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華社:春秋假,不是“多放幾天假”這么簡單
近日,浙江全省推行“中小學春秋假”引發熱議。有人期待帶娃錯峰出游,也有人發愁“娃放假、我上班”的看護難題。春秋假怎么放?為何推行?又該如何落地?
什么是春秋假?
春秋假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學期中,為中小學生增設有別于寒暑假的短假期。
早在上世紀,農村中小學就有“農忙假”,讓孩子幫家里春種秋收。2004年,浙江省杭州市率先實施春秋假,成為全國最早探索的城市之一。今年以來,中央多部門發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設置春秋假”,多地隨之推進。
浙江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李斌表示,春秋假推行遵循“因地制宜、彈性安排”原則,不搞“一刀切”。各地方案各有亮點,以浙江省為例:
寧波推行春秋假各3天,春假銜接“五一”,秋假在11月12日至14日,輕松湊出“小長假”;
嘉興南湖區推行秋假3天(11月12日至14日),連周末形成5天假期;
麗水推行春假2至3天銜接“五一”,秋假3天定于11月,初三年級不安排春假;
金華多地推行秋假集中于11月中下旬,與周末相連,方便家庭錯峰出行、參與實踐活動……
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黨組成員、總督學孔永國強調,春秋假并非簡單延長假期,而是通過“教學總時長不變、結構調整”,為學生提供階段性放松與實踐機會。
有了寒暑假,為何還要春秋假?
一給孩子“松口氣”。
“孩子連續上課易疲勞,效率反而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張冠軍認為,將學年拆分為“四季假期”,契合教育規律,能讓孩子走出課堂,在自然與社會中實踐所學。杭州春蕾中學教師陳丹怡舉例:“語文新聞單元設有采訪作業,春秋假里孩子能真實走進社會,比課堂模擬收獲更多。”
二給親子“騰時間”。
“放春秋假的時候不冷不熱,出門玩特別舒服。爸爸媽媽可以利用這個假期帶我出門旅行。”浙江省杭州蔣筑英學校學生紀一凡的話,說出了很多家庭的心聲。春秋季氣候宜人,家長帶娃出門可以避開旅游高峰,親子陪伴的質量“升級”。
三給社會“添活力”。
春秋假能分流寒暑假旅游壓力,激發家庭錯峰出游需求,帶動餐飲、住宿、文旅消費。今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9月商務部等九部門發布的《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都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為服務消費“添活力”。
這些難題待解
春秋假的初衷雖好,卻讓一些家長喜憂參半。
有支持聲:這假期太“香”了!孩子學習狀態變好。
不少家長表示,希望學校能配套豐富的研學課程,讓假期“玩得有意義”,而不是“在家躺平”。
也有擔憂聲:家長要上班,孩子誰來管?
“最大的問題是‘家長沒假’”“政策鼓勵,企業層面執行起來很難。”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金山初級中學家長傅女士的話,戳中了無數家庭的痛點。
杭州市某初中教師也透露,班級近三分之一家長因請假難選擇托管,多數學生難有出游機會。此外,城鄉研學與托管資源不均、假期前后教學銜接等問題,也需在落地中直面。
“20多年前與現在的城市化程度不同,山區與城區發展也有差異,政策制定和推行需考慮具體條件,實事求是。”孔永國表示,春秋假的推行并非一蹴而就,將持續傾聽意見、完善調整,讓假期真正發揮價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