,都必須獲得相應的許可備案。這意味著,蘋果要么使用一家合規的中國本土AI公司的模型,要么設法使其自己的模型通過中國的監管審批。無論哪條路,都絕非易事。
于是,清華的價值便凸顯出來。相較于商業公司,頂尖學府在基礎研究領域擁有更深厚的積淀和更超脫的姿態。與清華的合作,可以將蘋果的訴求從一個純粹的“商業采購”轉變為一場“產學研結合”的共同探索。
這為蘋果提供了一個戰略緩沖和“B計劃”。一方面,蘋果可以借助清華的學術力量,加速自身AI技術、尤其是針對中文語言和中國文化背景的理解與優化,為未來獨立或以更主導的方式在中國落地AI服務做好準備。另一方面,與清華這樣具有國家級影響力的學術機構深度綁定,本身就是一種絕佳的“公共關系”和“政府關系”策略,能夠為蘋果在中國這個復雜市場中的長期發展,贏得更多的信任與善意。
在這樣的背景下,蘋果對中國頂尖學府的再次示好,很難不被看作是一次精心計算的戰略投資。它以“綠色”為名,包裹的內核卻直指中國科技版圖中最寶貴的資源——人才,以及通往未來的通行證——AI。
AI影響并非“致命”,蘋果“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在不少人看來,這次“捐贈+合作”或將成為蘋果AI落地中國的轉折點。
但,庫克的算盤顯然不會如此“單純”。
在很多人看來,蘋果雖然憑借Siri在手機AI領域“起了個大早”,但后續推進的緩慢,無疑讓其在生成式AI的浪潮中“趕了個晚集”,不僅在基礎模型能力上落后于OpenAI、Meta、谷歌等企業,在手機應用的探索上也落后于小米、OPPO、vivo、三星等廠商。

雖然在2024年WWDC上,蘋果正式發布了Apple Intelligence,并攜手OpenAI提供AI能力的補充,然而功能上線后,不僅無緣中國大陸上線,而根據使用過Apple Intelligence的用戶表示,其體驗只能算是“差強人意”,與其他企業所搭載的AI功能仍有差距。
不過,iPhone 17系列的熱銷,證明AI功能的加入,對于iPhone而言只能算是“錦上添花”。公開數據表示,今年iPhone 17基礎款首日銷量比去年高了1.85倍,而最高端的iPhone 17 Pro Max則因為散熱與影像能力的增強,也比去年增加了50%的銷量。開售僅72小時,全渠道銷量已逼近100萬臺大關,同比增加30%。
事實上,蘋果AI的缺席,并未如網絡中唱衰之聲那樣,給iPhone在國內的銷售帶來影響。據蘋果線下門店一線銷售人員向大模型之家透露:AI功能的缺失對于蘋果銷量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很多人都是在詢問“是否有AI功能”,并得到否定回復后表示遺憾,但最終仍然選掏錢下單購買,極少因為國內的iPhone的AI不能使用從而放棄了購買。而影響他們購買決策更多的,一方面是數據與使用習慣;另一方面是全新的外觀與功能。

這也意味著,AI的缺席,至少在短期內只是蘋果的“非致命短板”之一,這也給了蘋果寶貴的“補課時間”。蘋果亦深諳此道,當它自身的AI能力,尤其是大模型基礎能力,被外界普遍認為落后于谷歌、微軟、OpenAI等頭部企業時,通過與全球頂尖的學術機構合作,快速吸納人才、接觸前沿研究,便成了一條現實的捷徑。而在中國,清華無疑是最佳,甚至是唯一的選擇。
終極棋局:得中國者得AI天下
將視線從蘋果與清華的這次互動中拉遠,我們看到的是一幅更為宏大的全球AI競爭圖景。在這幅圖景中,中國正日益成為所有玩家都無法忽視的“兵家必爭之地”。
中國的AI專利申請量自2014年起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4年7月發布的報告,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超過3.8萬件,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6倍。截至2025年7月,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擁有量仍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這背后,是龐大的工程師紅利、國家層面的戰略推動以及全世界最豐富的應用場景。從智慧城市、自動駕駛到移動支付、內容推薦,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場由AI驅動的、顆粒度極細的數字化重塑。海量的數據和復雜的場景,共同構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AI煉丹爐”,能夠淬煉出最強大、最適應現實需求的AI模型與應用。
對于蘋果這樣的全球性公司而言,失去中國市場,不僅僅是失去近五分之一的收入來源,更是失去了一個在全球AI競賽中保持領先地位所必需的創新試驗場和數據反饋回路。一個無法在中國市場驗證和迭代其AI能力的公司,其全球競爭力必然會大打折扣。
因此,所有巨頭的目光都投向了這里。無論是微軟將Azure云服務與OpenAI模型打包引入中國,還是特斯拉努力推動其完全自動駕駛(FSD,Full-Self Driving)系統在華落地,本質上都是在爭奪進入這個未來AI帝國的入場券。
蘋果此次對清華的捐贈,正是這場宏大棋局中的一步落子。它以一種更具智慧和東方哲學的方式,繞過了直接的商業對撞,選擇從人才培養和學術合作這一“上游”切入。這既是補強自身短板的務實之舉,也是對中國市場特殊性的一種深刻理解和尊重。
當然,前路并非坦途。學術合作的成果如何有效地轉化為商業產品,如何在監管和市場環境中找到一條合規且高效的路徑,蘋果仍面臨諸多挑戰。但無論如何,這扇通過清華園打開的門,已經讓人們看到了Apple Intelligence在中國落地的另一種可能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